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要確立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話語權,構建并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就只能是以“公正”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講話,并按照“公正的世界”和“公正的社會”思考人類和中國的未來
構建話語體系的現實背景
對中國現實“發(fā)展文本”的理論解讀,是當代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學術研究的中心話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巨型國家”的復興,無論是從歷史和現實的任何角度來看,都是21世紀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別是在一個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對文明發(fā)展和整個世界格局的沖擊及影響已經超出了現有的、流行的“理論框架”的解釋范圍。從理論上講,我們到了一個必須面對中國復興的現實,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對中國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本質、發(fā)展路徑、發(fā)展的文明價值、發(fā)展的世界意義等諸多方面進行理論梳理、分析、敷陳的重要時刻。換句話說,我們到了必須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說話的新的歷史階段。
大約40年前至今,這個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發(fā)展與進步理念,基本被“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左右,特別是“蘇東劇變”以后,隨著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出現困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受到質疑,這種“以自由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就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影響到世界各個角落,一時間似乎人人都變成“新自由主義者”了。“公即壞、私即好”及“市場的神圣性”的改革理念被許多國家所接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關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爭論”歸于沉寂,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以“新自由主義”的形式重拾“優(yōu)勢話語權”。
但目前的歷史演變,有兩件事改變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觀感:一件是資本主義世界這幾年流行的經濟危機及社會不公正的加深,現在也沒有好轉的跡象;一件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的興起,不但在改變著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和經濟發(fā)展的重心,而且也沖擊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優(yōu)勢。改革開放3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重構了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合理的現實性”,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為中國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講話提供了“現實的基礎”。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要確立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話語權,構建并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就只能是以“公正”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講話,并按照“公正的世界”和“公正的社會”思考人類和中國的未來。
三個30年的“中國話語”變遷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隨著國內外發(fā)展環(huán)境的變化,中國改革的“階段性”特征非常突出。可以肯定地說,中國改革步入一個新時期、新階段,中國正式步入“后改革”時代。改革的內容、目標、任務、方法等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也發(fā)生了變化,到了從“戰(zhàn)略轉型”的高度,即從目的性、整體性、長期性、全局性和重要性思考改革大局的時候了。對“改革文本”的解讀不能簡單地以“問題”為導向,使改革呈現“碎片化”現象,“按下葫蘆起了瓢”,給人一種改革處于無序、無果的循環(huán)狀態(tài)的印象。本著對歷史和國家民族負責的精神,我們必須用“戰(zhàn)略思維”思考中國改革大勢和未來走向,強調以“公正”為核心價值的中國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并在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指導下進行。
從理論體系、概念框架、話語形式,乃至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來看,我把從1949到1978的第一個30年概括為“以政治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目的是要解決社會主義政權的建設、穩(wěn)定和發(fā)展問題。在前三十年我們講意識形態(tài),注重政治價值,思路很清楚,我們的敘事框架和概念體系就是講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我們是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中討論中國的發(fā)展走向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學習的是蘇聯模式。后來到文革后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美蘇三大國關系的變化,我們講三個世界理論,用“三分法”代替對世界的“兩分法”。三個世界理論就有點淡化意識形態(tài),這是國際關系格局變化使然,但這為下一個30年改革開放清除了一些意識形態(tài)障礙。
1978年到2009年是第二個30年,是“以經濟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三十年??梢哉f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搞市場經濟,我們在理論上學習的“文本”是資本主義的,特別是新自由主義的,實踐中我們偏重于西方模式。于是我們很少提意識形態(tài)這個概念,很少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個分析框架來分析問題,我們換了個詞叫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我們基本上是在新自由主義的話語體系里面說話、寫文章。但是新自由主義有一個特點,它有意識形態(tài)支撐,或者它本身就是意識形態(tài)。而中國經濟學發(fā)展這三十年,一是基本照搬西方那一套對經濟改革進行指導,二是根本沒有意識形態(tài)或發(fā)展價值支撐,致使經濟改革單兵突進,社會問題叢生。所以,在這三十年,中國沒有像樣的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基本概念、話語體系基本上是西方的或是新自由主義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價值支撐,或者換句話說沒有意識形態(tài)支撐。
