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肖楠
2003年初,世賓與東蕩子、黃禮孩共同提出“完整性寫作”,并在《詩歌與人》推出了“完整性寫作專號”;2004年,世賓完成了“完整性寫作”這個概念寫作并出版了《夢想及其通知的世界》對“完整性寫作”作了理論闡釋,2009年8月,這本書修訂再版;2011年12月,世賓與陳培浩主編并出版了《完整性寫作》(上下卷)。在我看來,《夢想及其通知的世界》是對“完整性寫作”的理論突擊,而《完整性寫作》則是當代詩歌狀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和解釋。至此,“完整性寫作”形成了自己持續(xù)的聲音和較為完整的形態(tài)。面對這樣的形態(tài),我有了一些想法。
我想,“完整性寫作”主張?zhí)岢龊螅呀?jīng)有了諸多討論和實踐,但它最重要的有四點:一是它的精神意愿所表明的趣味區(qū)分;二是它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現(xiàn)實感;三是它理解歷史的簡明性特質;四是它與倫理立場相連的美學立場。
一
我以為,“完整性寫作”是這個時代特有的一種社會意愿和趣味區(qū)分的表現(xiàn)?!巴暾詫懽鳌钡脑姼枞の侗砻髁诉@個時代的某種獨立生存傾向,也表明了這個時代的某種美學品質,這進一步表明了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傾向與文化趣味的區(qū)分,表明了不同的文化消費者對于社會身份的相似認同:雖然有什么樣的社會等級就有什么樣的藝術消費等級,但今天中國的社會意愿和美學趣味正在趨于浮泛、空洞的水平上日益無差別化。“完整性寫作”因為對生活的深入思考意識而與大多數(shù)人是有差異的,然而,這也是它產(chǎn)生意義的地方,它的意義就在于它不愿服從多數(shù)人的生活意愿和立場選擇。
提出“完整性寫作”,意味著因為不愿臣服于生活表面的趣味而要進行歷史深處的生命漫游,它的真正意義是面對這個破碎而迷亂的時代為個人找到一條精神之路,為個人意愿而集合起一種整體性趣味與詩歌方向,不論現(xiàn)實趣味和詩歌的時代趨向會怎樣。因此,提出這種詩歌主張的價值,不在于一定要環(huán)繞“完整性寫作”而形成某種流派,而在于作為一種審美趣味和詩歌品質去集合相似的生命意愿。
“完整性寫作”這個意愿之所以能被提出和堅持,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是缺少精神意愿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美學趣味與詩歌品質也因此是含混和粗淺的。在我們這個時代,幾乎沒有人知道自己為什么生活,只知道怎么生活。當詢問每一個人: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時,幾乎所有人都是茫然不解的,通常最簡單的回答是:我想要和大家一樣幸福、快樂、成功。這種生活意愿其實就是沒有意愿,想要的就是最粗糙膚淺、最追名逐利的一種生活現(xiàn)實。
提出意愿就是突破現(xiàn)實,“完整性寫作”的提出和堅守,可能擊破意愿渙散和思考懵懂的狀態(tài),會產(chǎn)生某些振奮和清醒。這個時代的世俗生活變得如此模式化、相似化、復制化、破碎化;而詩歌總是個性化的,但也不應該以此為由走入個人內(nèi)心的極端,去躲避歷史、真理、價值,去反復折騰無所謂正邪是非善惡的自我,這樣的主體其實已經(jīng)喪失了主體性,當然也就失去了詩歌的藝術主體性。由于生活浮泛和詩歌狹小這兩方面相互擴張和推動,很難產(chǎn)生詩歌藝術的獨立意愿。
“完整性寫作”作為一種藝術的主張,正是試圖以詩歌方式打破這樣一種生活的相似性,它倡導每個人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種精神方向。沒有生活意愿就沒有詩歌意愿,而我們有沒有生活意愿和詩歌意愿是個根本的問題,就像我們被追問:活著還是不。所以,冷雪小心翼翼地試圖穿透生命虛無和生命焦慮的硬殼,安歌對每一個生命瞬間的依戀和幻想,黃金明在時間與生命之間進行無盡探索。
