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勇
一、案例描述
這是我2009年高三一模后的一次試卷講評課,內(nèi)容是文學類作品閱讀,選取的是劉長春的《江南無雪》,學生的得分一如既往的“低迷”,相較于23分的數(shù)值,11.5分的均分著實不讓人滿意,最后一道探究題平均得分為1.3分。距離高考還有100天不到,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學生文學類作品解讀能力成了我著重思考的問題,以下為試卷講評課的片段。
師:同學們,看這道題:小說題為“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請結(jié)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還記得這道題嗎?
生1:這是去年江蘇卷小說閱讀的最后一道探究題。
師:不錯,那到底什么是探究題?如何探究呢?
生2:就是最難的題目。(生哄笑)
師:他是從解答的角度來說的,其實有那么點意思,所謂探究題,說白了就是對文本研究、探討、分析、整合,進而提出質(zhì)疑、另解、建議或鑒賞評價等。難就難在它既需要立足文本,又要進行綜合和合理的個性解讀。那么我們今天所遇到的這道探究題和《侯銀匠》的探究題有什么相似之處?
生3:都是針對題目的。
師:那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轉(zhuǎn)化一下:為什么用“江南無雪”這個題目或者說“江南無雪”題目的作用是什么?
生:可以。
師:那你們結(jié)合我們以前文章的學習回想一下通常標題有哪些作用?
生4(插嘴):玩噱頭。
師:我們說標題的作用時有“玩噱頭”這樣的說法嗎?
生4:故意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師:嗯,標題作用的確有設置懸念一說(適時糾正學生答題的隨意性,引導學生注意表述規(guī)范)。
生5:線索。
師:能舉例嗎?
生5: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橘燈》。
師:很好,那還有什么作用?
生6:標題還有揭示主題的作用,表明作者的情感。
師:不錯,在做標題類探究題時,我們需要關注主題、情感、線索、懸念、雙關、簡明、生動與形象等;文體不同關注的側(cè)重點不一樣,小說重在主題、人物、情節(jié);散文重在主題、選材內(nèi)容、情感。
師:這是一篇散文,那么就請大家從主題、選材內(nèi)容、情感傾向三個角度思考,作者用“江南無雪”做題目目的何在?
(生交流討論)
生7:我覺得這篇主題是對江南環(huán)境破壞的擔憂,冬天沒有雪,四季不分明。
師:有點啰唆,你想表達的是不是對江南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的擔憂。
生7:嗯。
師:那你有什么依據(jù)說明這就是本文的主題?
生8:因為他第一段說:故鄉(xiāng)的冬天留給我童年與少年的,是飄雪的記憶。第五段說:當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親的時候,關于雪的記憶也就逐漸淡漠了。可以說明記憶中江南有雪的日子是令他興奮的,喜愛的。
師:哪些句子可以表明那段記憶的美好?
生9:作者用了好多修辭手法,比如說:“雪的舞蹈是一種詩意的語言”,比喻中透出喜歡,還有“夜里總是睡不穩(wěn),會幾次三番爬出被窩拉開窗簾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滿心歡喜地躺回被窩,睡夢中又好像聽見了”都表明我喜歡有雪的江南,江南有雪的日子。
師:作者為什么用這么多筆墨寫記憶中有雪的江南的美好?
生10:現(xiàn)在沒雪了,不美了,對比呀。
師:對比嗎?對比是既要強調(diào)有雪,又要強調(diào)無雪,兩個方面同等著力。這兒是要強調(diào)兩面嗎?
生11:寫過去江南有雪的美妙是為了襯托現(xiàn)在無雪的落寞。
師:對,這是一種反襯,那作者又為什么連用兩個問句: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
生12: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有一種擔憂。
師:總結(jié)一下用“江南無雪”做題目,主題上是用過去江南有雪的美妙襯托現(xiàn)在無雪的落寞,表現(xiàn)對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擔憂。(投影對主題的作用)
生13:我覺得還有向往。
師:向往什么?環(huán)境惡劣?
生13:最后一段說“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過去有雪的日子”?!巴韥硖煊?,能飲一杯無?”現(xiàn)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爐”,獨酌以外,也喜歡雪夜有人敲門,舉杯共飲,作通宵長談,作者想象有雪的日子,可以像古人一樣愜意。
師:是不是說作者用當下的無雪和想象中有雪的詩意比對,表達一種愜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情趣。這更多指向的是標題的情感傾向:江南無雪,多么希望江南有雪,享受古人圍爐夜談,啜茗暢飲的生活。(投影揭示情感的作用)
師:作者除了寫飄雪的記憶和現(xiàn)在無雪,希望過古人般雪夜圍爐暢飲的生活外,還寫了什么內(nèi)容?
生14:還有作者的兒子對雪的困惑和憧憬。
師:小孩子愛雪是天性,憧憬可以用,為什么還有困惑?
生14:因為江南無雪或者說有雪的日子越來越少,在孩子心中缺少真實的印記,所以有困惑。
師:作者還引用了一首詩,寫的是什么?
