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昊
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國鄉(xiāng)所著《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一書,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出當代中國人在道德實踐和道德理念中存在的諸多困惑,指出這種道德倫理困惑的實質是計劃經濟“無私利人”道德觀,與正在蓬勃發(fā)展的市場經濟“自利不損人”道德觀相沖突的結果。它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重建中國人的道德倫理觀念有很重要的探討價值。
作者認為,道德是作為人們的自律行為而言的。而市場經濟道德,作為人們的共同價值或普遍價值,是建立在人們自主選擇的和諧生活方式,即分工生產、互利交換基礎之上。因此,市場經濟道德產生的首要條件就是,人必須是一個擁有自主權利的人。
只有擁有自主權利的人,才能通過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倫理方法,形成以良心(善良意志)為本源的市場經濟道德。當一個人向另一個人提議說,“我可以用我采集的果實換取你的獵物嗎?”如果對方同意,并通過協(xié)議,確定交換的比例,實現(xiàn)互利交換,那么,市場經濟道德也產生了。
市場經濟道德的本質是“為己互利”的行為,或“自利不損人”的行為。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社會中,凡是按雙方協(xié)商同意的市場價格進行商品交換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
但需要指出的是,假如僅僅根據(jù)傳統(tǒng)經濟學中經濟人理性自利的假定,是不可能推證出人的道德行為的。這是因為,人們對商品的需要是因人、因時、因需求量和需求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在單純的利益層面上,人們之間不存在共同價值或普遍價值。
但在書中,作者根據(jù)人們的利益需要“人我不同”或“價值多元化”的事實,推證出在人們之間必然存在著通過自主選擇,從而實現(xiàn)可同時滿足自己需要的共同需要或共同價值,也就是“人我相同”的自主權利的價值需要。人可以通過同情心或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倫理方法,形成以個人良心為本源的,將”自利不損人“作為共同價值的市場經濟道德。
作者強調,沒有自主權利的假定條件,便不可能證明市場經濟道德的存在。這是他們那一代人經歷過計劃經濟的貧困與饑餓“煉獄”而得出的深刻反思。經歷了那些,就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由“他人作主”的權利。這也恰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最本質的區(qū)別。
中國人產生道德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總是誤以為人的“同情心”或“愛人之心”是一種“利他”行為,從而認為市場經濟中人的經濟道德也應當是“利他”的。這是導致中國人道德困惑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出,人在市場經濟中表現(xiàn)出的很多很好的人格道德,是人們?yōu)椤叭谌肷鐣倍杂X“修養(yǎng)美德、取得做人資格”的自愛行為。而除人格道德之外,作者還提出一種經濟道德的概念,指出這是人們以取得經濟利益、滿足自己的需要為目的,與他人平等協(xié)商、互利交換的自利行為。也就是說,兩種道德都是人的自利選擇的結果。二者的關系是:人格道德是經濟道德的人格前提,經濟道德是人格道德在經濟活動中的實現(xiàn)方式。
*摘自《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