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準備采寫您的時候,我就在猜想您。因為,你的同事、朋友包括讀者,對您不吝美詞多有贊譽——“無邪、善良”、“沉郁”、“對詩歌的執(zhí)著和傾其所有”,甚至“你說話的聲音猶如天籟,沒有經(jīng)過人文異化的忠誠、狡詐、幽默、呆板、憂傷或者喜悅”……而通過旁的資料了解到,您不善應酬,自律、素食等等,這一筆筆的素描到了我這里已勾勒出一幅古賢的圖像,我想您更是一位不斷向至善至美行進的修行者。您能給我們說說您自己嗎?
答:我是一個不用猜想的人,很表面也很簡單。朋友的評價,肯定大部分是在說好話,把你性格中好的一面告訴別人,帶有很強的個人情感色彩。這里面的評價有些是一個詩人應該具有的基本氣質,比如無邪和善良,內心不良善的就別做詩人,也難成大器。我說話的時候的確馬上能從中捕捉到我當時的情緒,直接、不掩飾,這是性格也是習慣。很少應酬是真的,我很少參加各類聚會,一是不喜歡那種場合,二是我不喝酒,一滴也不喝,去了怕影響別人的情緒。我不是素食主義者,擇欲而食,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與常人無異。但的確我的主要營養(yǎng)來源是蔬菜和水果。這些不是刻意的,是習慣,與修行也沒有關系。盡善盡美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這么多年我確實把這四個字放在心里,這樣會對做事有所幫助。
2.在中國詩壇,您的影響是很顯然的:是頗多大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評委,著作等身。您還留戀您作為平民百姓下層詩人身處江湖時的自由和快樂嗎?
答:我從內心一直以為自己就是“平民百姓”,寫詩是我內心宣泄的需要,做主編、做評委是我的職業(yè)和工作,這些從來沒有讓我感覺自己不在下層。生活中我經(jīng)歷了而且還依然會經(jīng)歷許多與其他人一樣的艱難、不平、不公,這種感受能讓我與別人一樣思考和傷感。無論在外面有多少虛名,我一直沒有過多少成就感,這是真心話。當然,以往經(jīng)歷過的快樂是讓人留戀的,恐怕每個人都有這種懷舊心理。想到舊事的時候,留在心底的往往是那些童稚的美好的東西,在我的感受中,那個時候的自由和快樂比當下更多些。我性格中低抑的成分比較重,別人覺得很值得快樂的事,我會看得很淡,而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不快,在我內心里又放得很大,這種性格不好。太在意,不松弛,過于執(zhí)著。嚴格地說,詩人是不分“上層”和“下層”的,他們都在選擇最適合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從這一點上說,詩人是平等的。社會角色不能判定一位詩人“上”還是“下”,詩人應該是最追求內心平等的人群,詩人就是詩人,與他生存的具體狀態(tài)無關。我不喜歡那種人在江湖的感覺。當然在《詩選刊》,就必須要天天把自己融進詩壇里,可從我的內心,總覺得離詩很近,離這個“圈子”很遠,所以我也一直在說:“接近詩,遠離詩壇?!?/p>
3.由《詩神》而《詩選刊》,這是一個可進入當代文學期刊史的經(jīng)典騰挪。據(jù)了解,這智慧的操手是您。我想知道的是個中奧秘,您當時的創(chuàng)意點是什么呢?國內的文學期刊,活不好的,大多真還因吃著這刊名的虧。名份名份,名在前,內涵其后。名正而言順,刊物宗旨也就敲響了。但你們的“保持穩(wěn)健、持重和品位,略向先鋒傾斜”之“份”也彌珍重,您說呢?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請允許我多說幾句,許多話也是第一次說:坦率地說,2000年《詩神》改為《詩選刊》,我是被動的,我竭盡全力試圖保住《詩神》那個已經(jīng)存在了15年的品牌。因為當時的《詩神》是一個穩(wěn)定的、投入經(jīng)費很少的、在全國同類期刊中有很大影響力的刊物。而且當時策劃改刊的目的不是如何辦好這個刊物,而是要求我靠這樣的純文學刊物去掙錢。對我提出這個要求后,我明確回答我做不到。我回答:詩歌從來都是精神的,我不可能去利用詩和詩歌刊物尋求物質利益,不可能!