生15:希望孩子可以認識到更真切的雪和自然。
師:這樣說來,作者寫江南無雪不僅是針對自己還針對現(xiàn)在孩童,以自己飄雪的記憶和當下孩童無雪的印記比照,希望孩子有快樂豐富的童年,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生。(投影對選材內(nèi)容的作用),現(xiàn)在看來只要我們掌握方法,探究題不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
二、案例分析及對策
探究題成為當下高考試卷中的“寵兒”,究其根源是因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語文運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探究既是語文能力,又是語文學習方法。但從學生角度來說,探究題又是當下最尷尬的試題,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笆持疅o味”實乃因為探究無門,“棄之可惜”全因分值比重“傷不起”。造成探究題這種尷尬局面的具體原因我以為有以下三點。
(一)教師解讀文本無條理
很多時候,在評講文學類作品時,我們是為了講解而講解,是為了答案的“合理性”在苦思冥想,并大吐苦水:現(xiàn)在孩子是怎么了,一點都不動腦筋。真的是學生不動腦筋嗎?當我們拿著答案“恢恢乎游刃有余”時,所到之處自然是“柳暗花明”;于學生而言,一來覺得了無生機,因為多次“絞盡腦汁”卻與答案“擦身而過”,自信心倍受打擊;二來很多時候所選材料與他們生活經(jīng)歷相去甚遠,費這么大勁值得嗎?想想分數(shù)就那樣,還是罷了;所以他們所到之處皆是“山窮水盡”,悲哉。特別是探究題,很多老師其實是拿著答案“自圓其說”,而不是按著文本脈絡,理清文脈,授之以漁,最終就是一遍遍地練,一遍遍地做無用功。所以實際教學中要擺脫為答案而解讀的觀念,應貼著文本和學生巧妙設置問題。
(二)學生解讀文本少意識
這里的意識主要是指找到題干信息區(qū)間的意識。很多時候,教師盡管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diào):要先通讀文本,與文本對話,知道文本要表達什么意思;再認真研讀題干,知道命題的意圖,問的是“為什么”還是“怎么樣”,看看這些問題是針對哪些區(qū)間的;但實際操作時又有多少是這樣的?枯燥乏味加之時間不允許,所以這些統(tǒng)統(tǒng)是“冥想”,可以省去,抓緊時間“直奔主題”,卷子做了一張又一張,分數(shù)依然不見漲,緣何?時間省下來了,學生的解題好習慣也一并省去了。表現(xiàn)在:其一,學生不重視對文本的閱讀。由于考試時間有限,而現(xiàn)代文閱讀的文本材料一般又比較長,有些學生便情緒急躁,不能專心致志地仔細閱讀文本,而是觀其大略。只抓住只言片語,或依據(jù)文后題目憑主觀臆斷,盲目答題;其二,學生答題時不懂得回歸文本。不少學生在解答現(xiàn)代文閱讀的題目時只注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不善于揣摩命題者的命題意圖,所以盡管答案很多但卻不能得分或不能得高分。鑒于此,必須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注意答題區(qū)間。
(三)學生作答不規(guī)范
隨意答題、隨性作答是現(xiàn)在學生做文學類閱讀的大毛病之一,主要表現(xiàn)在對專業(yè)術語缺少識記,甚至是分類不清,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答非所問或者原則性錯誤?!皢柺裁?,答什么”、“要什么、給什么”其實是作答文學類作品的原則,但很多時候,學生提筆就寫,“信馬由韁”,最終得分寥寥。實際教學中就需要我們精心挑選試題,分門別類地對專業(yè)術語精心研究,力求分得清,想得著,用得準。
現(xiàn)代文閱讀主要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篩選整合文章的信息,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要點和作者的觀點,鑒賞文章的表達技巧??梢哉f文章中詞語的含義、文章的內(nèi)容、作者的觀點,都是從具體的文本而來,每一個問題都是針對具體的段落或者全篇而設置的,解答時一定要將題目回歸到文本上來才對。但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答案而閱讀,這樣自然不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自然也就無從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所以即便是一節(jié)試卷講評課,也要立足帶領學生進入文本,與文本交流,而不應是教師進行強迫式灌輸。從這一層面,本課遵循“領進——感悟——生成”原則,著重引導學生自我閱讀。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是為讀者閱讀而創(chuàng)作的。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種尋求缺失的連接的無言邀請”。對文本的閱讀,就是要通過驅(qū)遣學生的生命原動力讓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填補這些“空白”,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作品的意義只有通過讀者方能建構(gòu),讀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們應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的“空白”,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營造寬松和諧、平等自由的氛圍,激發(fā)他們的想象,開拓他們的思路。筆者認為:閱讀教學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立足文本卻是不容忽視的。教學活動中應一切從文本出發(f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說,師生的一切感悟都應當從文本閱讀開始。文本不只是表層話語,還體現(xiàn)在話語中的深層含義。對這種深層意義的把握,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認識,這樣理解文句才不會斷章取義。不為了解決幾個問題而評講試卷,重在將問題有機融入對文本的解讀中?!罢嬲拈喿x是與文本作者的心靈對話”(錢理群語),這是塑造心靈、激發(fā)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促進生命健康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