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溫士筠
作文講評是指經過作文批改,教師對本次作文進行的評析和總結。包括“講”寫作規(guī)律,“評”學生實踐兩個內容。任務是依據本次作文的目的要求,指出學生作文訓練中取得的成績、表現的積極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到寫作規(guī)律上來認識,學習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一、研究概況
筆者于2011年8月27日,選取了《語文建設》《語文教學通訊》《語文教學與研究》等語文教育界較權威的期刊,以“作文講評”為題,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到1979年至今的文章共52篇,數據統(tǒng)計如表1。
表1:以“作文講評”為題的三種期刊論文篇數(1979年至今)
據表1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作文講評”的研究逐漸熱門,在2000年后數量突然增加,從9篇一躍而成34篇。對比三種期刊,《語文教學通訊》名列前茅,共32篇,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表2:關于“作文講評”的五個研究領域
就研究內容而言,大致可以分為課堂實錄、教學設計、方法探索、理念更新和問題剖析等五個維度,從表2的數據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方法探索”最受研究者的青睞,而“問題剖析”最少。下面分別就這五個維度進行述評。
二、五大領域研究述評
1.課堂實錄
陳季(1983)根據說明文的三要點,帶領學生一起比較四篇看圖作文,從中體會如何細致觀察圖畫、全面抓住畫面特點、把握中心和層次的方法。李鎮(zhèn)西(2005)將作文講評課分成六大板塊,依次為: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賞、出謀劃策、恕我直言、教師試筆。張悅群(2005)嘗試“輪值小組主持制”,即由輪流值日的三人小組主持作文講評的全過程,經過師生共同備課,確定了五個步驟:再論“人物個性”、不妨“由文猜人”、且看“人物亮相”、靜聽“首席總結”,整節(jié)課由學生主持,氣氛活躍。楊紅梅(2008)引導學生積淀寫作知識,在細節(jié)上下功夫,寫好大事件中的小事件。致力于作文講評研究的管建剛(2010)用生動的命名,如“啞巴病”,糾正學生常見的毛病。吳春來(2010)采用“點—引—導—結”的方法,從提出問題、目標回歸、掀起高潮到解決問題,有效掌控課堂。陳軍(2010)結合課例,指出應該做到有的放矢,重視范文引路,并讓學生參與到講評當中。
2.教學設計
鄧日(1983)采用對比法進行專題講評,旨在幫助學生明確記敘文寫作中詳略得當的意義和方法。郭煥芳(1983)分享了自己在連環(huán)作文教學方面的心得,以平實說明文為例,將化學知識變成寫作素材,可謂匠心獨運。王吉明(1983)先印發(fā)一篇修改后的作文給學生,讓他們對照自己的作文從“游記”的四個方面進行比較,進而補充寫作要領,最后讓學生自行修改。陳良琨(1983)試圖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緊緊圍繞教學要求,明確自改的方向。錢蓉芬(1983)將一位學生的原文和修改后的文章作為師生共評的對象,結合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比較異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倪同剛(1998)以審題為重點,列舉學生作文中的觀點,讓其辨析是否切題,并闡述原因,最后進行再創(chuàng)作,以期實現舉一反三。張金蓮(2005)從發(fā)現共性問題、選好講評材料、課堂講評到鞏固訓練等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程翔(2007)先總結了作文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接著以讀后感的“感”為重點,出示相應的范文;其后對語言和思路兩方面的不足進行分析;最后指出反向論證的作文太少,并通過“下水文”舉例說明。季雪娟(2008)選取“人物描寫”這個角度,深入展開點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陳茜(2009)通過欣賞佳作和自評互評,引導學生運用描寫技法進行修改。劉青(2011)以高三作文講評為例,提出審題明確講準度、聯系豐富講密度、思考深刻講力度、注重修辭將濃度等四個方面。
3.方法探索
