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肥沃的土壤是玉米高產的前提條件,不管是國外的高產紀錄還是國內的高產紀錄都是在條件非常好的高產田上創(chuàng)建的。育種專家們培育的優(yōu)質高產新品種也都是要求有較好的土壤條件才能實現(xiàn)高產。秸稈還田在生產利用上的可行性和適宜范圍最廣,是增加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有效途徑。據(jù)測定,1000~1500公斤鮮玉米秸稈含純氮3.65公斤、五氧化二磷1.85公斤。用玉米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持久培肥地力。實踐證明,土壤肥力在玉米增產份額中占80%左右,因此,秸稈還田對玉米產量影響很大。
1.國內外秸稈還田技術應用
國內外農業(yè)生產都十分重視采用秸稈還田技術培肥地力。秸稈還田培肥地力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最根本的戰(zhàn)略性技術措施,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都在秸稈還田技術上做了大量工作。美國把秸稈還田當作一項農作制,堅持常年實施秸稈還田;日本把秸稈還田當作農業(yè)生產中的法律去執(zhí)行。我國對秸稈還田技術也十分重視,我國的黑龍江、吉林、陜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堅持秸稈還田工作,并取得較好效益。
2.秸稈還田的作用
2.1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yǎng)分含量 經過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發(fā)現(xiàn)濕玉米秸稈內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鈣、鎂等多種營養(yǎng)元素和有機質,含氮量為0.6l%,含磷量為0.27%,含鉀量為2.28%,有機質含量達15%左右。1250公斤鮮玉米秸稈相當于4000公斤土雜肥的有機質含量,氮磷鉀含量相當于18.75公斤碳銨、10公斤磷酸鈣和7.65公斤硫酸鉀。玉米秸稈還田2年后,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24%,全氮含量增加11%,全磷含量增加10%,水解氮增加41.0%;玉米秸稈還田5年后,土壤有機質增加0.29%。
2.2改善土壤物理性狀 秸稈還田后經過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植酸與土壤中的鈣、鎂粘結成腐植酸鈣和腐植酸鎂,使土壤形成大量的水穩(wěn)性團粒結構,還田后土壤容重比對照降低,總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性狀的改善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強,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溫度,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養(yǎng)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發(fā)育,促進根系的吸收活動。
2.3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玉米秸稈含有大量的化學能,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的能源。秸稈還田可以增強各種微生物的活性,即加強呼吸、纖維分解、氨化及硝化作用。另外,玉米秸稈分解過程中能釋放出CO2,使土壤表層CO2濃度提高,有利于加速近地面葉片的光合作用。
2.4玉米秸稈還田的增產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 玉米免耕栽培秸稈還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加了有機質和各種養(yǎng)分含量,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fā),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經過秸稈還田后玉米增產7%~9%,同時玉米秸稈還田可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污染,產生生態(tài)效益。
3.秸稈還田培肥地力配套技術的具體做法
把玉米秸稈粉碎或砍成小段約10~15厘米;把砍成小段的玉米秸稈均勻擺放于畦溝中,形成條狀;按秸稈干重的1%配氮肥或糞水把玉米秸稈淋濕;把已經淋過水的玉米秸稈用泥土覆蓋;在酸性土壤中要施入適量的石灰,做法是把石灰均勻撒在玉米秸稈上,以中和有機酸并可促進分解。
4.秸稈還田培肥地力配套技術的注意事項
4.1影響玉米秸稈腐解的因素 水分。田間土壤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的60%~70%最適于玉米秸稈腐爛;溫度。田間土壤的溫度高低不僅影響微生物群體組成活性,也將影響土壤酶的活性。溫度過高會抑制微生物活動,使土壤中酶失去活性,溫度過低微生物活性弱,玉米秸稈腐爛緩慢,一般適宜溫度在28℃~35℃范圍內。
4.2玉米秸稈還田適當施用有機肥料 在玉米秸稈還田中適當配施一定量的氮肥。一般認為,微生物每分解100克秸稈約需要0.8克氮,即1000公斤秸稈至少加入8公斤氮才能保證分解速度不受缺氮的影響。對于缺磷和缺硫的土壤還應補施適量的磷肥和硫肥。
4.3玉米秸稈還田的時間、數(shù)量和質量 在玉米收獲前6~7天,每畝用克無蹤0.5公斤或者用草甘膦1公斤對水60公斤在晴天均勻噴灑田間,殺除雜草。
保證秸稈粉碎質量,采用機械作業(yè)時,要求拖拉機用低檔作業(yè),以增加粉碎時間和切割速率。收獲果穗后立即還田,趁秸稈青綠狀態(tài)進行,既易粉碎,又能保證質量。在秸稈腐解過程中產生一些有機酸,往往抑制種子發(fā)芽和前期生長。為此,應該注意采取耕作措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氣狀況。秸稈還田技術性較強,掌握不好會出現(xiàn)負效應。各地要摸清在不同氣候(溫度、降水)、土壤條件(土壤類型,質地、肥力)和生產水平條件下秸稈的腐解情況,確定適宜的翻壓時間、翻壓數(shù)量、補氮數(shù)量,并選準過硬的還田機械。進一步探討秸稈腐解的各項技術措施,查明還田的增產效益和經濟效益,以便大面積應用這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