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近代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教育、優(yōu)良品德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不屈不撓精神教育、社會發(fā)展觀點教育、國情教育、歷史責任感和改革開放教育的好材料,教師要充分利用中國近代史課程的這一特點,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教學之中。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2)06-0062-02
中國近代史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的歷史。中國近代史教學除了傳授歷史知識,開發(fā)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外,還要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師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貫徹到整個中國近代史教學中,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講述,引起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細雨潤物”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利用教師的言行感染學生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還是優(yōu)秀思想品德的踐行者。教師的品格、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教人先正己”,歷史教師必須具備高水準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良好的思想品質,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地引導。思想教育不能單純地灌輸,教師還要善于點撥,要啟發(fā)學生自己去判斷,因此要努力通過言簡意賅的語言、畫龍點睛的手法、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富有感情色彩、愛惜分明的直觀語言感染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感情,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用探索史進行愛黨教育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尋找救國救民之路,前仆后繼,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直到十月革命以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終于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沒有能力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沖破黑暗,走向光明。
(二)用抗爭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民族是一個寬容善良、熱愛和平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正直勇敢、富于反抗精神的民族。在外族入侵、國家和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人民總會大義凜然,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擔當起反抗侵略、保衛(wèi)祖國的重任。如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懲辦了資本主義列強的不法商人,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嘴嚼樹皮草根,肩挑救圍重擔的抗聯(lián)名將楊靖宇;重創(chuàng)日軍,舍身跳崖的“狼牙山五壯士”等。這些都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jié),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教師要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激勵學生,引起情感共鳴,升華其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責任感。
(三)用先進人物史進行優(yōu)良品德教育
中國近代史教材中匯集了大量近代英杰的素材,像譚嗣同的為變法甘灑熱血,具有“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豪情;朱德不為四川軍閥楊森的高官、高薪所誘惑,執(zhí)意上北京下上海去尋找共產黨的優(yōu)良品質;再到徐悲鴻拒絕為蔣介石畫像、不趨炎附勢的高風亮節(jié)等。這些豐富實例的講述,給學生的精神心理活動提供寶貴而深刻的啟示和幫助,激勵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近代史上英雄人物為楷模,堂堂正正地做人,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材。
(四)用統(tǒng)一戰(zhàn)線史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近代以來,晚清政府在對外戰(zhàn)爭中之所以屢遭失敗,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團結,沒有建立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共產黨誕生后,為了挽救中國人民于水火,實現(xiàn)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民主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基礎;1937年,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侵略面前,國共兩黨摒棄前嫌,再次攜手,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是因為有了全民族的大團結,才使對外反侵略戰(zhàn)爭取得了徹底勝利。歷史證明: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實現(xiàn)民族團結,才能抵御任何外來侵略,也才會有祖國的繁榮昌盛。
(五)用艱苦奮斗史進行不屈不撓精神教育
在近代中國,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尋求救國救民道路,歷盡艱辛和磨難。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為改造中國耗費了他畢生的精力,他領導中國革命雖屢遭挫折,但從不氣餒;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勝利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抗日戰(zhàn)爭處于最困難的情況下,共產黨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大生產運動等。教師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使當代大學生學習先輩們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不懼挫折,開拓進取。
(六)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進行社會發(fā)展觀點教育
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評價者站的立場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筆者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應該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要站在時代發(fā)展、進步的角度來評價,看某一事件或人物是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還是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二是要放在當時的時空環(huán)境下去評價,要注意時代的局限性、階級的局限性。這樣才能得出公正的評價。例如,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思想,在洋務運動興起時,是順應向西方學習的歷史潮流而產生的進步思想。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當要求全面學習“體用兼?zhèn)洹钡奈鲗W,在中國實行變法改制的時候,“中體西用”便成為學習西方的羈絆。教師通過這些史實的講解,教育學生樹立社會發(fā)展的觀點,增強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七)用帝國主義侵華史進行國情教育
近代中國歷史上,英、美、法、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先后發(fā)動了大小數(shù)百次的侵華戰(zhàn)爭,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竟多達1100多個?!赌暇l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9個不平等條約勒索賠款19.53億兩白銀;掠奪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掠奪鐵路投資和建筑權1.9萬公里;攫取采礦權386處;開埠72處;設置租界的城市16座 。戰(zhàn)爭本身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傷亡,僅南京大屠殺就有中國軍民30多萬被日寇殺害,14年抗戰(zhàn),中國軍民傷亡人口3500多萬,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這些內容的講解,使學生認識近代中國國情,正確看待我們今天物質生活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
(八)用落后挨打的屈辱史進行歷史責任感和改革開放教育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除抗日戰(zhàn)爭外無不是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中國的落后,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落后。為什么落后了?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18世紀中葉,清政府實行嚴格的閉關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阻礙了中國科技文化的發(fā)展;二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政治和教育制度落后,重士輕藝的封建傳統(tǒng)政策和思想,長期抑制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科技落后就必然導致一個國家的貧窮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受人欺凌。教師通過這些內容的講解,一方面教育學生,要從我國落后挨打的歷史中吸取教訓,要立志學科學,學技術,學文化,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另一方面使學生深刻認識閉關鎖國導致落后,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一項不可動搖的國策,是強國之路;認識到當代大學生也要具備開放意識,努力學習和借鑒經濟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并結合中國實際,為我所用;認識到要正確對待西方方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三、利用實踐教學營造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圍
實踐教學是結合教材所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走出課堂,去考察有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活動的遺址遺跡。特別是要結合地區(qū)特色,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學生所在地區(qū)的中國近代史資源,這既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用中國近代史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措施,更是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發(fā)掘學生情感,把課程講好、講透、講生動的好方法。例如,我們所處的商洛市是革命老區(qū)。從1932年11月起,先后有五支紅軍在這里轉戰(zhàn),時間長達6年之久。特別是紅25軍,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解放戰(zhàn)爭剛開始,中原解放軍北路突圍部隊在鞏德芳為隊長的陜南游擊隊的接應和配合下進入商洛,又創(chuàng)建了以商洛為中心的豫鄂陜革命根據(jù)地,李先念、劉伯承、徐向前、賀龍、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商洛烈士陵園長眠著許多為商洛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犧牲的烈士。筆者每年都會在清明節(jié)帶學生去商洛烈士陵園為唐澍、鞏德芳等烈士掃墓,并在烈士墓碑前講述烈士的英雄事跡;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里的烈士事跡展覽,讓學生親身感受烈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富強而發(fā)奮學習。
總之,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題材、好教材。歷史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中國近代史教學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目的。
[參考文獻]
[1]賈志泉.試論將德育教育寓于中國近代史教學中[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8):54.
[2]楊敏.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掘德育因素[J].江西教育,2003,(19):26.
[3]王秀絨.“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J].商洛師范??茖W校學報,1999,(9):13-14.
[4]李曉梅.論中國近代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學理論,2009,(7):104.
[5]魏宏運.中國現(xiàn)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