胡安康(1986)經常挑選七八篇較為優(yōu)秀或進步較大的作文,請學生自己到講臺上朗讀,再讓同學評議,成效顯著。李茂(1987)認為,應該注意講評的著眼點和方法,重點應放在中下面上,并通過《丹桂飄香話理想》的案例加以論證。阮有道(1990)介紹了專題講評、實地講評、因材講評、學生自評、特邀講評、師生同評、對照講評、評語講評等八種方式,力求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郭扣河(1994)引入反芻法,對標題、結尾等進行斟酌,引導學生反復比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遣詞造句的匠心。江建林(1996)采取“學生講評式”,教師提供幫助,并對講評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成為作文講評的主人。王立才(1997)將作文互批和講評結合起來,教師提供作文批改的要求和方法,組織學生互批,批改好再返還給教師,在此基礎上,確定組長參與講評,對作文批改和講評中表現出色者,還給予相應的獎勵。劉桂梅(2001)在實踐中歸納出注重學法指導、突出一課一得的“五步作文評講”模式。崔正升(2002)指出,作文講評中的“讀與寫”很重要,學生不僅要讀教師的“修改痕跡”及評語,根據本次作文情況,還應在原作基礎上再寫一篇或一個片斷。鄭士耀(2003)概括了“簡評”擴展式、模仿式、點評佳作、“自選”式、“開放”式和“綜合”式等六種作文講評的模式,旨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蔡偉(2004)構建了“引·診·辯·結”四步作文講評模式,以“我愛我?guī)煛闭魑臑槔M行說明。鄧虹(2004)發(fā)揮網絡的優(yōu)勢,將學生互相欣賞圖文并茂的作品,營造即時互動的環(huán)境,從而優(yōu)化講評過程。龐培剛(2006)根據講評的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盡可能將聽說讀寫融于一堂,架起講評的立交橋。明戈利(2008)的“六步體驗式”則從“金榜”留名、賞幽咀微、佳作展示、總結反思、教師試筆、廣義發(fā)表等六個環(huán)節(jié)展開。王亞聲(2008)認為有效開展作文講評課應當從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入手——賞識性批改、針對性講評、“下水文”引路、升格性重作和拓展性閱讀。
4.理念更新
嚴泗波(1986)認為教師要當“評論家”、寫“下水文”,學生要寫后記。韓紅升(1990)視角獨特,將作文講評與學生的心理健康聯系起來,關注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提出了一系列操作建議。傅麗霞(1996)強調,作文講評要形成系統(tǒng),把握感知、構思和表述三階段,圍繞過程、文體和主體等三個寫作知識的子系統(tǒng)進行訓練。潘家?。?998)提出了作文講評要注意的幾點,如:指導學生閱讀修改后的作文,加強講評內容的針對性和講評形式的多樣化等。諸葛燕濤(2003)將全納教育的理念引入作文講評當中,提倡教師走下講臺,融入學生中,盡可能讓所有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都有亮相的機會,還要讓所有學生,都有發(fā)表對別人作文獨特見解的機會。郭惠榕(2008)發(fā)現,學生寫 “作文后記”有多重效果,如:促進自我教育、提高思維品質、發(fā)現自身問題和提高語言表達。黃宏明(2008)提出,在作文講評中正確運用激勵手段有助于調動學生學、寫、練的積極性,逐步提高作文水平,使作文向良性的軌道發(fā)展。章平(2009)事先給每個學生印發(fā)一篇作文,在組內討論交流,找出其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重點放在如何擬議論文題目和運用好論據。雷冬梅(2010)聚焦作文講評的生成價值,關注思想的喚醒和情感的積淀、尊重知識習得和技能內化規(guī)律、重視自主修改和寫作反思,以實現從“學習寫作”到“寫作促進學習”的思維轉變過程。
5.問題剖析
唐海波(2008)指出了當前作文講評課常見的弊病:理論抽象、術語繁瑣;范文完美,令學生敬而遠之;灌輸講解,學生缺乏參與、思考的機會;專挑毛病,嚴重壓制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老調重彈,缺乏新意。通過深入分析,建議要歸納學生的共同問題、重視同題再寫等。蔣施淵(2010)針對教師在作文講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如:膚淺潦草,準備不足;面面俱到,目標不明;理論有余,升格不夠;主導過重,主體不明等,提出應當重視作文教學、認真研究學情、提升教師素質、遵循規(guī)律上課。
三、總結與展望
1.研究主體相對單一,專家介入稀缺
