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靜
摘要: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分類分層次教學。加強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設優(yōu)良的實驗教學環(huán)境,構建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體系。
關鍵詞:實驗;體系;計算機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3-5669-0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Basis Experiment
ZHENG Xiao-jing
(The Center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ayng 47102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the multi-level teaching centered on developing learnersabilities. It is expected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basis experiment by the way of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s well as creating good experimental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experiment; system; computer basis
目前,計算機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計算機與各學科領域的結合日益緊密。計算機的運用能力已經(jīng)成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個人能力的一項最基本的要求,同時也是將來大學生在信息化社會中生存的必備技能。因此,提高大學生的計算機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將來更好地服務社會,是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首要目標。
目前,全國各大高校針對大一學生普遍開設了計算機基礎相關課程,相關課程主要有計算機文化基礎和程序設計語言類等。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開設,為大學生計算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大學生的計算機能力穩(wěn)步提升。計算機基礎課程通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理論教學主要由教師在教室中進行理論講解,實驗教學主要由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作為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在實驗教學部分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學時比例不合適,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人員比例失調,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更新過慢,實驗室建設投入不足,設備陳舊。由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相對滯后,嚴重影響了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互為依托,缺一不可,實驗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有著理論教學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重視計算機基礎理論教學體系的前提下,同樣要加強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
1改革管理體制,加大計算機基礎實驗室投入
高校要理順計算機基礎實驗室的隸屬關系,最好把各院系的大部分計算機全部歸入到計算機基礎實驗中心,實行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籌安排,合理使用,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最大化地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利用。同時,加大實驗室軟硬件建設投入,建設滿足計算機基礎和部分專業(yè)課程實驗教學和學生開放實驗、創(chuàng)新性實驗以及教師科研等需要的實驗室。
2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
由于生源的多樣化及各地中小學開設計算機類課程的時間和內容的差異較大,造成入校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因此,為了實現(xiàn)所有大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達標,必須充分考慮并實施因材施教,而分層教學恰恰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第一,分層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差異教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確自己原有的認知水平與最近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用分層設定目標、小步快走的分層教學方法激發(fā)他們自我發(fā)展的欲望,建立全新的、更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第二,分層教學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由于教師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放在首要地位,所以使學有困難學生自卑感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也使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獲得了挑戰(zhàn)自我、創(chuàng)新進取的快樂。另外,分層教學也對教師專業(yè)技能有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因此,分層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當中,可以靈活地安排不同層次的教學策略,積極有效地組織各層次教學,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
3改革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
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是提高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鼓勵教師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鼓勵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水平。一般來說,可以采取的教學手段有:1)多媒體教學。教師在教室中使用多媒體進行理論教學,課前精心準備,將教學內容制作成PPT或教學錄像,在課堂上進行演示,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2)實驗教學。實驗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同等重要,其學時比例一般1:1,部分課程可以達到2:1,即實驗學時是理論學時的2倍;3)輔導答疑。學生在實驗室中實際操作時常常會碰到很多問題,自己無從下手,理論教師或實驗教師到計算機房進行現(xiàn)場答疑,可以面對面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快速提高操作技能;4)網(wǎng)絡學習。建立專門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網(wǎng)站,積極建設計算機基礎素材庫,將所有相關的網(wǎng)絡課程資源統(tǒng)一上網(wǎng),供學生自由下載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面;5)開放實驗。建設開放實驗室,面向全校同學開放,保證了學生課余時間自主上機學習,從而彌補正常教學學時不足的問題。
4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緊跟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不斷更新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理論教材和實驗教材,促進教學及實驗內容的重組和體系的更新。高校一般在計算機基礎理論教學內容方面已進經(jīng)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理論教學內容非常充實完善,但在實驗教學內容方面,尚有很大欠缺,需要精心設計每一項具體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減少和優(yōu)化體現(xiàn)實驗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基礎性實驗,相對適度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的比例,并加強對大學生實驗能力的考核評定,以激發(fā)大學生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熱情,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5創(chuàng)建“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大環(huán)境”
通常來說,“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大環(huán)境”由三部分組成:①由軟硬件及其網(wǎng)絡構成的數(shù)字化實驗教學平臺;②由網(wǎng)絡課件、視頻錄像、試題庫、實驗平臺、優(yōu)秀作業(yè)、電子教材等構成多媒體數(shù)字資源,還包括教師隊伍、實驗人員和行政人員等;③在“平臺”和“資源”上開展設計、實驗、答疑、提交報告、測評等教學活動。三者的關系是:數(shù)字化實驗教學平臺是大環(huán)境的基礎,數(shù)字化資源是大環(huán)境的核心,教學活動是構建大環(huán)境的目的。這樣的“大環(huán)境”是開放的、共享的,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提高實驗人員素質
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xiàn)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建設一支素質高、業(yè)務精、能力強的師資隊伍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切實加強實驗教師技能訓練。計算機基礎實驗的教學內容已從過去簡單驗證變成了現(xiàn)在的綜合設計,這就要求實驗教師能夠掌握本學科前沿動態(tài),不斷提高自身學術和業(yè)務水平,做到一專多能;另一方面,加強對實驗教師的管理和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指標,督促落實,以促進其自身提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好地完成實驗輔導工作。其次,要加強實驗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吸引高層次人才加入實驗教師隊伍,或由理論課教師承擔一部分實驗任務,提升實驗隊伍的整體素質。
7結束語
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建立新型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既可以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又可以促進計算機學科以及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只有進一步對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體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楊新鋒,郭永利.構建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體系[J].福建電腦,2011,(11):26-27.
[2]馮博琴,顧剛,趙英良.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研究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6,(12):4-6.
[3]王建勇.開放式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8):77-79.
[4]孫怡,楊露.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6):126-129.
[5]龍達雅,李婧.計算機實驗教學模式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探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7):69-71.
[6]付淇.《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南昌高專學報,2010,(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