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格
“稀粥在中國,猶如長江黃河,源遠流長?!保◤埧箍梗骸断≈嗄媳蔽丁罚┐擞鞑⒎强鋸?。中國自有五谷,長江之南出粳稻,可煮白粥泡飯;黃河以北產(chǎn)粟黍,可熬黃馇玉糊。歷朝歷代的中國人于斯求存,冀為生命之源泉,鍋鑊相傳,缽?fù)胂嘁u,一勺一匙,從中吮吸精力氣血。于是,粥中就有了古樸的信奉和風(fēng)土情結(jié)的交糅,揮發(fā)出垂諸悠長的粥俗。
有道是“粥先俗后”。粥俗見諸周代。
寒食禁火,粥俗始出?!吨軙に驹稀酚洠好康饺?,植干風(fēng)大,最易起火引患,官吏們要搖著木鐸巡行全國,宣令國人禁火。鐸是響器,形長圓而內(nèi)空有舌,下有柄可執(zhí)。鐸要搖遍全國,警示家家戶戶防火杜患,這不能不讓人感動于周天子的愛民和官吏的敬業(yè)。既要禁火,那吃什么?于是,禁火前煮一鬲夠吃幾天的粥,就是簡單便捷的辦法了,好在天也不熱,粥不餿敗。由此,后來就有了“寒食三日……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東晉陸翙:《鄴中記·附錄》)、“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的這一粥俗。此俗延至清代,如今已經(jīng)失傳。我們該不該廢黜這個傳統(tǒng)?想想媒體的新聞報道最多的內(nèi)容之一就是火患,難道不需要古為今用,立個防火節(jié)?若可,也不必禁火,只需唼喋香粥之時,系上歷史情結(jié),使鐸的連珠脆音響在耳際,讓那些腳踏實地的執(zhí)鐸者們帶著公仆精神走進我們的心里,這就很有意義了。
以粥養(yǎng)親敬老的節(jié)俗,亦見周代。《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授幾杖,行糜粥?!薄皫住痹诋?dāng)時是長者的依憑之物,“居者憑幾,行則攜杖”;“行糜粥”是尊長風(fēng)氣的飲食化標志,也是關(guān)顧老人的牙齒和胃口。其實,這就是敬老節(jié)。此節(jié)也早已失傳。想想當(dāng)今,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復(fù)活節(jié)、愚人節(jié)……皆大行其道。照此趨勢,會有更多的洋節(jié)在中國得寵。對“舶來節(jié)”在中國的蔓延,若持以微言,等于不想學(xué)“英格利斯”一樣要遭人哂笑了。久而如是,洋人祖宗會不會取代國人祖宗?所以,傳承敬老節(jié)這樣的節(jié)俗很有必要。脆弱的老齡社會所需要的仍是一個床幾的托靠,一支手杖的扶助;消費得起烤火雞,莫不如敬奉一碗粥更能讓老人遂心愜意,且有中國孝心和中國味道。
老人尚在,可靠糜粥;老人過世,粥又何用?對此,戰(zhàn)國的儒家想到了,又將“行糜粥”延衍到喪葬禮儀中,即“食粥”與“斬衰”“苴杖”“枕塊”,同作后輩對已故先人的盡孝行為。先親始逝,怎樣食粥呢?《禮記·坊記》中說:“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鄰里為之糜粥以飲食之?!笨磥?,“三日不舉火”似是寒食禁火之粥俗的后延,演進為古人在前輩喪期間的一種孝哀操守。所以,食粥后來就成為與孝道相關(guān)的一種禮俗,且是白帝至民都不可違犯的規(guī)則。西漢昭帝死后,輔政的博陸侯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這位繼帝僅在位不足一月,又被霍光廢黜,原因之一是劉賀在昭帝喪期未能食齋??梢?,該食粥時而不食,就是傷風(fēng)敗俗,即使皇帝也不能寬恕。
