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婷
摘要: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教師需在教學中秉承公正。教師的教學公正是教育公平、教育公正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本文詳細地闡釋了教師教學公正的內涵及表現,論述了教師教學公正對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的價值。
關鍵詞: 新課程教學公正內涵和價值
隨著經濟迅速發(fā)展和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人們由逐漸重視宏觀層面教育起點的公平,轉向關注追求過程和結果的公平。這種轉變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在實際的校園里,甚至是每一堂課上的際遇。正是基于這樣的轉變,我們認為有必要把研究的視角轉入具體的學校教學活動層面為教師教學進行公正的研究。
一、教師的教學公正:內涵及表現
公正作為一個意蘊廣泛的詞語,其在教育學中也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教師教學公正是現代社會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觀自覺的一種道德行為,表現出來的是具體實質的存在。本文以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作為落腳點,從師生關系、教學資源的分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及班級管理等角度,對教師教學公正的內涵進行全面的分析。
(一)師生關系的審視。
新課程要求建立尊重、民主的新型師生倫理關系。在教學中,師生之間顯然存在著這樣一種矛盾?!敖逃^程的基本要素是未成熟的、沒有發(fā)展的人,和在成人的成熟的經驗中體現出來的某些社會目的、意義和價值。教育過程就是這些因素應有的相互作用?!盵1]為了更好地在師生關系中體現教師公正。教師應努力做到:尊重、理解、讀懂學生,不要用教師的經驗作為標準去衡量學生。教師要避免“刻板效應”、“暈輪效應”,真實、全面地對待學生,不能給學生貼上“標簽”或者分成等級。學生有自己的世界,試圖用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必然會形成“權威—服從”型的師生關系。
(二)教學資源的分配。
教師教學公正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學生的應得和發(fā)展。比如,國家和學校的教育資源經過教師的“手”是否讓每一個學生都均等地得到分享。[2]所以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課堂提問。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提問的問題類型,對學生的反饋等都應該關注全體學生發(fā)展。第二,課堂討論。討論就是要每個學生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不是小組組長的個人展示。第三,知識分配。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需要、特點、興趣等因素,給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知識。第四,信息反饋。教師不要受一些外在因素,比如成績、職務等,影響對學生的評價。第五,情感分配。教師的教學情感滲透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不僅包括言語行為,還包括非言語行為(表情、姿態(tài)、語音語調、動作等)。
(三)教師的教學設計。
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基于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技能、實踐經驗和個性心理特征,在準備、實施和評價教學的過程中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和。[3]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注意:教師要把教學行為的起點定位于引導、啟發(f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壓抑、制約和控制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書本知識轉化成為學生的直接經驗從而內化。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學生的差異性,選擇的教學內容容量、難度等要滿足不同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需要轉變一成不變的講授法,把更多的自由、民主還給學生;在教學時間安排在上,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循序漸進。
(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基于事實的判斷,用評價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具體表現在:評價的全面性。教師要從德、智、體、美等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評價的真實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真實、客觀的評價;評價的功能性。教師要積極發(fā)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導向的功能。同時,教師在對待不同學生同一行為時要一視同仁;評價的過程性。教師注重過程性和發(fā)展性的評價;評價的靈活性。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原有水平,靈活運用評價標準。
(五)班級管理。
班級管理需要用倫理的關系,如正義、平等、人道來建設班級,班級應該是在良好的倫理原則上形成的共同體。[4]主要表現:第一,座位的安排。教師要合理地安排座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二,班干部的任用。班干部的任用要成為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民主活動。第三,參與集體活動。教師要積極鼓勵所有學生參與班級的集體活動,在參與中體現自身的價值。第四,班規(guī)的制定。制定的班級制度應該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代表學生的意愿。第五,與學生的日常交往。教師要盡可能地關注每位學生的日常行為,關心每位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不要專寵某個或者某部分學生群體。第六,與家長的聯(lián)系。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不能因為某些原因存有偏見。
二、教師教學公正的價值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教學公正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實施教學公正對教師、學生、社會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優(yōu)化教學品質。
教師的教學公正離不開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包括:教學設計、班級管理、課堂評價、師生交流等。教師教學公正具體體現在教學行為的各個方面。所以教師要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特點、興趣等,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等,及時給予學生應得的教育資源和關注,使其實現自身應有的發(fā)展。同時,教師教學公正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品質的集中體現,也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要求。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強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
倫理學上認為,公正體現的是一種關系,一種受到平等、尊重、被愛的人際交往。教師教學公正主要表現在教師和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能夠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效的指導,以及學生如何根據教師的個人魅力在交互主體的意義上,實現教育過程的互動性影響,這種平等互動性的交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彼此之間產生了信任。同時,公正是一種善,一種道德的存在方式,教師會產生行善后的愉悅感,會增強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職業(yè)投入感等,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體現教育價值。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教師教學公正為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使每位學生的需要都得到滿足,每位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每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fā)展和優(yōu)化。每位學生都能夠充分地運用自己的智慧獲得教育的尊重,學生不斷地超越自我,開拓自我,獲得成長,從而促進教育價值的實現。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勞動的示范性和教育性等特點決定了教師的道德、情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行為等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習者,塑造學生美好的價值體系。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民主風氣,實現教育公正。
教師實施教學公正不僅代表教師個體的行為。教師受命于國家和社會,其行為也代表社會的核心價值和道德觀念。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存在,社會給予她們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盡管教師教學公正集中表現在課堂中,但是由于其職業(yè)的交往性原則,教師教學公正對于促進建立和諧的周圍關系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同時,教師教學公正是教育公正在微觀教學層面的集中體現。它的實施將直接影響到教育公正、社會公正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3.
[2]駱毅.教師對學生要公平與公正[J].基礎教育研究,2004(z1):45.
[3]高巍.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的關系解釋[J].教育研究,2012(3):101.
[4]毛景煥.平等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