記者:胡教授您好,最近有幾件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一是不讓座挨打和強制捐款事件,二是重慶一位80歲老大爺贈紅包給讓座的人,對于這些事您怎么看?
胡教授:讓座與捐款,其實是素質問題,與法律完全無關。只不過是中國人倫理道德的影響下,要求人們必須得有同情心和善心。
讓座不是法律強制的事情,不是說必須得讓座。同理,捐款也是如此,并不是法律要求的必須得做的事,他只是出于自己善心希望這樣做。
就拿讓座這個事說,是需要有“回報”的?;貓蟮男问胶芏?第一種是語言上的,例如一聲“謝謝”;第二種是物質上的,比如一個紅包。讓座的人肯定不是專程為了回報而讓座,但是作為被幫助的人一定要有這樣一個感謝。老年人給讓座的人一個紅包其實就是一種回報。這種做法應該被鼓勵繼續(xù)做下去。
記者:善舉應該是發(fā)自人內心的行為,但強制執(zhí)行卻失去了它的本真,使善舉變了味,這樣的后果造成了許多人不再想去“行善舉”了。究其原因,是為何呢?
胡教授:這需要談到一個最理論的問題,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的觀點是人是性善和性惡的共同體,人是兩面性的。
中國有句古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其實就是人的本心,人的欲望;所謂道心就是道德。說直白一點,人心就是利己,道心就是利他,其實這兩者都是人的本性。
比如說小伙子給老人讓座,就是他的道心在起作用,老年人被讓座以后,給對方一個紅包,其實也是他的道心在起作用。但這里來說,老年人的這個道心剛好就滿足了這個年輕人的人心。其實小伙子讓座還是有點利己的思想在里面的,他也想讓周圍的人看到自己是尊老愛幼的,得到一聲謝謝后,他自己的利己心也得到了滿足。
而使善舉變味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是把人性極端化了,其實人性是兩面的,這就需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選擇。
記者:那么在當今社會,應該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心和道心關系呢?
胡教授:人是利己與利他共存的,不能回避人的利己欲望存在。我的建議是需要承認它、滿足它、利用它、限制它。如果所有的社會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對于美德、義務、道德等問題就豁然開朗了。
過去,不知道如何滿足人心,利用人心,只知道限制它,使人心太壓抑,所以造成了如今“火山爆發(fā)”。
因此,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符合人性,利己之心是肯定存在的,利他之心是需要社會激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