儒家看重食粥的禮俗,也張揚食粥的世俗。明人張應(yīng)文撰有《粥經(jīng)》,中道:“粥可以補,可以宣,可以腥,可以素。暑之代茶,寒之代酒,通行于富貴貧賤之人?!庇忠骸白又^伯魚曰:‘汝吃朝粥夜粥矣乎?人而不吃朝粥夜粥,春猶抱空腹而立也歟?”應(yīng)該說,張應(yīng)文對粥在民生中的作用看得既透且妙。他引用孔子教子的言粥之句,是為其文“搬賢借重”,也是提示人們留意:是儒家的教旨主義者在主張早晚要喝粥的。因而就想,后來國人為何以用早粥、晚粥成俗,且代代傳承?我首先看重的是孔子這段不被人們經(jīng)意的食粥言論。這種帶有倡導(dǎo)意味的問詢聲音,實在是個很重要的信號。至少可以推斷,在漫長的孔世界里,隨著“鯉庭”說教,這種聲音會遍播九州??鬃犹栒俸仍缰?、晚粥,又不是早吃熊掌晚吃魚,是人人喝得起做得到的事情。圣人言而成典,行而成規(guī),于是喝早晚粥就有了成俗的元素。
然而,孔子在這里尚未表達出他對食粥的精神境界,《論語·雍也》中才有收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边@是孔子贊揚弟子顏回能安貧守儉的話。簞食瓢飲,即是飯合于水,說是泡飲也是粥的一種。其實,這也是孔子的自我寫照。他在晚年伴著貧困在家鄉(xiāng)陬邑的破陋故宅里寫起《春秋》時,又何曾不是一簞食、一瓢飲地過日子?以孔子的倡行一致,這時期朝粥、夜粥自然陪隨他的余生。故此,“顏潛樂于簞瓢,孔終篇于西狩”(班固:《答賓戲》),就被中國文化人奉為安貧樂道的典范,“簞瓢”也就升華為精神疆域里的一種寄托,使后來多少貧寒學(xué)子賴以自勉。
孔子死后,他的政見因被帝王們當(dāng)成治國的圣符,粥俗也因沾上了儒家的理義而升越到皇譜帝系。說起孔子的食粥之為染御,皇母后妃們是吃朝粥、夜粥的群體,有些人已造化成“粥罐”。如秦漢之際,替趙國新立少帝孝成王訓(xùn)政的趙太后,一次,官居左師的觸龍問她:“日食飲得無衰乎?”她答:“恃粥耳?!壁w老太是一國之母,富貴冠頂,但卻嗜粥唯上。這說明,吃粥無以富貧論,皆為習(xí)俗使然。再如清代,清帝們個個都是吃粥的好手,這固然與滿洲食習(xí)有關(guān),但他們尊孔親儒,迭代與孔府禮來儀往,滿漢通吃,比哪個朝代都走得勤近,其吃粥之為,也就連上了孔子的食脈。這方面,慈禧是典型。不說她的每餐百饌中有多少孔府菜的成分,但餐餐必得供粥,百饌往往是排場,粥是慣常要喝的。危難之中,粥竟成了慈禧的救命恩食。《庚子西狩叢談》卷三記: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慈禧倉皇西逃。至懷來縣境榆林堡時,縣令吳永接駕。慈禧放聲大哭,說:“看我已成鄉(xiāng)下佬了。今已兩日不得食,腹餒殊甚,此間曾備有食物?”吳永答:“尚煮有小米綠豆粥三鍋,但為潰兵掠食其二。今只余一鍋,恐粗糲不敢上進?!贝褥φf:“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進。患難之中得此足矣,寧復(fù)較量美惡。”吳永進粥。內(nèi)監(jiān)復(fù)出索箸,倉促競不可得。慈禧便命折秫梗為之。俄聞內(nèi)中爭飲豆粥,唼喋有聲,似得之甚甘者。你看,慈禧這碗粥喝得,與趙老太正相反,雖同是嗜粥,但以皇太后的尊駕卻用乞丐的方式去喝,粥也被她喝得五味雜陳。
儒家之外,將粥俗深融入世間的,還有佛家一功。
佛光初照中國,是西漢哀帝或東漢明帝之期。但將祭供佛祖的“五味粥”推廣于俗世,乃是宋代。那時,粥魚、粥鼓、粥僧的“三粥聯(lián)手”,已經(jīng)營造出寺廟中的“粥化”的一種。范成大云:“魂清骨冷不成眠,徹曉跏趺聽粥鼓。”(《華山寺》)說的是宋代佛家對粥的親近。每俟黎明,粥鼓聲聲,雖是召喚眾僧會聚食粥,但也音破夜寂,回蕩遐邇,也是報與市塵庶戶,該煮粥迎曉了。粥鼓這樣天天在敲,時間增積了佛粥的魅力,牽引著善男信女們的朝拜情結(jié),粥鼓也就成為“阿彌陀佛”的揚聲器。你想,民間的粥俗焉能不為此而結(jié)重?