當然,改為《詩選刊》的主意是《詩神》編輯部最早考慮的,在1992年時,編輯部就在刊物中編輯了刊中刊“詩選刊”,試圖觀察一下詩歌界的反應。發(fā)刊詞中我寫道:“編輯‘詩選刊,這不是個新主意,但是個好主意”,但1998年的《詩神》改刊,由于不適當?shù)耐饨绺深A,造成了我內心的強烈心理反彈,這件事情甚至驚動了當時的河北省委(細節(jié)還是容我以后再說吧)。我現(xiàn)在能回憶起來的是,在撰寫《詩選刊》發(fā)刊詞和《詩神》??~“在精神的制高點”時我內心的極度苦澀、矛盾和糾葛。還有一件記憶深刻的事是:這次事件發(fā)生的時候,我見到了我的一位同事和摯友,同時也是我的“領導”,我問她:“我是不是給你添麻煩了?”她說:“沒有,你對詩和刊物情感太深,你要不這樣做,就不是郁蔥了?!彼龑ξ艺f:“《詩選刊》是唯一的,盡量把它辦出特點來?!彼€促成了后來的《詩選刊》改刊座談會,我知道,她是在盡所能給刊物一些支撐。《詩選刊》這些年一直很艱難,甚至它的“體制”被改變了刊物還不知道,這也是后話了。
我這個人性格中有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執(zhí)著,如同我在詩中寫的自己:“我是那種一條道走到黑的人,走到黑,我就會往更黑里走。”這么多年,我折過,但沒有彎過。既然改刊已經(jīng)成為事實,那就要辦到最好,于是在《詩選刊》創(chuàng)刊詞中,我寫道:“泱泱詩國有了一份集天下好詩于一刊的詩歌選刊。開宗明義,《詩選刊》的辦刊宗旨和編輯方針為一句話:選最好的詩人,選最好的詩。”
8月初,征訂啟事幾易其稿后向各兄弟報刊發(fā)出,征訂征稿啟事如是說:“被譽為中國詩壇支柱期刊之一的《詩神》月刊,一個中國詩壇神圣的著名品牌,將在21世紀時曙色初露時改刊為《詩選刊》?!对娺x刊》將接受《詩神》的現(xiàn)代性、開放性、兼容性及其一切有價值的精神影響,用詩人全部的真誠、良知與自由書寫《詩選刊》這部大詩?!对娺x刊》是唯一的。她是目前泱泱詩國中僅有的一份詩歌選刊,一冊在手,閱盡詩壇?!对娺x刊》是權威的。每年的12期《詩選刊》,就是一部優(yōu)秀的中外詩歌年鑒?!对娺x刊》是經(jīng)典的。她選載當代優(yōu)秀詩作,系統(tǒng)介紹古今詩史、詩人、詩作。報不論公開與內部,刊不分官方與民間,其發(fā)表的好詩都可以成為《詩選刊》選發(fā)的作品?!?/p>
這個稿子是用了心的,它實際上已經(jīng)展示了《詩選刊》應該具備的品位和高度,這時,“保持穩(wěn)健、持重和品位,略向先鋒傾斜”的思路已經(jīng)形成,成為后來《詩選刊》的風格:先鋒、經(jīng)典、多元。
不隱諱地說,這些年,在刊物上,一些朋友對我的評價是準確的,我的確是傾其所有。我知道我的優(yōu)長在于細膩、敬業(yè),善于發(fā)現(xiàn)作者,所以《詩選刊》這些年沒有局限在“選”字上。可以說,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策劃”而不是“編輯”刊物上,我對編輯有兩個要求:一是其他刊物包括網(wǎng)絡、民刊發(fā)表的優(yōu)秀作品盡量不要漏掉;二是新詩人的首發(fā)稿最好要出現(xiàn)在《詩選刊》。我保留了盡可能多的首發(fā)稿頁碼,發(fā)現(xiàn)新人后用大篇幅推出去,幾期連著推,使這個作者很快為詩歌界所知。這些年策劃60、70、80、90年代出生的詩人作品專號、中國詩歌年代大展、最新力作展示、民間詩歌報刊專號、網(wǎng)絡詩歌專號等等。雖然我主張沉潛、低調、不張揚,但許多詩歌事件都是在《詩選刊》發(fā)端。只不過,我不想使刊物持續(xù)地出現(xiàn)在詩歌事件里,我回避那些事件,更注重的是詩歌作品本身。
這些年我編《詩選刊》,給刊物的定位就是先鋒、經(jīng)典、多元,從《詩神》到《詩選刊》思路一直是這樣。經(jīng)典不必多說,而先鋒,我覺得詩歌就是先鋒藝術,這是這門藝術的特質決定的,它在任何時代都應該站在藝術的最前沿。作為一個寫詩者,應該是個性的,內心是自由的,甚至有些偏執(zhí),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需要有一種藝術上的個性的追求,而且一定要把它推到極致,但是做編輯的時候就一定要包容。詩歌是一個追求差異的事業(yè),實際上每一個詩人都在用不同的表達、不同的理解來豐富詩歌,好詩創(chuàng)造詩歌經(jīng)典,平庸的詩豐富詩歌生活。詩的內容和形式不能單一,那樣詩歌就真的被毀了。沒有多元,一門藝術必然是僵死的。作為一個編輯,這些年我所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包容所有我所認可的作品,這就是我理解的多元?,F(xiàn)在看來,《詩選刊》的刊名的確占據(jù)了一個高度,但一個關鍵問題在于,無論什么刊物,一定要有一個思維成熟、適度超前、有一定藝術高度的人來辦。這不是自夸,而是我的心里話。
這樣敘述顯得有些啰嗦,做了6年的《詩神》主編,至今又做了11年的《詩選刊》主編,在一個詩歌刊物供職30多年,這恐怕在詩歌界也是唯一的了。人,有的時候不由自主,是命運。支撐這個刊物的實際上是我的性格——理想主義。
4.當下詩壇在大眾社會特別是世俗的層面是非常邊緣化的,燈火闌珊,當代人的詩性在消費主義潮流下顯得異常衰弱。新詩的低谷首先不是創(chuàng)作的低谷,而是閱讀的低谷,是社會群體性的修養(yǎng)低谷。如果人心都不“古”了,何來“詩性”呢?即使在當代社會的精英層、精英層的人文科學的知識分子,也很難見有如古代紳士那種對當代詩歌的關注和閱讀。我覺得,關于詩歌的溝通,我們往往停留在詩歌界和文學界內的交流,缺乏與社會的溝通,缺乏如何以一種文化的方式與大眾或者讀者群的詩歌文化對話,在這方面,您是怎么看的?