從2009年開始我們步入第三個30年,我認為重點是“以社會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吧鐣Y構性改革”和實現“社會共同治理”是改革的核心議題,中國正式步入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后改革”時代。我們目前確實到了一個需要從戰(zhàn)略和價值高度思考改革發(fā)展問題的時候了,而不是糾纏于技術的、細微末節(jié)的經濟手段改革進行論爭,也不是為了回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零敲碎打式的“碎片化”改革,而是應該從文明和社會發(fā)展的制度邏輯的角度推進改革進程。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向來追求三個正確,一個是政治正確,二是事實正確,三是義理正確。統觀社會發(fā)展全局,認真領會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仔細梳理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理性思考人類文明的走向,我們就會知道,要擺脫改革“碎片化”的傾向,使“以問題為中心的改革”讓位于“以體制為中心的改革”,就要下決心進行“社會結構性改革”,就要關注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改革要遵循憲法原則,深入到價值和體制層面,這是改革進程的邏輯要求。因此,我們不論是在概念框架、敘事方式上,還是在話語形式和分析路徑上,都要跳出兩個框框,一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框框,一個是“新自由主義”的框框,構建符合新時期中國發(fā)展的邏輯和解釋體系。
改革路徑與構建“合理的現實性”
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合理的現實性”,并基于這種“合理的現實性”形成有效的話語體系,最根本的還是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使“現實”朝著“人民滿意”的方向發(fā)展,朝著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方向發(fā)展。通過對近些年社會現實問題、各種資料和數據的分析,我覺得有五個重大問題影響社會和諧,具有釀成“顛覆性危機”的因素,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性,我們必須面對。這五大問題是:貧富差距問題;三農問題;腐敗問題;失業(yè)或就業(yè)的問題;社會信任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能靠零敲碎打、頭疼醫(yī)頭式的改革來實現,而要通過“社會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社會結構性改革是指社會資源和價值在社會公眾之間公平分配的改革,是體制性和價值性改革,是有效解決五大社會問題的基礎性改革,是實現社會有效治理的前提,不如此我們就無法前行。
要扎實推進“社會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社會的“戰(zhàn)略轉型”,改革的“戰(zhàn)略路線圖”或“制度邏輯”是必須從體制機制和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的角度尋求突破口,重點推進社會體制機制改革的四個重大轉變,賦予改革以目的和價值內容,擺脫“碎片化”傾向。
從現代化到現代性的轉變?,F代化預示著不穩(wěn)定性,現代性預示著穩(wěn)定性。換句話說,未來十年我們必須完成從不穩(wěn)定性狀態(tài)到穩(wěn)定性狀態(tài)的轉變,而這種轉變的關鍵是制度性的,是社會結構性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發(fā)展各種“社會組織”,實現“社會共同治理”?,F代性的一個主要標志是各種“社會組織”的良好發(fā)育,是實現由“政府單獨治理”向“社會共同治理”的轉變。但是我們現在對“共同治理”的制度準備、制度支持嚴重不足,致使“政府治理”戰(zhàn)線過長,管理難度加大,社會問題叢生。
從工業(yè)社會到城市社會或者從生產型社會到消費型社會的轉變?,F在我國的城市化是46%左右,如果說按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我們城市化率可以達到55%到60%左右,我們現有的政府管理體制幾乎不能適應城市人口占總人口60%這個現實,因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經驗證明,消費型和休閑型社會的形成,城市化的拓展,一個必然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公民社會”的形成。公民社會的主要標志是公民對“幸福”和“尊嚴”的強烈追求,而在任何文明社會,人的尊嚴首先表現為“人的基本權利”,沒有權利就沒有尊嚴。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的基本權利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五權”,即:“選舉權、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要平穩(wěn)完成社會結構性轉型,實現社會共同治理,實現向公民社會的平穩(wěn)過渡,在制度安排上真正實現人民的“五權”是關鍵。
從權力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也就是從管理層壟斷性權力向公民協商性權力的轉變,從政府治理向社會共同治理的轉變,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這個轉變能不能完成,標志著我們社會主義公民社會能不能建立,和諧社會能不能實現,我們黨的執(zhí)政地位能不能穩(wěn)固。目前,我國個別公共機構、公共組織“管理層控制”現象很嚴重。在這些單位或部門,公共權力變成了領導者的私人權力,動不動以組織的名義胡亂決策化公為私、胡亂用人形成小圈子,單位內基本群眾敢怒而不敢言,積累了大量的怨氣和怒氣,促使組織渙散,人心不穩(wěn),組織文化墮落,政府威信受損。個別公共機構、公共組織一把手專制,在公共組織形成一個管理層的小圈子,變公權為私權,而且這種狀況還有擴大的趨勢,這是非常危險的,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總之,從現實問題出發(fā),改革要有“新戰(zhàn)略”,實現社會穩(wěn)定要有新路徑,發(fā)展要有新模式。我一直以為,經過30年的改革與發(fā)展,我們基本形成了一個“新發(fā)展共識”,這就是建立一個“民主、民生、公正、和諧”的社會,這8個字體現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未來30年的改革,應該體現“新發(fā)展共識”的基本價值,通過社會結構性改革、社會組織建設、公民社會發(fā)展這些基本路徑,努力構建一個社會和諧、人民心情舒暢的社會,并在這種實現“合理的現實性”社會的基礎上,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講話,構建中國的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發(fā)展與進步的正確選擇作出貢獻。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
責編/王慧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