正是“禪風(fēng)”刮進了宋代粥俗,使宋人胃口增充了粥化傾向,才起到改變祭祖陳規(guī)的作用。請佛代祖的意念和祈禱祖先如佛般慈恩,以福蔭后代,就演繹成那個社會里的主體性行為。行為的更履導(dǎo)致了傳統(tǒng)的“葷臘八”讓位給“粥臘八”。這種情勢顯見于北宋都城汴京:十二月初八,“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東京夢華錄·卷之十·十二月》)。金兵奪汴后,宋帝駐蹕于杭,臘八粥依然于此相侔舊故:“(臘月)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保ā段淞峙f事·卷第三·歲晚節(jié)物》)茲見,臘八粥從北宋煮到南宋,已成世俗。
可是,奪汴的金人亦未封堵臘八粥俗,完顏阿骨打的后裔亦是中華民族的一支,他們?nèi)谌氪怂椎臒崆椴秽此稳?。就說清代北京的雍親王府,自胤稹為帝,改稱雍和宮,雍正死后,乾隆按對先帝故邸要改作寺廟的祖制,下旨將雍和宮改造成京師最為宏麗堂皇的喇嘛廟。奉乾隆旨意,每逢臘八,這里要舉辦至隆至盛的供佛大典。
此典,其實是個浩大的造粥工程。進入臘月初一,就緊鑼密鼓地開場。內(nèi)務(wù)府大臣自然是備料統(tǒng)領(lǐng),他要負責(zé)將粥料和干柴在臘月初五晚上全部運抵雍和宮。需運五日?因僅干柴一項就是六萬斤,那東西虛蓬蓬的挺占地方,滿滿一大車充其量不過三四百斤,五天運齊還得抓緊呢。初六晨,欽定的監(jiān)粥大臣率三品以上大員組成的監(jiān)粥團接崗,監(jiān)督稱糧、稱干果、搬柴。每鍋粥用小米十二石,雜糧、干果各百斤,干柴萬斤,共煮六鍋。煮粥的大鐵鍋定置在天王殿的鼓樓旁,鍋口直徑二米、深一米五。初七晨,監(jiān)粥大臣下令開火。即時光灼聲喧,滿寺沸騰。將幾百斤粥料一鍋煮出,不說小山般的干柴變成灶火該付出多少辛苦,鍋旁還得圍著一圈粥將軍,皆執(zhí)木槳一般的攪器,像賽艇那樣一致齊力翻動,不然,極易糊底串煙子,弄不好是奉旨不忠,敬佛不誠。所以,監(jiān)粥大臣重任在身,還得謹查安全,豈敢等閑視之!他得一直監(jiān)督到初八凌晨,俟粥全部熬好方可神松心安。這時,欽定的供粥大臣早已率眾司員到崗,隨即指揮分粥。第一鍋供佛代祖;第二鍋進獻乾隆及后妃們;第三鍋賜予王公和朝廷大臣;第四鍋賜予大喇嘛,第五鍋賜予駐京的文武官員和各省大吏;第六鍋加上前五鍋剩余的,則于寺外施民。前三鍋有全份果料,后三鍋逐次差減。當(dāng)供粥大臣于佛前供粥時,宮燈炫耀,磬樂齊奏,香煙裊裊;眾喇嘛皆于殿中誦經(jīng)。至天亮盛典方畢。
這項造粥工程,歲歲循例,延至清末。每臨之期,內(nèi)務(wù)府要撥銀十二萬四千余兩!
此舉,堪稱古代粥俗的物化縮影。六鍋粥竟能使西佛與南祖同享,使帝后與朝臣共饗,使僧侶與庶民齊啜;既使密封的粥甌“飛飭”各省大吏,也有使其代民受賜之寓。這真是六鍋大順,且供、獻、賜、施都得有條不紊,明明白白。誰還能說這后金之人是“外夷”呢。
如果說,儒家的理義造就了粥為社稷所需的規(guī)行繩尺,那么,佛家的禪意則為粥的質(zhì)品糅諧出一味恒久的甜香。言此,皆為粥俗之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