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風宇
1963年,著名畫家豐子愷曾經(jīng)在香港《新晚報》上發(fā)表一幅畫,畫一個老翁悠閑地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拿著梳子,緩緩地梳理著白發(fā),身后不遠處站著一群兒孫。畫上題有詩詞“滿眼兒孫身外事,閑梳白發(fā)對斜陽?!边@幅詩配畫,描繪了一個白發(fā)老人和一群兒孫日常生活中一個普通又幸福的場景。
這首詩詞,出自竇鞏的《代鄰叟》,原文是“年來七十罷耕桑,就暖支羸強下床。滿眼兒孫身外事,閑梳白發(fā)對殘陽?!笨梢姡S子愷先生在讀這首詩詞時,眼前就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場景,浮想聯(lián)翩,欣然提筆,一幅充滿生活情趣和天倫之樂的畫面展示在紙上。這首詩詞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給了畫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而這首詩詞的作者竇鞏,則是看到鄰居老人的日常生活,觸景生情,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詩詞。因此取名《代鄰叟》。
竇鞏是唐代詩人,與著名詩人李白同年出生。是當時頗有名氣的詩人之一,曾受到李白的盛贊。其流傳至今的詩詞不多,其中有比較膾炙人口的一首:“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p>
《代鄰叟》中,作者用飽蘸情感的筆觸,生動地將一位勤勞自律,熱愛生命,達觀可愛的老人召喚到了讀者的面前。七十歲,在當時那個年代是相當高壽了。這位種田老人如何達到如此高壽?可以看出,老人并沒有刻意去保健養(yǎng)生,祈求長命百歲。但是幾句概括他日常生活的詩詞,卻道出了他順其自然的長壽之道:①一生耕田種桑,七十歲后不再辛勤勞作。②老來放得下的豁達心態(tài)。③勉力為之,自己料理生活。④堅持曬太陽,梳頭。這些正是老年人的養(yǎng)生延年之道。
首句“年來七十罷耕?!敝械摹案!保确褐皋r(nóng)人從事的生產(chǎn)活動,也涵括了老人漫長的生命歷程。幾十年,老人從少年到青年、壯年,都一直辛勤地在田野里勞作。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但是,年事已高之時,就“罷耕?!绷?。表明老人量力而行的生活選擇。
接下“就暖支羸強下床”?!熬团敝笗裉?,“支羸”撐起衰弱的身軀,“強下床”,一個“強”字形象地刻畫出老人勉力為之的情狀:盡力料理自己的生活,不給別人添負擔。展示出老人堅強的內(nèi)心和自律,和那份對親人無私深沉的愛。
到“滿眼兒孫身外事”一句,老人已經(jīng)從室內(nèi)踱出,見到自己眾多兒孫?!皾M眼”可推出老人應(yīng)是三代或四世同堂地生活在一起?!吧硗馐隆笔窃娫~中最為精彩的三個字,與“滿眼”形成鮮明的對比。民間常言:都知養(yǎng)生好,唯有兒孫忘不了。每日生活在“滿眼兒孫”的大家庭,有無數(shù)的家事纏繞,能做到全然當成“身外事”,可見老人的豁達、超脫,提得起,放得下。不沉湎于兒女情,不介入瑣碎事,給兒孫留出空間,也給自己一份寧靜。這自是老人養(yǎng)生長壽的最佳心態(tài)了。
結(jié)句“閑梳白發(fā)對殘陽”,“殘陽”被豐子愷先生改為“斜陽”似乎更溫暖一些?!伴e”,指心情閑適、隨意。如此一樁看起來不經(jīng)意的日常事情,被有心的詩人攝入眼簾,牽來作為結(jié)句。于是,我們看到一位畢生耕耘,兒孫滿堂的老人,正在晚日的余暉中,閑適地梳理頭上的銀發(fā)。感受到久違了的人生淡定豁達,心靈的平和從容。
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里的“得”,不單指金錢、名利、地位、聲譽,這些物欲,也包括除了日常生活必須以外的過分念求。讀一讀竇鞏的《代鄰叟》,看一看詩中那位老人,他的所行所為,就是“戒之在得”的最好注釋。艾里斯曾經(jīng)說過:“生活之藝術(shù),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合取與舍二者而已?!边@位七十田夫,辛勞一生,獲取了他該獲取的。如今年事已高,無求無欲。放下了他所能放下的,卻擁有了一個幸福而閑適的金色黃昏。
(編輯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