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6日上午,專程到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yè)基金會訪問、考察、學習的中華慈善總會范寶俊會長、張心國副秘書長、麻貴林、錢鐘民顧問、李玉林主編一行在花蓮慈濟會的發(fā)祥地、慈濟人的“心靈故鄉(xiāng)”——靜思精舍拜會了在慈濟會被尊稱為“上人”的證嚴法師。(上人在佛教指持戒嚴格并精于佛學的僧侶)
中國大陸與臺灣,兩位神交已久、相互敬仰已久的慈善組織的代表人物,在真誠合作二十年之后終于見面了。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會見,必將會在關注慈善事業(yè)的人們心中引起持久的波動,會在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范寶俊會長與證嚴上人的手握在一起,相互問候。而后,范會長一行與證嚴上人坐在一起推心置腹地交流。范寶俊會長說,1991年他還在民政部任分管救災工作的副部長時就得知慈濟會通過閻明復部長與大陸結緣,對當時大陸華東大水災的受災地區(qū)給予了很大很實際的慈善援助。同時,也帶來了兩岸被阻隔多年的同胞情誼,帶來了能跨越江河日月的慈濟大愛和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慈善理念。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后,崔乃夫、閻明復兩位老部長任會長期間,與慈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1998年《慈善》雜志創(chuàng)刊時,繼當時的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huán)為《慈善》雜志題詞“慈心為人,善舉濟世”之后,證嚴上人為《慈善》雜志題詞“慈懷柔腸濟世,善行義舉利民”。范寶俊會長說,2002年他接替閻明復擔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時,閻明復特別向他介紹了臺灣慈濟會在內地的令人敬佩和感動的善行善舉,講到了應學習慈濟人的精神和經驗,更好地合作下去。范寶俊會長回顧了2001年,他準備接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時,隨臺灣慈濟到內蒙古慈善救災援助時,看到慈濟人與災民情同手足的感人情景和嚴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范寶俊擔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的十余年間,中華慈善總會與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有了更多更長久的友好合作,慈濟會在內地的慈善救援和慈善活動更加廣泛和深入。范寶俊會長說,這些年來我們的慈善工作者讀了許多上人關于慈善的著作,不斷體會慈濟人的貼近人心的大愛精神,也不斷學習慈濟會在大陸實施慈善項目的實際經驗。這次到臺灣來實地學習、考察,先后訪問了臺北的大愛電視臺、臺北慈濟醫(yī)院和花蓮的慈濟大學、慈濟中學、慈濟環(huán)保站,看到慈濟人在人文、醫(yī)療、教育、慈善等方面為人類社會做出的有口皆碑、令世人矚目的貢獻,體會到慈濟人的大愛精神深入人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使社會更加和諧。范寶俊會長還特別贊揚慈濟會以大愛電視臺等自有媒體為陣地對大愛精神的廣泛宣傳,說在臺灣的幾天里總是能看到、聽到慈濟會感動人心、振奮人心、激勵人心,正能量巨大的正面宣傳。
范會長一行在考察中了解到:慈濟大愛電視臺的宗旨是“大愛,讓世界亮起來”,他們透過電視凈化人心,深受臺灣和世界各地觀眾的歡迎。大愛電視臺是一家不播放商業(yè)廣告的電視臺,其資金來源于慈濟基金會環(huán)保志工從事資源回收所得,以及善心人士的專項捐款。他們以真人真事改編的連續(xù)劇《大愛劇場》,連創(chuàng)收視佳績,已經成為臺灣家喻戶曉的電視頻道。面對科技變化快速的時代,大愛電視率先研發(fā)數位采編播存系統,成為臺灣首家完全無帶化、數位播出的電視臺。
拜會證嚴法師時,范寶俊會長提到民政部老部長、中華慈善總會老會長閻明復先生,說閻部長聽說他要到臺灣拜會證嚴上人,十分高興,請范會長一定要轉達他對上人的問候。
……
證嚴上人一直靜靜地傾聽范寶俊會長的講述,清瘦慈祥的臉龐不時露出淺淺的微笑。當范會長講到和慈濟人到內蒙古賑災時,上人問是不是2001年內蒙古受災之后那次。上人顯然對慈濟會在大陸的慈善活動都很清楚。當范會長轉達閻明復先生對上人的問候時,上人關切地問閻明復先生的身體情況,并請范會長轉達她對閻明復先生的問候。此時,上人那睿智和善的眼睛里閃出一種似乎能穿透昏暗的光亮。