詩歌從來不僅僅是一種生活品味和生活感受,而且是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思考:怎么寫作就怎么生活,“完整性寫作”不過是一種進行精神堅守和生命追求的美學方式。在這個實用主義的年代,詩人太多了,其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真?zhèn)坞y分,詩歌對于很多寫作者和閱讀者都是一種光鮮的衣冠,就像出入于廳堂館舍、身著頂級品牌一樣。
但對于少數(shù)人來說,“完整性寫作”是一種嚴肅的、樸素的、簡潔的、真實的意愿,它滿足不了現(xiàn)實中繁多的、浮華的、矯情的、虛假的情趣需求。正是由于一些不切實際的少數(shù)分子,詩歌以及生活的尊嚴才能堅守下去。就像王小妮對無處不在的壓抑的反抗、池凌云給世界以重新命名和改變、世賓在各種情況下堅韌地保持著神圣追求與生命之根間的聯(lián)系。
通過“完整性寫作”的閱讀和理解,集結于“完整性寫作”意愿之下的,正是一些愿意真實生活的詩人表現(xiàn)。真實的詩人,就是時代真實的觸角,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去觸摸和探索歷史與人性,“完整性寫作”則是對諸多生命觸摸方向的集合,這種追求力圖在諸多時代迷亂中發(fā)現(xiàn)秩序和方向,讓在現(xiàn)實情境中飽受痛苦的詩歌在完整性追求中堅韌柔潤。
二
“完整性寫作”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生活立場和寫作立場,以后的詩人也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態(tài)度和方式去找出這個時代生活與詩歌的隱藏聯(lián)系,并發(fā)現(xiàn)和解釋這個時代的某種美學混亂。
21世紀以來,中國詩歌與生活的各種脫節(jié)其實標志出已有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巨大變化,也標志出無根的自我與社會和歷史的加速分離,由此也標志出詩歌自身的無以為家。當人們共同面臨一種生活無序的亢奮時,作為一種詩歌藝術的表現(xiàn),“完整性寫作”試圖給出生命深處的平靜、給出時代的形式和意義。
我看到,在“完整性寫作”這個方向中,沈葦將普通的事物變幻為有意味的形象,啞石讓知識與生活渾然一體、彼此穿越,黃禮孩以柔韌的觸覺在叩問細微事物中洞徹時代與生命連接的摯情。這樣,“完整性寫作”試圖以其真實深入生活的立場和美學方式,換得被普遍接受的生活價值,因此,它表達的,是一種在簡潔的意愿和清晰的方向中對生活包羅萬象的詩歌美學觀念。
詩歌是非普遍性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法,但卻應該是讓普遍性的隱喻和普遍性的事實隱藏在其中,這是詩歌對世界的透徹性。在詩歌對生活理解的這種透徹性里,詩人不僅用詩人的方式思考生活,而且用被人們普遍嘗試的方法和被理解的意愿去面對生活。所以,在這個充滿誘惑和顛覆的世界里,“完整性寫作”主要是在追求完整性生活。
既然“完整性寫作”基本強調(diào)的,是面對整個時代被肢解而追求一種完整性生活,那么,所有的生活斷裂都可能被以“完整性寫作”的意愿而如絲如縷地觀察和記錄下來。比如,陳先發(fā)在有限的個人生活情景中觸發(fā)綿延的生命感慨,孫磊沉思于生命在世界的構造、層次、秩序、規(guī)則中的出路,黃昏以捕捉片刻的感知而進入一個想象生命的世界。
顯然,這是在我們?nèi)怏w豐滿而精神干澀的現(xiàn)實中所產(chǎn)生的浪漫意愿,不論對“完整性寫作”在當今詩歌中的地位作何評價,這種主張和意愿所匯集的詩歌總是在散發(fā)著一種伊甸園式的情懷和意識,它不同于那些與生活同質化的文學觀念和表現(xiàn)。非常典型的是,詩歌在這里體現(xiàn)了與其他文學方式不同的獨有魅力,“完整性寫作”不同于那些非常貼近生活現(xiàn)狀而大快人心的身體與底層之類的小說寫作。
