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學賓
【新聞提示】2011年8月25日,國家質檢總局等四部委聯合下發(fā)通知,決定開展清理整頓部分商品包裝、標簽上濫用“特供”、“專供”標識專項行動。清理范圍涉及商品的包裝、標簽以及廣告宣傳中含有的類似內容,重點涵蓋白酒、葡萄酒、啤酒、茶、食用油等日用消費品及上述商品的生產經營。
從食用油到啤酒,從飲料到牛奶,各種各樣的商品上貼上“人民大會堂特供”立刻就搖身一變,身價倍增,“特供”、“專供”的威力巨大??上н@種情況被一場整治風暴叫停了。
“特供”標識并非中國獨有,但是中國的“特供”標識卻是獨具特色。最早的特供產品要追溯到1155年的英國,當時被稱為皇室特供,是一種頒給商人和某些專門服務業(yè)者的榮譽。按照“皇家商人認證委員會”的規(guī)定,商家若是想得到這個頭銜,它必須連續(xù)服務皇室成員至少五年,方可具備入圍的基本資格,諸如賓利汽車等知名品牌都是英國皇家委任的專門供應商。
但是我國的標有“人民大會堂特供”標識的產品是否真的會被人民大會堂使用不得而知,而且根據媒體調查,要獲得人民大會堂的“特供”標識并無服務期限的要求,只要和人民大會堂授權的一個廣告公司協(xié)商購買即可。因此,所謂的“特供”未必就意味著較高的質量和品質,可能意味著只是價格上的昂貴,或者帶上一點心理上的安慰。
更為有趣的是,我國“人民大會堂”的漢字圖形已于1996年被人民大會堂管理局下屬綜合服務開發(fā)中心注冊為商標,核準商品種類為第33類“含酒精飲料(不包括啤酒)”。
1999年商標權人將該商標轉讓給同為人民大會堂管理局下屬的紀念品服務部,后由該紀念品服務部在除香煙以外的全類商品上予以注冊。也就是說“人民大會堂”已經成為一個由國家機關掌握的一個商標標識,但是這種做法卻是在違反我國的《商標法》。
我國《商標法》第十條規(guī)定不得作為商標使用的標志就包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軍旗、勛章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國家機關所在地特定地點的名稱或者標志性建筑物的名稱、圖形相同的一些標志,那么人民大會堂顯然屬于禁止之列。
可是“人民大會堂”特供或者專供的廣告宣傳卻從來沒有消停過,只是最近四部委聯合整治“特供”標識時對此類現象開始重視,可是單純地禁止企業(yè)使用只是治標不治本,最根本的就是讓“人民大會堂”不能再作為商標存在。
>特供背后的利益鏈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特供、專供產品卻可花錢購買,而叫價最高的便是授權“人民大會堂”特供、專供,一年要花500萬元;其次的如“釣魚臺國賓館”專供,一年叫價300萬元左右。只要有企業(yè)愿意出錢,還有不少專門運作特供項目的公關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一年收入可達數千萬元。
政府機關一般不會與使用者直接接洽,主要是國家機關下屬或關聯公司或公關廣告公司運作。這些公司從中抽取20%以上的提成費,并向特供牌的使用單位開具發(fā)票。使用單位獲得特權牌后,提價更方便,也便于招商,而真正為這筆巨額使用費埋單的仍是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有媒體估算稱,在快速消費品領域,一個特供產品市場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話,200萬元授權費分攤到單件產品的費用占該產品零售價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