答:“低谷”之說是不是成立有待探討。文學刊物、詩歌刊物低谷是事實,但詩歌沒有低谷。我在大學生中做過調查,他們百分之百都寫過詩讀過詩,當然他們不是為了成為一個詩人,而是自己某種情緒的瞬間表達?,F(xiàn)在人們的審美情趣多元化,對什么是好詩的理解有了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隨著其他傳媒和藝術的發(fā)展,人們有了更多的審美選擇和空間,這是藝術成熟、社會成熟的標志,是好事。當然詩歌對社會的關注度降低,表達的情感過于內傾,不被更多的讀者所接受,一般大眾和“詩歌圈子”對詩的理解其實基本上是兩個概念,這也是詩的聲音減弱的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藝術選擇的空間很小。在各種藝術的沖擊下,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冷”一陣也很正常。其次是,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都發(fā)生了變化,80年代之前詩歌為政治所用,是一種泛抒情;而如今人們情感的表達越來越個人化,沒有相同經(jīng)歷或感受的人可能就無法體會詩中的情感,交流起來有障礙,導致讀者受限。以純文化的方式與大眾或者讀者群的詩歌文化對話,很難,原因你已經(jīng)說得很充分了,這主要是詩歌本身的問題,我覺得可以操作得更具體些:推動幾個重點階層的人讀詩寫詩,詩歌就會發(fā)展得快一些。比如學生、教師、老人(舊體詩詞)、公務人員等等。原因我就不再詳細闡述了,大家能夠感覺得到。
再一點,一定要把詩歌變成聲音。我說過:中國當代詩歌不是缺少經(jīng)典,而是缺少傳播。以我自己為例子,我的那首“那時你老了”寫作時間將近十年了,它是“閃電輕輕滑過你的指尖”組詩中的一首,發(fā)表后一直反響弱弱。但在2009年中央電視臺的新年新詩會上被陳鐸、孫小梅深情演繹之后,立即成為大家公認的我的代表作之一,甚至超過詩歌圈公認的“后三十年”“骨骼”等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在1998年寫過一首長詩“河北”,當時發(fā)表在《河北日報》上,雖廣受好評卻一直在圈外反響不大,也是后來被優(yōu)秀的主持人紀青云和閻浩然以及虹云、河北話劇院的眾多演員們反復朗誦之后,才在河北省內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成為吟誦河北的詩歌類的代表作。我感受到了聲音的力量,坦率地說,詩歌沒有聲音,就微弱了一半。至于詩歌如何走向平民與大眾,“傾力推動,順其自然?!边@是我在某次會議上填寫對這個問題的調查時寫下的八個字。一種觀點認為,詩歌本身就是貴族的語言藝術,由于它的晦澀艱深,由于它語言的多解性,它也就成了少數(shù)人的藝術。從另一方面說,從古至今,詩歌一直是表達情感的最佳途徑,每個不分地位、不分身份的人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場合都有傾訴與表達的需求,因此,他們也需要找到這樣的一種出口,詩歌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語言形式,是可以在情感上使大眾得到共鳴的。
有些詩人將詩歌當作了一種純粹的語言游戲進行文字表演,這樣做的結果,要么是意象繁雜,語言纏繞,導致晦澀難懂,要么就是直白無味,口水泛濫,詩意頓失。詩人在寫作上的這兩種極端,最終敗壞的是詩歌本身,這樣的寫作,會讓本就對現(xiàn)代詩存有疑慮的讀者倒胃口,甚至厭惡詩歌。這種對詩歌不負責任的行為最讓人所不齒。所以我一再說:寫詩就是寫詩。別做詩歌表演家,別做詩歌辯論家,別做詩歌活動家,也別做空泛的學問家。寫字就夠了。
還有我們的一些詩人以先鋒者和實驗者自居,在自己圈定的范圍內作“隨意寫作”或“深度探索”,與更廣義的詩歌割斷。對于詩歌這門特殊的語言藝術來說,這樣的理念也并非沒有道理。但是,詩人如果沒有與各種表達形式交流的氣度,那么無論怎樣的實驗,多么自以為是的“現(xiàn)代”,都會顯得空虛和虛假。不要走這種彎路,不要限制自己的視野,不要行為偏執(zhí),清理游戲心態(tài),排除狹隘心理,這是我對年輕詩人們的忠告。