從作者的工作單位可知,九成以上是中小學教師,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獲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諳熟一線作文講評課的他們,深知上好這類課的不易。在教學中,他們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新的方法,試圖改進課堂,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比較法、反芻法等,更有教師敏銳地發(fā)現了網絡的功效,將信息技術與作文講評課巧妙結合,給學生耳目一新的視聽效果,使得學生參與互動的興趣大大提高。然而,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單靠實踐者自身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倘若教育教學專家、心理學家等能介入,或是借助理論的力量指導實踐,或是從實踐中提煉某種普適性的結論,則對理論更新和實踐改進都有積極意義。如教師進修學校的諸葛燕濤將全納教育的理念運用到作文講評中,就體現了理論者參與該課題研究的特點。
2.研究內容有失均衡,問題剖析過少
由于研究主體大多是一線教師,所以對于作文講評的研究內容自然集中在課堂教學,這體現為“方法探索”的研究高居榜首。究其原因,是其最為一線教師所熟悉,也較為實用。分享這些成果,旨在推廣優(yōu)秀課例,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課堂都在發(fā)生靜悄悄的革命,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嶄露頭角,但數量少之又少,也可作為拓展的一個研究方向。當前,理論界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名詞,各領域交叉的研究數不勝數,就作文講評課而言,自然也能引出眾多課題,如:檔案袋評價與作文講評、作文講評中讀者意識的培養(yǎng)等。此外,關于問題剖析的研究甚少,而這方面的研究尤為重要,且可大做文章,如:作文講評課低效的成因;教師上作文講評課存在的問題;作文指導、作文批改和作文講評三者之間一致性的探討等。唯有明確癥結所在,方可尋求有效對策。
3.研究方法偏重質性,量化統(tǒng)計不足
與上述研究內容相應的研究方法以微觀層面的經驗總結為主,缺乏較為宏觀的量化統(tǒng)計。從縱向看,此類研究已經在不斷改進。關于課堂實錄的研究從僅僅完整地呈現一堂課到增加了心得或評析,如:結合一堂課或者某個教學事件展開論述。然而,這種研究方法的缺點是:內容較為零散,結論相對主觀,推廣性有待加強。如果能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群體進行研究,從講評課本身的特點出發(fā),研究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教與學,從中提煉一些規(guī)律性的發(fā)現,則可提高外在效度。這種研究方法可應用于“方法探索”、“問題剖析”等各個領域,如:調查某?。ㄊ校┮慌魑闹v評課方面有杰出表現的群體,試著總結他們的教學方法;以某學校各年級的學生為樣本,分析他們喜歡的作文講評課有何異同;對比大班和小班進行作文講評課的優(yōu)勢和劣勢;選取教育相對落后的某農村學校的教師為對象,分析他們作文講評課中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等等。
簡而言之,關于作文講評的已有研究主要歸功于一線教師,他們分享了大量鮮活的一手資料,從原汁原味的課堂到獨具匠心的方法,都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有益的啟示,這也是接下來繼續(xù)研究的寶貴文獻。若能在研究主體、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這三方面繼續(xù)擴充和改進,則可將作文講評研究得更為全面和深刻。
參考文獻:
①陳良琨《重在啟發(fā)學生自己修改文章—— 一份作文講評教案》,《語文教學通訊》1983年第12期。
②胡安康《作文講評一法》,《語文教學通訊》1986年第10期。
③潘家俊《談談作文講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語文教學通訊》1998年第6期。
④諸葛燕濤《全納教育理念在作文講評中的運用》,《語文教學通訊》2003年第8期。
⑤鄧虹,劉占泉《“掛”在網上的作文講評課》,《語文建設》2004年第1期。
⑥王亞聲《有效作文講評課五個環(huán)節(jié)》,《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第6期。
⑦章平《一種實用的作文講評課》,《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8期。
⑧蔣施淵《教師在作文講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7期。
⑨張紅梅《由一堂作文講評課引發(fā)的思考》,《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5期。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