證嚴法師慢慢、輕輕、柔柔地說:“慈濟會與大陸結緣二十余年,慈濟會與中華慈善總會真的很有緣分。慈濟非常非常,非常地感恩。”我注意到,面對范寶俊會長一行,上人開口說話首先就說到“感恩”,在這個美好的字眼前一連說了三個“非?!?。
上人說到,二十多年前,慈濟會與大陸結緣時得到閻明復先生、王兆國先生的真誠協助、熱情支持,使慈濟人能在此后許多年里,不間斷地與貴州、甘肅、河南、四川、新疆等許多地區(qū)的百姓結緣。慈濟人很感恩大陸同胞使他們圓滿實現了自己扶危濟困的美好愿望,使他們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這時證嚴上人又談到了慈濟“濟貧教富”的宗旨和理念。慈濟到大陸貧困地區(qū)參加發(fā)放救濟物資、實施各種慈善項目的人士中許多都是臺灣的大企業(yè)家。上人說,這些企業(yè)家從大陸回來后,常常和她談起自己所受到的教育,他們也從此更加有愛心,他們的企業(yè)也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上人很感恩近十幾年來范寶俊先生擔任會長的中華慈善總會,如數家珍般地談起了中華慈善總會對慈濟的幫助,說到慈濟會到貴州、甘肅、新疆扶貧救災時,范寶俊會長委派張心國副秘書長一同前往,協助慈濟會做了許多工作;談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王端正副總執(zhí)行長帶隊到那里賑災時,得到了中華慈善總會駐四川工作組成員李玉林主編的及時幫助。上人親切地說,以前雖然和這些先生沒有見過面,但名字她都知道,一直記著,一直很感恩。上人說,這幾天王端正他們又到貴州、四川去了。慈濟人對那里很有感情,大陸地方很大、人很多,慈濟在大陸有做不完的事情。
我知道,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慈濟人是最先到達極重災區(qū)綿竹、什邡的救援人員,他們送去災民最急需的物資和心靈的慰藉。后來,他們又根據災區(qū)的實際需要,建設了13所非常好的學校,并總是不間斷地送去慈濟大愛。大地震過去四年多了,慈濟人的身影和關愛還在那里。這不,王端正先生又帶隊去了那里。他們還將去貴州。我們清楚,貴州的貧困山區(qū)到處都有慈濟人的足跡。我們也隨閻明復會長、張心國副秘書長參加過慈濟人在貴州的慈善救災救濟。慈濟人不但在山區(qū)村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大愛的溫暖援手,而且?guī)椭麄兏淖兞松?、生產環(huán)境,從根本上解決了脫貧致富的大問題。我們注意到慈濟人到大陸賑災時,常常會有慈濟醫(yī)院的醫(yī)師隨行,幫助那里的患者治病。這些醫(yī)生為病人看病時,總能使病人的身心得到最好的關懷。
范會長一行會見證嚴上人的前一天,在臺北考察了慈濟臺北醫(yī)院。慈濟慈善基金會在臺灣建有6家醫(yī)院。早在30多年前,上人注意到百姓的就醫(yī)困難,細心傾聽病患者的心聲,以慈悲智慧愛撒人間,發(fā)愿在臺灣東部貧瘠的醫(yī)療沙漠上注入愛的暖流,建立能為患者解除病痛、使苦難者感到愛與溫暖的人文慈善醫(yī)院。1986年,慈濟會第一家大型綜合醫(yī)院在臺灣花蓮開業(yè)。緊接著,臺灣玉里分院、關山分院、大林分院、臺北分院、臺中分院陸續(xù)拔地而起,擔負起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重要使命。慈濟會辦的醫(yī)院是被患者視為“家”的愛心醫(yī)院。臺北的慈濟醫(yī)院就是這樣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大型人文慈善醫(yī)院。醫(yī)院從院長到醫(yī)生護士還有在醫(yī)院為病人提供服務的慈濟志工都是病患者最貼心的親人。他們中很多人都參加過在大陸的賑災活動,和大陸同胞都有著很深的情誼。
范寶俊會長與證嚴上人交流時,談到中華慈善總會編輯出版了《慈善讀本》,免費捐贈給中小學生,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補充,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愛、感恩、慈善,這樣有助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證嚴上人非常贊賞中華慈善總會這個舉措,她說我們的時代科技發(fā)達了,多數孩子的享受也多了,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慈悲,要有智慧,也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上人還說,我們的慈善工作應該雙管齊下,解除人間的災難,一定要從改善人心做起。我們的慈善有兩個輪子,一個是物質的,一個是精神的。兩個輪子同時轉動,我們的事業(yè)才能前進。