至于我自己的寫作,我寫的許多詩是給大多數(shù)人看的,也有的就是寫給少數(shù)人看的,給能夠讀懂我的人看的,有的詩甚至僅僅是寫給一個人看的。這也是詩歌與其他文體不同的功能之一。請允許我說句心里話,我不刻意為“大眾”寫詩,也不刻意為“小眾”寫詩,我寫詩是源于自己內心的激情、感受、沖動和滿足感。我寫個人情緒,也寫大痛大愛。因此我一直主張包容,不要用一些狹隘的定義限制別人,多些詩歌作品,少點詩歌現(xiàn)象,尤其是少些說不清道不明甚至說清了道明了也百無一用的概念,害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
另外一點,詩人的心態(tài)要放平和,別總是什么“主流”“非主流”,哪個時代詩人和詩歌也不會成為“主流”。別矯情,你“主流”了怎么樣,你“非主流”了又怎么樣?制造這些空泛的虛擬的概念無知也無用。當你覺得詩歌僅僅是你內心不可遏止的表達和欲念的宣泄的時候,賦予你的其他屬性就都會被忽略。那就叫做“狀態(tài)”。我還是說,詩歌沒有困境,詩歌是情感藝術,只要我們的情感沒有困境,詩歌就沒有困境。
5.您有句“名言”,詩人應該具備兩種責任感,那就是社會責任感和藝術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可使他的詩作更加厚實,而藝術責任會使之作品更具魅力。我覺得此話真的很有分量。因為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所謂的社會意識和藝術意識都有,但就難得見在這種意識的貫徹中的責任感。詩人應當是知識分子中的精英者,更應具備公共性。關于這一點,您不覺得我們的詩人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態(tài)位過于“私密性”了嗎?
您很強調理想的光輝對詩人精神狀態(tài)的重要性,提出好的詩人必定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我很認同這一精彩的尺度。人不是神,社會人生也很現(xiàn)實,但人卻需要超越現(xiàn)實的神性,而只有理想能給人以神圣的光輝。說到這點,我想問的是,倉央嘉措的人和詩,您一定特別地推崇吧?中國當代早期最具理想主義色彩的詩人聞捷,他的天山組詩,不也曾像一縷理想的光芒,一度把人民渴望新生的內心照亮嗎?倉央嘉措的詩直至今日才被人們真正發(fā)現(xiàn),表明了什么呢?
答:我說的那句話的原話是:詩歌和詩人應該具有兩種責任:社會責任和藝術責任,社會責任使我們的作品厚重,藝術責任使我們的作品恒久。現(xiàn)在談責任,有些人會不以為然,但事實是:如果你想作為一個公眾性的詩人存在,你的責任就是與生俱來的,這不是你想不想的問題。詩人大部分都有政治情結,遇到社會事件時,他們應該在場,而且表達的不僅僅是一般的簡單的“公眾情緒”,他們的文字應該各自具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深度,使作品充滿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內心的良善和才智發(fā)揮到極致,這樣的作品不僅僅需要的是表面的傾訴,重要的是,它應該具有一種清醒的超越感,超越個人悲與歡的階段,進入對人與社會、自然反思的層面,這樣就提升了現(xiàn)代詩的思想性,從而獲得經(jīng)典的價值。應該說,真正好的詩人都有很濃郁的大愛情結和對藝術的責任感,詩人天生敏銳、敏感,詩歌又是我們中國人表達感情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是融進國人生活中和骨子里的一種文化。因此,詩歌應該出現(xiàn)多元的、多樣的、對人內心有沖擊力的作品。這是我的一貫主張。但我們當下的許多詩歌顯得拼湊、表面、膚淺、口水,輕男淺女、薄情濫欲,缺少內在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讓人感覺煽情而不動情,偽先鋒和非詩的廢話臟話昏話泛濫,與我們期待中的詩歌質量還有相當?shù)木嚯x,憑什么讓人們也去學著寫這些東西?
