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以前的漢字中,是沒有“臉”字的,當(dāng)時表示“臉”意的字是“面”“顏”等。其實,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額頰腮頷,還哪有臉可言?“臉”字最早出現(xiàn)時,也沒有“顏”“面”之意,只是“顏”“面”上的某個部位。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逼渲械摹澳槨笔恰安€”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這里的“臉”是“頰”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沒有“臉”字以前,“面”就是“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數(shù)不勝數(shù)?!墩f文》曰:“面,顏前也?!薄稘h·匈奴傳上》中的“匈奴法,漢使不去節(jié),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后漢書·東夷傳·倭》里也有“男子皆黥面紋身”。文中的“面”都是“臉”的意思。今天還在流傳的“面子”“面紅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臉”的意思。
(摘編自三元國學(xué)教育網(wǎng)2012年3月7日)
點擊運用
看來,“臉”字從無到有,“臉”字義的多樣變化,無不展示了漢字豐富的內(nèi)涵和前人智慧的頭腦。我們從一個漢字的來龍去脈和其意義的流轉(zhuǎn)演變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漢字文化的發(fā)展。了解、掌握、繼承、發(fā)揚漢字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zé)任。適用話題:漢字,文化,發(fā)展,演變,傳承,尊嚴(yá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