在臺灣慈濟會的靜思書軒考察時,我們注意到那里不但有適合成年人閱讀的各種慈善書籍,而且有適合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閱讀的各種慈善讀物。這些讀物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在花蓮慈濟中學考察時,我們注意到同學們正在上環(huán)保課,他們的課桌上都擺放著圖文并茂的環(huán)保教材。
在慈濟大學考察時,我們注意到醫(y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時,首先進行的就是愛、奉獻、感恩的教育。在臺灣,慈濟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多是品學兼優(yōu)的“社會棟梁、人間菩薩?!?/p>
證嚴上人向范會長一行介紹慈濟時,講到了一個“米撲滿”的故事。說南非一個多次得到慈濟救助的貧困婦女想,自己總是得到好心人的幫助,我能為別人做點什么呢?她想到全家四口人可以每天節(jié)省出一把米,并把一天天積攢下來的米放在一個撲滿里。她發(fā)現全家每天節(jié)省一把米,依舊能吃飽吃好。一個月下來,她節(jié)省下來的米可以幫助一個還在挨餓的家庭了。她很高興自己也能幫助別人了,這種愉快的心情使她一下子感覺年輕了很多,克服困難的勇氣大增。上人說她常把這個真實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臺灣一個有著200個員工的公司老板和他的員工聽了這個故事后,都一致決定也搞一個自己的“米撲滿”。他們每天中午都定200個“便當”給員工,把其中20個作為自己節(jié)省下來的一把米,奉獻給慈濟慈善事業(yè)。他們發(fā)現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大家依舊吃得很好,而且再沒有以往浪費,總是倒掉剩菜剩飯的現象了。大家都覺得自己每天都在為困難的群體做好事,每一個人都變得更加自信、更加愉快幸福了。
上人講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愛的循環(huán)、愛的推動的道理。我們發(fā)現,在慈濟的世界里,人們總是能聽到、看到各種感人的典型。你遇到的慈濟人,多數都會給你講一兩個生動的讓人很難忘記的故事。有的是講別人的,也有的是講自己的。范會長一行到臺灣的第一天,就有幾位慈濟委員給大家講了好多這樣的故事。其中有一位黃先生,他是臺灣一個很成功的企業(yè)家。他說,十幾年前一個美國大客戶打電話給他,說有一單1500萬美元的生意需要到臺灣簽訂。這個客戶要到臺灣包括黃先生工廠在內的四個企業(yè)考察,希望黃先生在臺灣的工廠恭候。可當時黃先生已經在上人安排下準備到大陸參加慈善賑災了,他考慮再三,決定參加慈濟的大陸賑災,因此不能在臺灣迎候那位大客戶了。他在電話中向這位客戶說明情況并表示歉意。那位客戶聽后很不高興。黃先生說他們在大陸賑災進行得非常好,他覺得自己盡管失去了一次賺錢的機會,但心靈上的收獲是巨大的,他認為自己這樣選擇是對的,是很值得的。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回臺灣的那天,忽然接到了那位美國大客戶的電話,說要在機場和他見面。見面后,那位客戶把1500萬美元的訂單交到他的手里,說:“你這樣有愛心,我相信你一定會把我的這批活兒做得很好!”
現在,黃先生原有的企業(yè)不但越做越好,而且他還擔當了“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重任。這個企業(yè)的利潤全部用于支持慈濟人文志業(yè)、慈濟大愛電視臺。
范會長一行會見證嚴上人之前參加了慈濟會在靜思精舍每天都舉行的早會。證嚴上人每天都要為弟子及信眾“開示”。原來我還想,每天都講,怎么可能做到講的內容不重復?這次到慈濟會參加了一次早會,我直接看到、聽到一個半小時里證嚴上人是怎樣講的、都講些什么。證嚴法師之所以能常講常新,是因為她的講座不是空泛的慈善道理,而是結合了每天發(fā)生在慈濟慈善活動中的典型事例。他們的講堂,能夠與世界各地的慈濟人士視頻連線。當天選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就通過視頻與證嚴上人連線,由證嚴上人給予深入淺出的分析。這種“開示”不但給人以激勵,還會給人以深刻的啟發(fā)。
范會長一行與證嚴法師的會面盡管時間不是很長,但內容非常豐富。會面結束后,證嚴上人把范會長一行送出好遠,還再三說:“請給閻(明復)先生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