還有一點我感受到的,是當前中國青年詩人(不僅僅是青年詩人,還包括我們這些不大“青年”了的詩人)已經(jīng)有所覺悟,他們的寫作狀態(tài)已經(jīng)從個人的、零碎的、膚淺的制作開始轉向生存史、情感史、心靈史的寫作,這使得這些作品有品格,有風范,有精神高度。我覺得在可以預期的幾年、十幾年之內,會有一批深邃的、深刻的大作品問世,這一點不再展開談,但顯然這是我們所期待的。
當然,你也不能總對沒有責任感的人談責任,那是為難他抬舉他,他也聽不懂,以為一談“責任”就一定是跟意識形態(tài)有關。有些寫詩者莫名其妙地自負自戀,他們的“私密”也是刻意制造的,做出來的,裝出來的,幸福、不幸、私密、經(jīng)歷什么也能裝得出來,這個容易分辨,看得出來。
說到聞捷,我受他的影響非常深,他的“天山牧歌”是當時最具浪漫色彩的抒情詩歌。他的“復仇的火焰”與郭小川的“將軍三部曲”我認為是文革前最具特色的敘事長詩的典范。其中的敘事與抒情結構的天衣無縫,堪稱經(jīng)典。聞捷這些年似乎一直被遮蔽,但我們這一代詩人受他的影響很深。至于倉央嘉措,我在你下面問到的問題中還要談到。倉央嘉措的詩歌在于他把人性和神性結合到了極致,人性升華成為神性,神性成為了人性。《詩選刊》2004年第六期就用頭條破天荒的7個頁碼發(fā)表了王沂暖等譯的“倉央嘉措情歌”,這大概是國內文學刊物首次關注倉央嘉措。記得那組詩前面還有一首西藏民歌:“莫怪活佛倉央嘉措風流倜儻,他和常人所要的,沒什么兩樣。”我在2007年的中國詩歌述評中開篇便說:“2007年,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的一首詩: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天我閉目經(jīng)殿香霧中
不為修身,只為聽你頌經(jīng)的真言
那一月我轉遍所有經(jīng)筒
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修來世,只為貼著了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朝佛,只為在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這首詩其實已經(jīng)在讀者中流傳好幾年了。它的作者據(jù)說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這首詩是朋友發(fā)到我的手機中的,我又把它轉給了幾位朋友。讀到這首詩后使我更加相信,大愛、博愛、包容天地是塑造一個杰出詩人的條件和理由。好詩的確有許多標準,但更多的是在人們對作品的比較中作出判斷的。一個好詩人的胸懷一定是博大的、良善的、氣度超凡而又淡然溫和的——在歲末,當我回顧過去一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時,我突然有了這樣的結論?!?/p>
回憶這段話的意思是,詩歌界很早就把這個優(yōu)秀的詩人介紹給讀者了,但由于傳播的原因,最后還是通過電影、歌曲更為人所知。這實在也讓詩歌感到尷尬。
6.由此,我還想問的是宗教對詩歌的影響。影響中國詩人相當大的印度詩人泰戈爾,他的散文詩可以說是在一種極濃重的宗教意蘊下寫成的,泰戈爾用他偉大的審美情懷將印度的婆羅門理想演繹得讓人如癡如醉。倉央嘉措的魅力在于,他站在藏傳佛教世祖正傳標準的立場上,同樣是用詩演繹了一種偉大的情懷。倉央嘉措讓人刮目相看的不僅是他的詩,還有他所傳播的信仰。相比之下,當下的詩人大多缺乏信仰,包括缺乏宗教方面的信仰,而由于這種缺乏和缺失,使他們與詩神、與巔峰之境失之交臂和相去甚遠。您同意我的這種分析嗎?
詩人大多很執(zhí)著,特別是在抒情體裁留連過久后,很少想往敘事文體涉足的。所以,寫小說的詩人并不多。而您卻寫了一部有影響的中篇小說《瞬間與永恒》。我感興趣的是,小說對您的影響和您為什么不寫部敘事詩呢?新詩發(fā)展到今天,抒情詩一統(tǒng)天下,而敘事詩鮮如怪物。您也說過,我周圍的詩人大多抒情不敘事,敘事容易露“怯”,有這么嚴重嗎?
答:詩歌的功能之一就是傳播信仰,許多詩人把詩歌當成一種信仰,這一點與宗教接近。我說過:不一定相信神,但一定要相信神靈。如同不一定要寫詩,但一定要有詩性。我曾經(jīng)通讀過《圣經(jīng)》、佛學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我覺得其中窮盡了神性與人性的思想,智慧,愛和良善。但坦率地說,我一直把這些當成思想、學問而不是信仰,信仰對人會有束縛。藝術與宗教,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話題,而宗教藝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之一?!妒ソ?jīng)》幾乎是所有文字不可能企及的高峰,正視和贊美,想像力,理想主義,對世界和人的友善,情感,肉體感覺,精神的勇氣,恐懼感,一切生物的物質的精神的美……;而佛學是空靈而深邃的經(jīng)典,充滿了理性,也容易作用于人的行為、內心。我們的確不能僅憑自己的藝術沖動去創(chuàng)造,在一座教堂某些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時常會發(fā)現(xiàn)沉迷于快樂和幻想時所留下的痕跡。當然至今我理解的僅僅是這些經(jīng)典的一點兒皮毛,我會繼續(xù)虔誠地感受。
經(jīng)常有詩友們問我:哪些詩是你心目中的“大詩”,哪些詩是你所不能忘懷的,哪些詩影響著你的詩歌創(chuàng)作?我坦率地承認,世界詩歌史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比如《圣經(jīng)》、佛學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我是把它們當成詩歌來讀的)、《荷馬史詩》、《神曲》、《離騷》等等,它們一直是我內心對詩歌藝術充滿敬畏的緣由。這里面有不少文字敘事的成分都很重。這么多年,有許多東西在我的心中是存在于詩歌之上的,比如生命本身,比如生活本身,比如世間那些美好的情感?;蛘哒f,我一直把滲入我的靈魂的那些文字看成是最偉大的詩歌。它們甚至一直約束著我,是我評價和寫作詩歌時的尺度。它們能夠使我的眼界和心胸更寬闊更博大些,比陷在那些輕淺輕浮的文字中和聒噪里感覺要好得多。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一直認為《圣經(jīng)》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詩篇,無論從形式上還是語言上,它都無與倫比。無論把它作為一種信仰還是作為一門藝術,其中的詩篇會潛移默化地融進我們的思維和生命里。滲透有時會成為一種力量——比震撼還巨大的力量。
每當我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都感覺,起碼我們的一些詩歌,應該像它們一樣永恒、深邃和博大,如果我們有更高的境界和尺度,如果能夠證明我們的靈魂比起其他生靈要有價值,我們就應該創(chuàng)造一些讓人能夠記得住的語言。詩歌不是政治,詩歌也不是歷史,但詩歌藝術,應該高于政治和歷史之上,起碼,我們不要留下一些墮落的文字,這種期待對于當代詩人和當代詩歌說來,是不是過高了呢?