“完整性寫作”作為詩歌的生活意向是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因而,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是荒唐的,不著邊際的,與現(xiàn)實隔開距離的。但在“完整性寫作”這里,既是浪漫主義的,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就是現(xiàn)實主義的,“完整性寫作”沒有阻扼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一衣帶水。所以,一種浪漫意愿不但要面對詩歌,更重要的是面對生活,面對詩人自己。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觀看“完整性寫作”無異于隔岸觀火,它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既不奢華也不時尚。當一些人將稀少的“完整性寫作”看作一種曲高和寡的浪漫主義時,這些人其實并不真正懂得真實的浪漫主義,這意味著,他們的浪漫主義懸浮于空中,并不在現(xiàn)場。因為,“完整性寫作”是一種人道主義,人道主義的至高境界是對生命尊嚴的關懷,而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共通之處也是人道主義。
這樣的理解,使詩人可以不必躲避這個年代的中國生活的紛繁復雜,可以不必離群索居、遠離生活,又可以堅持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簡單地說,“完整性寫作”堅守的是一種經(jīng)典的藝術立場和詩歌核心,但又努力將這種立場和核心去適應時尚。只不過,出于無奈,出于四外的圍困,“完整性寫作”的浪漫意愿只能表現(xiàn)在詩歌中,用以堅定極少數(shù)人的生存意志和寫作意志。
三
1929年,T·S·艾略特在一篇論文里說明但丁所突出的“簡明性”和“普遍性”。我以為,主張和理解“完整性寫作”所要突出的,也是簡明性和普遍性。這里的普遍性可以理解為普通的詩歌藝術與理想主義合并的追求,而簡明性則是非艱深晦澀、非高深莫測的意識。簡明性對于“完整性寫作”更為重要,“完整性寫作”不應被弄得復雜化,不應該被弄得包羅萬象、糾結連綿,它不應該在眾說紛紜中被消解得無影無蹤。
簡明性并不意味著“完整性寫作”應該是簡單易懂的,而是說,它應該具有能夠超越現(xiàn)實迷亂的簡潔性和清晰性,正是作為一種方向堅定、目標清楚的詩歌主張,世界在這種主張中具有了明晰的意義,只不過,這種意義對每一首詩歌、每一個詩人是具體的,這種的意義正是“完整性寫作”在相似的意愿下要去探求呈現(xiàn)的。所以,在看上去呈現(xiàn)很多詩歌情景的“完整性寫作”中包含一種簡潔的意向。
“完整性寫作”簡潔明晰的地方,正好就是詩人可以簡潔地對待生活而不必過于繁冗亢奮地生活,就是說,這種主張和意愿可以在幫助詩人找到通向詩歌入口的同時也找到通向生活的入口。
比如,浪子由事物的悖反意向是探詢自我的存在,東蕩子將一種思考的自我融入隨處而生的情景,但這樣的詩歌都包含著詩人的相似意愿,致使詩人能將一些事物的形象和事物的意義融合在一起,這將使詩歌對于世界的呈現(xiàn)具有半透明性,因為它們具有這種完整性意向所產(chǎn)生的非常明確的隱喻意象。
雖然完整性寫作試圖集合這些意向和意象,但比這種集合更為重要的,是隱藏在這種主張背后的一些生活意象和歷史意象,這才是比詩歌更為重要的,也是我在多種情況下強調(diào)的:生活立場就是寫作立場,怎么寫作就怎么生活。
這種簡明性突出的是一種思想的尖端。在“完整性寫作”這樣的主張下,詩人可以感受不同的哲學思考,并將這些思想在詩歌中達到盡可能完善的表現(xiàn)?!巴暾詫懽鳌辈⒎鞘且环N卓越的詩歌發(fā)現(xiàn),也不一定是詩歌能量的強大生發(fā)地,但它可以具有一種敏感而沉著、執(zhí)著而堅定地在現(xiàn)實中尋找和發(fā)現(xiàn)的思想意愿,在今天這個非思想化的年代里,一種思考的分量將使詩仍然是詩,并且可能聚集起冷靜而激情、詩化而好看的思想能量。
詩歌以其思想與大眾不同而出人頭地,詩歌沒有思想就沒有人去看,這與小說不同,小說可以講沒有任何思想的故事而仍然會有大量的人去看。所以,全媒時代幫助了一些小說作者利用時尚媒介去發(fā)財,但網(wǎng)絡卻無法讓真正的詩人一夜成名,因為,真正的詩人是哲學家,詩歌含有哲學思想,而一般大眾的思想素質不可能讓哲學思考一夜成名。
當丫丫以一種冷峻尖銳的方式割開一個沮喪的時代、李南將一種宏大的關懷注入個人的感悟、夢亦非倘佯于歷史和時間中提煉生命景象時,其中的思考并不會讓一般人輕易領悟,正是因為這樣的詩歌含有時代思考,“完整性寫作”具有讓大多數(shù)人無法接受理解的生存立場;也正因為這種小說與詩歌的區(qū)別,小說能打出缺乏思想和穿越、身體、底層等旗號而惹人矚目,“完整性寫作”這樣的詩歌提法卻不能名揚天下,因為,詩歌是在一定的思想特質上產(chǎn)生的。
