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芬
我從小就喜歡書。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還是一個小學生。那時候,我所能接觸到的書,除了語文、數(shù)學、自然、思想品德之類的課本,最常見的就是大人們訂閱的《知音》、《家庭》、《故事會》、《小說選刊》、《今古傳奇》之類的期刊雜志了。有時候,我也會爬上隔壁伯父家的閣樓,翻出幾本小人書。不久,那屈指可數(shù)的“藏書”被翻爛了。在漫長的暑假里,我百無聊賴,只能把《西游記》、《紅樓夢》揣在裙子底下偷偷的帶到被窩里看(媽媽說《紅樓夢》描寫愛情,“兒童不宜”)。但是那樣的大部頭,我從來沒有通篇看完過,尤其是《紅樓夢》,沒有林黛玉出場的篇章,我一律跳過不讀。
我就讀的是一所農村小學。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逢雨就漏的教室、被上山采蘑菇替代的體育課、一年到頭催繳學費的老師、陸陸續(xù)續(xù)有人輟學的課堂,是“希望工程”的典型救助對象(實際上,那時“希望工程”還沒有誕生)。幸運的是,年幼的我們普遍是“見不多、識不廣”,不太能感受到條件的艱苦。至少,對我來說,最大的遺憾,只是偶爾閃過的兩個為什么——為什么我們的學校沒有圖書館?為什么小鎮(zhèn)街上有很多商店卻沒有新華書店?
童年沒有書看的缺憾,讓我日后成了一個“購書狂”。自十五歲離開家鄉(xiāng)上高中起,我有了可自由支配、數(shù)目可觀的“生活費”,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學校周邊,隨處可見“新華書店”、“希望書屋”、“郵政報刊圖書零售處”。我常常進出這些書店“大掃蕩”,不僅將《林清玄散文》、《三毛全集》、《汪國真詩集》之類的暢銷書收入囊中,連《中草藥辭典》之類的醫(yī)藥類典籍也不放過,順手買來等著送給爸爸。
上大學后依然瘋狂買書。每逢換宿舍、搬家,最令人頭痛的就是一箱箱沉重的書不知如何處置。專業(yè)方面的書“軟磨硬泡”放進了系里的閱覽室,雜志送給了管宿舍的阿姨和左鄰右舍,還有大批舍不得淘汰的,打包運回了老家“束之高閣”。
后來讀研、工作、有了自己的家。買家具時,最先看中的就是一個高高的五門書架。心想:容量夠大!然而,三年后,書架滿了。接著,婆婆家的書架也滿了,娘家的書架也滿了……
而我,還在樂此不疲地買書。
2012年春節(jié)前后,我在網(wǎng)上無意看到《慈善讀本》的新聞,新聞后還附有書摘,是初中版參與慈善方法:1、尋找比你弱小的人; 2、制作慈善地圖;3、一起去體驗看不見的世界;4、動員父母一起開展翻箱倒柜大行動,把家里的閑置衣服整理好,通過慈善機構捐給需要的人;5、模擬慈善超市的運營;6、媒體大搜索:了解我們身邊的慈善。
這個書摘內容打動了我。它遠離道德的說教,強調通過“參與”來鍛煉未成年人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其編寫風格,跟我前兩年收藏的《美國語文》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我又搜索了相關內容,在一個博客里看到了小學版的部分內容。愈發(fā)覺得,編者對慈善的理解深入了文化和情感,而不只是當下流行的膚淺的“捐錢”。太棒了,我一定要買一套來珍藏!
可是,《慈善讀本》似乎沒有進入圖書市場。我只好詢問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哪里可以買到這本書。也許是這本書的來之不易,我忽然覺得只是自己買來珍藏太不過癮了。好書要多給一些人才能發(fā)揮價值啊!但是,給誰看呢?我的身邊基本都是成年人,他們不像我這樣愛看中小學生讀物。
咨詢過程中,我萌發(fā)了要認購一些書送給老家學校的想法。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也認為不錯。他們告訴我,《慈善讀本》目前還沒有派送到湖北省。那么,好吧,這個空白,我先去填。
等春季開學后,我通過親戚找到了老家中心學校的負責人,了解了那邊的學生情況,也簡單介紹了一下《慈善讀本》,還扯了一些關于“大語文”教育的內容,強調這件事包含著“慈善教育首次落戶本省農村學校”的宣傳機會。對方似乎比較感興趣。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2月中旬,我費了些周折,終于通過工商銀行的ATM向中華慈善總會捐款2000元定向慈善讀本。在后來的聯(lián)系中,我得知這個項目資金主要來自企業(yè)和社會知名人士的大額捐款。而像我這樣的小額個人捐贈,原來似乎也不在該項目的重點募捐范圍之列。但是我的參與,展示了另一種可能,為項目籌資提供了另一個思路。
后來,聽說范會長受到啟發(fā)也向這個項目捐了款。哈哈,《慈善讀本》的潛在捐贈人,果然還有其他可能。
我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樣愛書的人,在享受《慈善讀本》的閱讀樂趣時,順便多買幾本送給認識或不認識的孩子們?!蔼殬窐凡蝗绫姌窐贰甭?,大家一起讀好書,幸福感會更濃……
(本文作者系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政府與慈善城市事業(yè)部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