我還想接著說一說“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一直對“希波克拉底誓言”心存敬畏,甚至崇拜,這與我極少崇拜什么人和什么箴言的性格似乎不太吻合?!跋2死资难浴辈皇亲诮?,但給我的神圣感不亞于宗教。對“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敬畏實際上是對生命的敬畏,我之所以推崇“希波克拉底誓言”,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神圣感和敬畏感。做一個詩人無需面對什么宣誓,因此許多詩人內心幾乎沒有或者淡化、排斥了神圣、圣潔、責任這些字眼,這是一些詩歌和詩人淺薄和浮泛的原因之一。我覺得當一個人知道有那么多的人可能在傾聽自己的時候,應該有神圣感和崇高感。這與作品的個性、前衛(wèi)和心靈的自由度并不矛盾,這與我一貫主張的作品涉及內容的廣泛性和沖擊力也不矛盾,我相信真正的詩人應該明白我想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理念。我總是覺得,不懂得神圣、圣潔和敬畏是一種罪惡。
我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對我的影響是對我人生觀的影響,我一直感覺“希波克拉底誓言”不僅僅是醫(yī)道規(guī)范,也沒有過一種外來的約束一定要我用這些來規(guī)范自己,這是我自己所愿。人這一生很奇妙,不知道什么觀點就給自己留下了烙印,而且終生不可磨滅,會一直影響到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詩歌是藝術,但我覺得醫(yī)術是更崇高的藝術、更偉大的藝術(我兒時的理想,一直是做一名醫(yī)生),它以拯救人的生命為己任,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的生命是無與倫比的,能有什么藝術能夠比人本身更為圣潔。我曾經(jīng)問過我的幾位醫(yī)生朋友,他們告訴我,一個好的醫(yī)生,一定有很好的藝術感覺。藝術是追求完美的,因此我也相信他們每一次手術所能達到的藝術完美。這也使我想到,一個詩人,除了自身的個性、激情、張揚、心靈的自由度之外,是不是在內心也應該更多的有一些類似醫(yī)生這個職業(yè)的嚴謹、規(guī)范和責任感?我們總說,當代中國詩歌難出大作,除了許多我們難以把握的政治和社會因素外,是不是詩人自身的內心中還不夠博大,不夠豐厚,不夠充盈,欠缺被真正詩化了的感性和理性?
至于敘事詩,我一直覺得敘事比抒情更難寫,好的敘事詩需要作者內心宏大的敘事結構,內容涉及得更為廣泛,而且要從生命和生存角度,深入探討人生、人道、人文等重大命題。敘述需要從容、開闊,其中的抒情要與敘事部分融為一體,細節(jié)要抓人。最見功底的詩是敘事詩。新時期以來,很少見到使我滿意的優(yōu)秀的敘事作品。這有政治的、社會的局限,也與詩人的急功近利有關。敘事容易露“怯”,這是真的。這里關鍵不在于敘事,還是在于抒情,即使是敘事詩,也歸根到底是為了抒情,敘事中的“情”不好“抒”。我在嘗試,也許不遠的將來會有一部敘事性作品。包括繼續(xù)寫小說。
7.關于口語詩,您相當有見地,實際上,口語詩是有一定的流行度的,這種更自由的表達,是語言修辭技術的一種進步。對此,我們希望聽到您更多精彩的論述。我也很贊同您所說的,好的詩歌作品是深邃的思索和輕松的表達的統(tǒng)一體,口語詩是否正好承載了您的這一審美主張呢?
