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亥
過了春分的朗闊,便是清明的幽然。和著紛紛揚揚的春雨,這時節(jié)的確充溢著郁悒感傷的色彩。
瞻仰先賢陵墓,無疑是最符合清明意韻的活動。諸如曲阜孔林、洛陽關(guān)帝陵、杭州岳廟,每年四月初,都會迎來如織的游人和他們?nèi)绯钡乃紤选?/p>
但相對于古代墓葬的氣派,長眠于現(xiàn)代公墓里的名人們就簡單得多了:一方大理石、幾捧鮮花、寥寥的祭掃者。其實在國外,現(xiàn)代公墓被視作獨特的紀(jì)念場所,像法國拉雪茲神父公墓、俄羅斯新圣女公墓等,都建設(shè)為旅游觀光景點,作為了解一個國家和一座城市的窗口。人們在這些特殊的景點里追尋前輩的足跡,思考生命的意義。
清明前夕,我走進(jìn)杭州的各個陵園墓地,尋訪那些曾讓我們高山仰止的靈魂。
他們說出了長眠于此的愿望在杭州東北郊運河水鄉(xiāng),有幾點西湖最后的丘巒。青青山色中一座人文主題的安賢園,長眠著一批名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張聞天,建筑學(xué)家吳寅,畫家諸樂三……
一位美國人的墓吸引了我,他的墓碑上簡單地刻著: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學(xué)首任校長。
這個名字,首先讓人想起的,莫過于毛澤東主席的《別
湖,更接近城市,因而長眠在這里的名人也更多。
在這里,我看到一個有力的名字——黃賓虹。
賓虹老人的墓碑有點特別,共有五塊,拼接成一個面。最中間的一塊,上刻篆體“畫家黃賓虹先生之墓”。最邊上兩塊,是洪、宋兩位夫人的墓碑。其余兩塊,是文字碑。在公墓立五塊碑,算是大墓。
賓虹老人生于婺州、長于徽州,早年作畫幾十年,多在皖浙新安和淮揚之間,到晚年卻最終選擇杭州留居,他說道:“自古高僧名士,必出于山水清澈之區(qū),而山水亦得高僧名士而相得益彰?!?/p>
1948年,賓虹老人應(yīng)聘于國立藝專任教,居北山棲霞嶺,走完他大美人生的最后七年。他作為近代中國畫史上的里程碑,正是其在西湖的“衰年變法”而名至實歸。
1955年,賓虹老人去世。沈雁冰、夏衍等人組成的治喪委員會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持的公祭大會,是對他最大的肯定。而今,在南山公墓長眠的他的靈魂,更是值得我們尋訪和仰視的所在。
我沿順著依憑玉皇山林麓展衍的層層墓地巡走,還看見辛亥人物呂公望,實業(yè)家都錦生,經(jīng)濟(jì)學(xué)家、教育家馬寅初,學(xué)者馬一浮、張宗祥,共產(chǎn)黨人沙文漢等墓;浙大、杭大等高校德高望重、名著一時的教授之墓也有百座。
馬寅初,又一個強(qiáng)勁的名字。他曾任浙大、北大校長。新中國成立后,他對人口理論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xiàn),其《新人口論》堪稱學(xué)術(shù)巨著。
馬寅老逝世后,部分骨灰送回老家嵊州與母親同眠,剩余靈魂安放秀麗南山,以便?;厣性诔侵袘c春路上被花壇簇?fù)淼墓示涌纯础?/p>
孫席珍,是一個幾近被人忘掉的名字。他是越中平水人,上世紀(jì)20年代出沒文壇投身革命,30年代起閃耀學(xué)界,先后執(zhí)教于北師大和南大、浙大、杭大。他的人生完成了兼有共產(chǎn)黨人、革命作家和學(xué)者的由絢爛至平靜的軌跡,具有深刻的代表性。
我拜讀過席翁轟動京華的名篇《西子湖上》和《槐花》等,明白他對碧湖林泉的眷戀,理解他的歸宿題字“詩人教授”。
他們寫出了游走天地的歸依
較為集中安葬杭州近現(xiàn)代名人的,除了安賢園、南山公墓和葬著維新人物康有為以及“江南笛王”趙松庭等的位于西南的錢江陵園外,還有一塊特殊的西湖名人墓地,多年來一直掩映在雞籠山中。
循石階踏去,投身過辛亥革命的“詩僧”曼殊上人、杭州諸多地方事業(yè)的舉成者林啟先生、惠興中學(xué)(曾為杭十一中)創(chuàng)辦人惠興女士、為秋瑾立墓的同盟會同志徐自華徐蘊華姐妹、反袁的南社詩人林寒碧先生等一一長臥。
與西子湖畔的名人墓相比,這里林木沉郁,清邃得幾近幽絕。有西湖專家告訴我:“原先的墓地,都在西湖孤山腳下的,上世紀(jì)60年代,集體遷往雞籠山。”
很少有人知道,早在西湖名人們遷墓此處之前,就已經(jīng)躺有一位名人,他就是報業(yè)大亨史量才。
史氏同情民主運動,1934年在海寧遇害。按理說,他祖籍江寧,出生上海,一生于杭州不重要。但他偏偏選擇了這里,緣由一位奇女子:沈秋水。
沈氏早年以一己之力幫助史氏投身報業(yè),后來避居梧桐葉下的北山路秋水山莊。兩人互為一生摯愛。史氏安葬后,傷心欲絕的沈氏從此閉門不出,日對煙水背影。1956年沈氏去世,安葬南山公墓,與史氏隔湖相望,演繹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也造就了與杭州這座城市相依相托的深厚內(nèi)蘊。
史量才的陵墓建于1936年,坐北朝南,由花崗巖筑成,至今完好。墓有三個平臺依山勢而升。八角形墓室內(nèi)放銅棺,墓上覆蓋石刻檐子,翼角起翹。墓碑為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手筆。
章太炎墓也在湖上,內(nèi)斂有釋放。太炎先生曾是極其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非常仰慕明末抗清的張煌言的人格氣節(jié),也推崇“蒼水詩文”,并且愿身后在南屏荔子峰下相伴張先生。這是兩人思想精神、品質(zhì)學(xué)問的一脈貫通。
太炎先生是余杭人,屬杭州郊縣,也算葉落歸根。岳飛、于謙、張蒼水所葬,舊時統(tǒng)稱“三高墳”。太炎先生,還有在北山西泠橋堍同為民主革命家的秋瑾女士的埋處,應(yīng)是新的高墳。五墳的美學(xué)意義崇高。
西湖墓葬與山水共存。杭州近現(xiàn)代名人安息地,還有北郊的半山公墓、西郊的小和山公墓,以及不少零散之墳。比如南天竺辛亥革命烈士陵園葬有徐錫麟三烈士和陶成章等,比如靈隱法云弄葬有劉大白、瞿鴻禨,比如虎跑葬有弘一,比如煙霞洞葬有劉師復(fù)、胡明復(fù),再比如九溪牌坊山葬有陳三立、陳師曾、陳布雷。他們或者有著生于斯長于斯的濃濃鄉(xiāng)情,或者有熱愛西湖、長眠山水的悠悠詩情,還有各種愿意留駐這里的復(fù)雜感情。他們的靈魂,成就了這片湖山的美麗,也成就了我們至今仰望和追懷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