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芳
摘 要: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使我們看到了偉人與常人相同的痛苦、掙扎和矛盾。也正是因為他們超越常人戰(zhàn)勝了這些肉體和精神上的磨難,才能成為人類歷史上永垂不朽的英雄人物。
關(guān)鍵詞:羅曼·羅蘭 《名人傳》 磨難 英雄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c)-0199-01
羅曼·羅蘭,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1866年生于法國中部小鎮(zhèn)克拉姆西,15歲時隨全家告別故鄉(xiāng)來到巴黎,1899年畢業(yè)于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其后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shù)史,并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他醉心于托爾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的人道主義思想。
20世紀初,羅曼·羅蘭的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他連續(xù)寫下了《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統(tǒng)稱《名人傳》。這三位偉人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以如椽巨筆敘述了他們苦難坎坷的一生,贊美他們高尚的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貝多芬傳》被作者稱為長篇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副產(chǎn)品,兩者都是以音樂家為作品主人公的。正如羅曼·羅蘭自己所說,克里斯朵夫的家庭以及童年少年的經(jīng)歷,基本上是以貝多芬為原型的;克里斯多夫一生戰(zhàn)斗不止的精神,也是貝多芬人格的寫照??梢哉f,《貝多芬傳》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序曲。
羅曼·羅蘭寫作《貝多芬傳》有兩個目的:其一,在1902年他精神上非常失望苦悶時,逃出巴黎來到貝多芬的家鄉(xiāng)波恩,貝多芬的精神和音樂使他恢復(fù)了力量,他寫作這本小冊子作為對貝多芬的感謝;其二,他也希望這本書能夠給當時法國幾百萬生靈帶來光明和希望。正如他所說:
“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快樂和痛苦,愿望和夢想已經(jīng)成為我肉中的肉,骨中的骨。”
“我們周圍的空氣多么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惡法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zhì)主義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 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羅曼·羅蘭所說的“英雄們”是指心靈偉大的人而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他在貝多芬身上發(fā)現(xiàn)的“英雄氣息”,是貝多芬偉大的人格,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重壓下仍然不屈不撓不向命運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以及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嚴格的道德標準。
羅曼·羅蘭最后這樣總結(jié)貝多芬的一生:“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 那是可以總結(jié)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p>
《貝多芬傳》的發(fā)表引起了社會的注意,羅曼·羅蘭從此產(chǎn)生了一個寫一系列“英雄傳記”的計劃。8年之后他出版了《米開朗基羅傳》。在作者筆下,主人公米開朗琪羅是一個極其矛盾的悲劇人物,他有英雄化了的天才,在藝術(shù)上無與倫比,他以無窮的精力永遠追求藝術(shù)盡善盡美;但是他的意志卻不是英雄式的,他的精神軟弱無力,只能掙扎而沒有力量奮斗。他有非基督教的反抗性,又有基督教的順從和妥協(xié)。
他是天才的工具和犧牲品,除了夜以繼日地工作,別的什么也不知道。他想雕刻一座山峰,就會耗費幾年時間到石場去選石塊,建造運石的大路。總之,他要獨立完成每一部藝術(shù)作品的全部創(chuàng)作過程;他十分富有,但卻沒有時間吃飯睡覺。他生活簡樸到常人無法想象,夜晚同三個助手擠在一張床上,屢次身患重病但不請醫(yī)生診治;過度的疲勞、自我、自閉,使他陷入精神的迷亂狀態(tài),對敵人、朋友、親人都產(chǎn)生猜疑,變得極其孤獨。在藝術(shù)和政治上、在行動和思想上,他都優(yōu)柔寡斷,謹小慎微。他對自己的懦弱深感羞恥到了自厭自棄的地步。他的一生沒有一天是快樂的,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并不能實現(xiàn)自己所定計劃的萬分之一。他沒有家室,被親戚花光了財產(chǎn)卻得不到一絲溫暖關(guān)懷,88歲死于貧病孤獨之中,死前一周還整天站著工作。
《米開朗基羅傳》雖然沒有《貝多芬傳》那樣影響巨大,但在寫作手法上卻更顯成熟。它不但敘述了米開朗琪羅的生平,而且用自己的哲學思想對此進行解釋,表達了對英雄主義的詩意崇拜與熱愛。
《托爾斯泰傳》是羅曼·羅蘭的第三部名人傳記。羅曼·羅蘭在19世紀80年代就閱讀過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等作品。他非常尊敬托爾斯泰,同托爾斯泰通過信,將托爾斯泰看作老師和世界的“精神權(quán)威”。1910年托爾斯泰逝世以后,羅曼·羅蘭應(yīng)《巴黎評論》的約請,創(chuàng)作了這部傳記。
羅曼·羅蘭認為,偉大的思想反叛者盧梭對自然的愛慕、極端的獨立性、對《圣經(jīng)》和基督教道德的崇拜,都預(yù)告了托爾斯泰的降臨。盧梭與托爾斯泰,他們都同世界做斗爭。不同的是,托爾斯泰比盧梭更具有純粹的基督教靈魂,在他人生后30年中,靈魂里充滿了真理與愛這兩種力量的搏斗。在他成熟期的作品里,愛是真理的火焰;在他晚年的作品里,愛是一種從高處射下的光明,一道神恩普照、燭照人生的光彩,但是又不復(fù)與人生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托爾斯泰也有這種矛盾,而且表現(xiàn)得更激烈。他知道愛所賦予他的任務(wù),但卻做不到在行動上與思想保持一致。他不尊奉上帝生活,而是按照世俗生活。對于愛,他無法把握和辨別究竟是家庭之愛還是全人類之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還在這兩者之間彷徨,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在臨終彌留之際,他哭泣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不幸的人們。他在哭聲中留下了最后的話:“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你們大家為什么在這里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盡管托爾斯泰有種種矛盾和弱點,羅曼·羅蘭仍把他列為英雄,因為他的博愛精神。羅曼·羅蘭認為,托爾斯泰不是那種藝術(shù)與智慧寶座上的大師和天才,相反,他是“我們的弟兄”。
《名人傳》里的三位主人公,盡管他們事業(yè)不同,貢獻不同,所處的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都是各自領(lǐng)域里的偉人,為創(chuàng)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畢生精力。自古以來,名人傳記幾乎都是記載偉人的豐功偉績,而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卻使我們看到了偉人與常人相同的痛苦、掙扎和矛盾。但也正是因為他們超越常人戰(zhàn)勝了這些肉體和精神上的磨難,才能成為人類歷史上永垂不朽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