答:“口語詩”顧名思義,就是用口頭語言,即我們平時說話的語言寫出來的詩。我們平時說出來的話不一定沒有詩意,有詩意的話,記下來,便能成詩??谡Z詩不是詩歌的什么新形式,有了新詩就有了口語詩,沒有新詩時也有口語詩。諸如《詩經(jīng)》和唐詩中的一些膾炙人口的詩篇,它們都應該算是古詩中的口語詩。像新詩運動中胡適、劉半農(nóng)等也創(chuàng)作了許多口語詩佳作,這里也不再舉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來讀一讀。近代詩人田間先生的《假使我們不去打仗》、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韓瀚先生的《重量》(這是詩人寫給張志新烈士的一首詩)、張志民先生的《“人”這個字》,都是很經(jīng)典的口語詩。
當代的青年詩人好的口語詩也有很多很多,舉一首:“只學習一種技藝:愛大多數(shù)人,并寬容剩下的少數(shù)人?!边@首詩只有三句,題為“理想主義”,作者是蘇淺。需要說明的是,蘇淺平時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什么“口語”創(chuàng)作,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也不會去刻意認為自己是在寫作口語詩,但因為好讀,很快便流傳開來。還有一首水晶珠鏈的“羨慕”:我看到一些無邊無際的東西/天空、海洋、草場、吃草的牛羊/它們跟愛一點關系也沒有/無邊無際的天真與好胃口/讓他們顧不上心碎。//這些都是口語詩中的經(jīng)典,相信大家能夠讀懂這些詩,如果與作者有相同的經(jīng)歷和感受,理解得還會深一些。我再次重申,這些詩人平時的詩歌創(chuàng)作未必都是口語風格,這些作品,可能就是他們的真情在瞬間的流露。真正好的口語詩,不需要那么多的詮釋,它可感覺,可觸摸。但關鍵的是,它是詩而不是“話”,它有審美價值和意義。
當然,口語詩完全不同于“口水詩”,口水就是口水,不是詩,如果是詩,那就肯定不是口水。能寫好詩的成熟的詩人,基本上應該能夠駕馭多種語言表現(xiàn)形式,不會宣稱自己僅僅是什么口語詩人。一些人是為了藏拙,寫詩沒有功力,江郎才盡,只好拉“口語詩”這么個前人用膩了的膏藥貼到自己松弛的肚皮上,讓別人以為他們寫的什么東西都可以稱之為“詩”。這些人還有一個特點,特鬧。我愛詩歌,但不喜歡詩壇。接近詩歌是為了做個好編輯,遠離詩壇是為了做個好詩人。直接一點兒說,詩壇或者說一些“詩人”讓我很厭惡,遠離他們能使自己平靜,而平靜的感覺非常美好。寫詩,本來是讓我們的心靈和生活美好起來,但寫得你煩躁、狂妄、輕浮、淺薄,寫得你語無倫次顛三倒四惶惶不可終日,那不是“毒品”是什么——不是詩歌是“毒品”,而是這些人內心就是“毒品”。
“深邃的思索,松弛的表達?!边@句話的確寄托了我對詩歌的期待。關于這個觀點我已經(jīng)說過很多了,不再詳述。
8.支撐經(jīng)濟社會的是科技的進步,支撐科技進步的是科學的進步。但我們幾乎聽不到關于文學的技術進步,進而是文學科學的進步。您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答:的確,很多我們現(xiàn)在熱心的事情將來看都會很漠然,科技的進步才是人類真正的福音。政治、宗教、國家、主權等等,都會淡若青煙。很欣賞你提出“文學科學”這個命題。文學應該更科學一些,但科學必須精確,文學應該多元,這有區(qū)別也讓人很矛盾。我曾經(jīng)表述過,中國新詩目前基本沒有規(guī)范,這起碼說明中國詩歌缺乏建設,既缺乏藝術建設,也缺乏理論建設。作為一門藝術,必要的藝術規(guī)范還是要有的。這種“規(guī)范”不是要限制這門藝術的發(fā)展,也不是要制造什么“詩歌寫法”之類的東西,但是一門從語言、形式到內容完全沒有規(guī)范的藝術形式,的確會有它不科學的一面。當然,沒有規(guī)則,可能是詩歌這門藝術的特質,審美越多元化越好,一旦有了可以制作的“規(guī)范”,這門藝術的生命力可能就開始枯竭了,但它的科學性也就弱化了。詩歌其實是一門“感知”、“感受”的藝術,寫詩、讀詩、對詩歌的理解,一般靠每個人的感受能力,而恰恰在感受能力這一點上,差異是相當大的。詩歌多元化是詩歌繁榮的標志和前提,也是詩歌藝術發(fā)展的趨勢,但由此形成的對作品判斷上的多樣性和“不可操作性”,也的確是個現(xiàn)實問題。還有關于舊詩和新詩。我們知道在唐代,曾經(jīng)有過考試文體是詩歌的時期,但那時的詩歌有著格律方面的嚴格規(guī)范,直到現(xiàn)在,舊體詩依然保持著它的基本規(guī)范,這也是其科學的一面。詩歌要靠好的詩人們一點一點用作品去艱難地建設,不知道我們的詩人們有沒有一種真正使詩歌繁盛起來的智慧和底蘊。
