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朝陽
美國學生的成績比歐洲學生差多了!
根據(jù)2009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每三年對15歲學童在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學科表現(xiàn)的評估測量結果,與其他發(fā)達國家相比,美國學生在閱讀上排名第14,在數(shù)學上排名第25,在科學表現(xiàn)上為第17。
這個結果令美國人感到詫異,經(jīng)歷了2000年以來十余年的教改,美國教育仍是危機重重。
過去幾十年里,美國不少政團、企業(yè)集團及個人都非常關注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他們堅信,美國中小學生的成績應高于他人,至少是差不多。但現(xiàn)實總是事與愿違。更令美國人擔憂的是,不僅是中小學教育,美國整個教育體系都面臨危機。
今年3月,由31個著名教育專家、國家安全權威和企業(yè)領導人組成的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發(fā)布了題為《美國教育的改革和國家安全》的報告,報告明確指出,美國教育的失敗導致了學生面對國際競爭時措手不及,進而威脅美國在全球經(jīng)濟中取得繁榮的機會和維持其領導作用的能力。
“全面失敗”?
由紐約市公立學校前主席喬爾·克萊因及美國前國務卿賴斯所主持的這個項目小組認為,“教育的失敗使美國未來的經(jīng)濟繁榮、國際定位,甚至國家安全面臨風險?!?/p>
報告指出,美國教育正面臨“全面失敗”:超過25%的學生無法在4年內高中畢業(yè),在非洲裔和拉美裔學生群中,這個數(shù)字已接近40%;在全國教育成果評估考試的公民知識上,只有1/4的美國學生成績達到良好或更好;雖然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但大約在10個美國人中只有8個會說英語,提供外語教學的學校數(shù)目大幅減少;不以營利為目的的ACT檢測機構的一份報告顯示,只有22%的美國高中生達到了大學入學標準,在非洲裔和拉美裔學生群中,這些數(shù)字更低;根據(jù)美國大學委員會報告,事實上,在即將進入大學的學生中,只有43%達到大學入學的標準,這意味著更多的大學生需要補修相關課程;學生考試的評分標準普遍偏低,75%年輕人不符合服兵役的要求(這不僅僅是教育問題,犯罪記錄和缺乏體能也是不能服兵役的原因。不過話又說回來,犯罪記錄和體能都和教育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
危言聳聽
事實上,此前的教改并不能說沒有成效。1999—2009年,在美國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自1990年以來在美國興起的眾多公辦民營學校之中的一種學校類型)的學生人數(shù)增加了兩倍。
路易斯安那州最近通過的教育改革議案使長期掙扎在底層的學校得到了改善:減少對教師的遷就,并將教師的薪酬和他的教學成效進行掛鉤,大力發(fā)展特許學校,并為38萬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私立學校上學的優(yōu)惠政策。
雖然非主流種族和族裔與主流之間仍然存在差距,但這些年的教育改革彌補了這種差距。1975—2010年,黑人學生的高中完成率從71%上升到90%;拉美裔美國人,高中完成率從53%提高到69%;白人的輟學率也較低。全國教育進步評估也顯示了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在小學。
而外交關系委員會項目小組的報告,一方面忽視了這些年教育改革的成績,將教育危機無限拔高甚至夸大,這種思路與上世紀50年代的“新課程”改革一脈相承,十分空泛;另一方面,卻對美國教育目前真正的實際問題避而不談。
十年后的新危機
美國的大學教育很成問題。大學長期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xiàn)象。學校在領導職務任命、提升、加薪或任命終身教授時,均以教師發(fā)表科研論文的數(shù)量與質量作為唯一標準,忽視教學水平。
知名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實屬罕見。盡管各校在招生廣告上極力鼓吹各自擁有的知名教授數(shù)量,但是學生在4年求學生涯中難以見到知名教授。
文理科分割現(xiàn)象較嚴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降。各院系側重本專業(yè)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忽略從其他學科中獲取知識營養(yǎng),尤其是自然學科學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質,其邏輯思維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均有待改善。
這些曾經(jīng)在改革中屢次被提及的問題,有的沒解決,有的已經(jīng)解決了,如今又“回頭”了。
“不實事求是地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是尋找教育改革的捷徑,一味地高談闊論、夸大危機,才是美國教育最大的危機,甚至是災難。”美國《美國展望》專欄作者Abby Rapoport指出。
如今,美國教育又到了十年一改的時刻。
(摘編自美國《美國展望》2012年6月刊等)
20世紀50年代 “新課程”運動
1957年前蘇聯(lián)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使美國為之震驚,公眾認為這是進步主義教育偏廢基礎性、系統(tǒng)性,降低學術標準所造成的惡果。1958年,美國頒布了《國防教育法》,確立了以培養(yǎng)高科技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新體系。該法案撥??钯Y助科學、數(shù)學和現(xiàn)代外語三門“新三藝”課程的研究和改革。
20世紀60年代 促進教育 機會平等運動
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初、中等教育法案》,各學區(qū)貧窮兒童的資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1968年,國會通過《雙語教育法案》,為那些英語能力較差的低收入兒童提供聯(lián)邦資助。教育的主要目的變?yōu)橄毨Ш头N族歧視,新科學和數(shù)學課的討論讓位于補償性教育和基礎課程的提議。
20世紀70年代 “恢復基礎”運動
這10年,美國入學人數(shù)減少,考試成績下降。人們開始反思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兒童對付能源危機、城市擁擠、犯罪增加以及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家長、市民團體、政客聯(lián)合發(fā)起了恢復基礎運動和教師責任運動。運動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減少選修課,增加必修課,恢復教師的主導作用。
20世紀80年代 學校重建運動
美國社會開始由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提高教育質量和公民的科學文化水平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1983年4月,美國國家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fā)表了《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美國社會再次掀起了與“恢復基礎”性質相近的學校重建運動。各州制定了較高的畢業(yè)要求,統(tǒng)一了課程的管理,增加了對教師和學生雙方的考核,提升了對教師的資格要求。
20世紀90年代 教育選擇與國家標準運動
美國歷來沒有國家統(tǒng)一的教育制度,也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課程。1991年和1993年,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頓政府分別公布了《美國2000年:教育戰(zhàn)略》和《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吹響了美國教育標準國家統(tǒng)一化的號角。改革提高了四年級、八年級、十一年級學習方面的嚴格程度,所規(guī)定的較高的標準也影響了各年級的水平。家長有權根據(jù)學生的興趣以及各校的教學情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私立學?;蚬W校,而不受學生家庭所在地的限制。
2000年起 學校教育與工作需要相結合運動
這次運動的教育目標包括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場所順利過渡,信息技術的培訓以及強調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決策能力、團體合作的課程設置以及雇主認為今日、未來雇員應有的技能等方面。職業(yè)教育計劃成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2005年1月14日,總統(tǒng)小布什公開強調,教育要保證每一個高中畢業(yè)生具有在大學和全球性競爭的工作場所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資料來源:陳曉端、閆福甜《當代美國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