現(xiàn)代性在全媒時代的行進方式對詩歌是一種短命的方式。19世紀中期詩學衰落以后,作品的價值由它們的接受者(公眾)的評價來決定,詩歌趣味不再具有共同的詩歌藝術規(guī)則與共同的接受性,因此,雖然詩歌的思想性意味著與真理相關的詩歌也受情感支配,但這種情感與真理共同發(fā)生的詩歌趣味共享是屬于精英的,而少數(shù)精英對思想的追求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思想追求決定了一個時代詩歌的生死存亡。由于詩歌因其思想性對藝術品質的決定而從來不是大眾化的,尤其在我們這個容易抵制思想和消滅思想的年代,我們就需要匯聚很多的“完整性寫作”這樣的思想追求意愿來保證詩歌。
四
詩歌總是仰視星空又沉思內(nèi)心的,但它無法從歷史中逃逸,也無法躲避道德選擇?!巴暾詫懽鳌敝阅芤恢眻猿植⒓ぐl(fā)當代中國詩歌的某些表現(xiàn),是因為它適于解釋當代中國詩人在21世紀以來日益原子化和離散化、孤獨化和媚俗化的處境,并且流動著一種對整體性世界的倫理思考,可以由此去設想自己完全出于并堅持一種意愿而可能處于相反的情境。
這樣,“完整性寫作”就不僅是面對詩歌的,也不僅是面對文學的,而且是面對世界、面對生活、面對心靈的一種思考和態(tài)度、一種精神立場、一種生活意愿:如同朵漁激情地揮灑著對人格、尊嚴、榮辱的思考,雷平陽通過當代日常生活去思考人性,李龍炳由鄉(xiāng)間普通生活意象去關注歷史的無情,藍藍對于美好與丑惡之間的界線敏感而恐懼。
21世紀以來的中國詩人對個體性世界和非倫理性世界思考得過多,而這兩者本來應該是一體化的。詩人深入內(nèi)心、探索自我無可非議,但由此去歷史、去道德、去整體、迷戀玄學主體性和非價值主體性卻有失偏頗,從這樣一種立場出發(fā),當詩歌對社會力量的承擔受到削弱,就只能陷入自我沉思而忽視歷史沉思,而“完整性寫作”多少對此偏頗傾向有所矯正。
“完整性寫作”要堅持的,是一種藝術判斷連接著某種道德判斷的立場,這意味著,詩人無法從根本上規(guī)避道德判斷,相反,道德判斷常常幫助藝術判斷?!巴暾詫懽鳌被谠谄扑闀r代尋找和堅守個人的精神方向而產(chǎn)生,它首先是道德判斷,然后才是藝術表現(xiàn),而被認為具有“完整性寫作”意向的詩歌中,都具有對世界的道德判斷。其實,所有的道德判斷與藝術判斷具有共同的普遍核心:這就是對人類的關懷——人道主義,一個只考慮自己和自己的詩歌而不關懷他人的詩人,并不會在完整性寫作的方向中出現(xiàn)。
21世紀以來中國詩人對整體性世界的解除,使詩人日益缺乏與時代的紐帶,詩歌于是轉向媚俗和內(nèi)省兩大傾向,詩人由此要么公共化,要么個體化,“完整性寫作”試圖矯正這樣一種詩人的時代失落或失重,它所意識到的,正是詩歌與歷史的具體性之間無法分離的紐帶,它試圖矯正由極度的個人化而變成一種非歷史的、非整體性的寫作。正是在這個意義,我認為,“完整性寫作”幾年來的堅持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它堅持表達的,是詩人對社會歷史的承擔意識。
當“完整性寫作”以回歸與倫理立場相連的精神立場去反思歷史和個體與詩歌之間的關系時,歷史可能由這種詩歌思考而部分地避免被道德遺棄的命運。當然,這種精神的和倫理的取舍與美學取舍具有共同的哲學意識和詩歌表現(xiàn),正是“完整性寫作”共同的美學努力吸引不同的內(nèi)心去建立共同的歷史視野。
回歸與倫理立場相連的精神立場意味著,類似“完整性寫作”這樣的追求要在能被公眾普遍接受又可能普遍拒絕的矛盾極限上寫作,這無疑是充滿風險的——真正的詩歌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充滿風險的,當在思想上、精神上選擇時,也就是在藝術上和政治上、道德上選擇,對一個具有完整性寫作意愿的詩人來說,這種堅持,就牽涉到他所從事的藝術本質。在這一點上,這樣具有藝術極限性和風險性的寫作可以被稱為先鋒,可以將“完整性寫作”看作一種在一個時尚年代堅守經(jīng)典意識的先鋒意識。
奧登說,每一種新詩風出現(xiàn)時總出現(xiàn)一種“心的變換”,我以為,“完整性寫作”的出現(xiàn),就是一種“心的變換”的意愿,它所包含的先鋒意識,也是一種“心的變換”意識。
責任編輯 朱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