有的時候讀當下的詩歌作品,覺得很糾結,詩歌再這么無力再這么疲軟再這么沒有骨骼,可就真的撐不起來了。但是面對越來越多元的個性思維,面對越來越內傾的個人情感,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社會階層,詩歌的聲音對于某一個閱讀者說來,也只能是時斷時續(xù)。這很無奈,也映襯出了這個社會審美的特質。藝術的成熟許多時候有賴于意識形態(tài)的成熟,藝術的大氣許多時候有賴于意識形態(tài)的大氣,藝術的包容許多時候有賴于意識形態(tài)的包容。在當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我們實際上未必處在一個良性運轉的社會現(xiàn)實中,這種現(xiàn)實會帶來許多禁忌,而恰恰那些禁忌中的東西才能反映社會和人自身的本質特征。我的意思是,我們的詩人在表達個人內心世界的同時,還起碼意識到自己與某些擺脫不了的經(jīng)歷中的歷史的必然聯(lián)系。每一位詩人,都有影響自己寫作甚至是影響一生觀念和思維的轉折點,也許是痛點也許是興奮點,反正我有,它隱約中涵蓋了我二十年、三十年。也許現(xiàn)在我無力表達,但它一直使我有一種精神力量。應該記住我們還有這種精神力量和內涵,它會使你廣袤起來開闊起來深邃起來,也許這是一些很老的詞匯,但如果我們每個詩人都把自己內心的精神力量、內涵和骨血表達到極致,如果我們有能力展示我們的生命史生存史情感史,中國詩歌怎么會沒有高度?即使由于當下的客觀原因我們不能,那就等待,默默寫下去!
我還是希望造就更嚴謹?shù)脑娙?,他們介入生活,他們所選擇表達的對象,有助于提升人們的道德尺度,他們選擇愛、良善和正義。
9.您愛好很廣泛,也很有品位。據(jù)說您很喜歡石頭,還有音樂和繪畫。相信這些充滿了硬度和質感的形而上的東西,一定和詩歌一道切分著您的光陰。我們都想知道您的詩外工夫和時間分配的藝術。能給讀者一份2010年您的讀書單以及選擇閱讀的理由嗎?
答:我的生活很簡單也很規(guī)律,我嗜好不多,是個乏味的人。一般上午在單位處理編輯事務,下午基本上寫作或者讀書。極少出去應酬,星期天去看父母或者逛街,去古玩市場,每年有選擇地參加幾次詩歌活動。我的生活就是這些。因為我的生活相對枯燥,就總是要給自己尋找一些樂趣。早些年我們去石家莊周圍的大河里撿石頭,但北方的石頭粗糲,石質差。我的家里就有你們廣西的三江石,石質細膩,色彩柔和,有質有形,所以總是想像,能有如此光彩奪目的奇石的地方,一定氣象非凡。還喜歡賞玉,喜玉勝過喜石。一般星期天上午我都會在古玩市場轉轉,為了換換腦筋,偶爾也能淘到自己喜歡的一塊璞玉。當然現(xiàn)在贗品很多,但我覺得鑒別真?zhèn)闻c寫詩有些相像:靠感覺和悟性。而玉的溫潤、質感和它內在的光澤很像人的品格和性格,所以樂此不疲。
另外,我一直覺得各類藝術中,音樂和繪畫與詩最為接近,所以喜歡。但屬于外行看熱鬧的那種,也算是觸類旁通。音樂我喜歡舒緩,繪畫我喜歡抽象,這似乎與經(jīng)歷、性格、藝術觀念都有關。我曾想像著退休以后學著畫抽象的油畫,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再怎么學,以我的繪畫功底,也做不成畫家了。
2010年讀的書,如果詩集也算進來的話,大概要有將近200部吧。由于工作關系,2010年我認真讀了127部詩人的詩集并且為每一部詩集寫了點評,再加上平時收到的詩集,估計是個不小的數(shù)字。其他類的,去年重新讀了一些經(jīng)典,因為那些作品大多是20多歲的時候看過的,有些記憶模糊了,重新感受一下。像詩經(jīng),唐詩,屈原的作品等等,還都寫下了筆記,大部分發(fā)在博客和刊物上了。重讀了《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這部作品我讀了不下三四遍了。羅杰??似娴摹逗谝故贰?,這部作品給我的感受太多,能寫成一篇隨筆的?!段覍⑹悄愕溺R子——安迪沃霍爾訪談》,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這部書收錄了這位波普藝術先鋒的35次談話,很開闊思路。藝術家極富個性,他回答問題許多時候只用“是”或者“不是”。如果做一次那樣的訪談,也挺有趣味的。當然這是玩笑話。至于為什么讀這些書,好像我也說不出什么理由,過去讀書有計劃,為了系統(tǒng),為了積淀,現(xiàn)在讀書有很大的隨意性。對哪些有興趣就讀哪些。
謝謝你艷冰,你出色的有深度提問讓我想到了這么多。我愿意這樣談話。
(選自《名編訪談》。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