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匯率雙向波動與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外貿企業(yè)面臨的匯率風險與利率風險加劇。文章通過案例分析,運用外匯遠期與遠期利率協(xié)議同步管理匯率風險與利率風險,進而提出外貿企業(yè)在密切關注匯率與利率的變動方向時,選擇有效的管理策略規(guī)避匯率風險與利率風險非常重要。
[關鍵詞] 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衍生金融工具
[作者簡介] 程鋒海,廣東商學院金融學院金融學專業(yè)2010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廣東 廣州,510000
[中圖分類號] F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09-0001-0003
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1%,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達31.4%。匯率對我國出口企業(yè)利潤的影響較大,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敞口。2011年深圳主板上市公司匯兌損失擴大12.02倍,達到財務費用總額的4.03%;中興通訊54.2%的收入來自海外,2011年第三季度匯兌損失約為5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38.16%,匯兌損失是其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為了刺激經(jīng)濟,中國人民銀行頻繁調整利率政策,2011年1~6月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21%,2月、4月、7月各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25個基點,11月30日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利率波動加劇,如果企業(yè)無法準確預測利率的變化,利率上升必然增加利息支出成本。人民幣升值和貸款利率的提高無疑成為外貿企業(yè)的雙重負擔。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一、運用外匯遠期規(guī)避匯率風險
目前我國外貿企業(yè)規(guī)避匯率風險可用的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押匯、外匯遠期交易、外匯期貨、外匯期權、外匯掉期、保理業(yè)務等,使用最多的金融工具是遠期結售匯業(yè)務。根據(jù)2011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遠期外匯交易大幅增長,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較2010年增長37%,在所有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中占比6.96%,是我國外貿企業(yè)使用最多的衍生金融工具。遠期外匯協(xié)議是指以某種外
匯為標的資產(chǎn),雙方約定在將來某一時間按約定的遠期匯率買賣一定金額該種外匯的合約。
案例分析:假設在2011年8月2日,國內某外貿企業(yè)A已知其在2011年11月2日將有一筆100萬美元的貨款收入需要結匯為人民幣。由于人民幣處于升值周期中,外貿企業(yè)A擔心人民幣升值給其帶來不利的損失,決定向中國銀行賣出3個月的美元遠期。
2011年8月2日,中國銀行報出的3個月遠期美元現(xiàn)匯買入價為641.81,A外貿企業(yè)簽訂3個月的遠期外匯協(xié)議。2011年11月2日,A外貿企業(yè)收到100萬美元貨款時,中國銀行的人民幣對美元即期現(xiàn)匯買入價為634.25。根據(jù)遠期外匯協(xié)議,A外貿企業(yè)可以以641.81的價格向中國銀行賣出100萬美元,從而多收(641.81-634.25) 1000000/100=75600元,等于將匯率鎖定在641.81,消除了匯率變動的不利風險。
二、運用遠期利率協(xié)議規(guī)避利率風險
規(guī)避利率風險的工具有債券遠期、遠期利率協(xié)議、利率互換、利率期貨、利率期權等,使用最多的是利率互換。2011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銀行對客戶外匯和貨幣掉期累計簽約142億美元,較2010年增長1.2倍。2011年4月1日,外匯期權市場正式開放,期權市場累計成交19億美元。在可用于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工具中,遠期和期貨合約是最常見的,目前我國還未開展利率期貨業(yè)務,本文選用遠期利率協(xié)議來規(guī)避匯率風險。
案例分析:假設在2011年8月2日,國內某外貿企業(yè)B根據(jù)投資項目進度,預計將在3個月后向銀行貸款人民幣2000萬元,貸款期為3個月,但擔心3個月后利率上升提高融資成本,即與銀行協(xié)商,3個月后外貿企業(yè)B按年利率5.4%向銀行貸入3個月期2000萬貸款。
三、同步規(guī)避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
當外貿企業(yè)在面對利率風險的同時面臨匯率風險,該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呢?利率變動是否與匯率變動相關聯(lián)。國內外將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一起研究的較少,大多數(shù)進行獨立研究,也有不少學者將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如Basurto和Ghosh(2000)對發(fā)展中國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出臺的保護性貨幣政策研究發(fā)現(xiàn),利率與匯率之間呈正相關[1]。同樣Furman和Stiglitz(1998)對9個新興市場的高利率進行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利率與匯率呈同向變動[2]。So R W(2001)運用多元GARCH模型研究美元利率與匯率的動態(tài)關系,得出利率變動對本幣變動有正的影響,且兩者之間存在波動溢出效應[3]。郭樹華、王華、王俐嫻(2009)對中美利率與匯率的聯(lián)動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中美利率和匯率在長期內存在協(xié)整關系,但短期聯(lián)動關系不足,并提出我國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要相互協(xié)調[4]。也有學者將利率風險與匯率進行綜合管理,如Mun﹠Morgan(2003)建立了一個同步套期保值模型,并與獨立套期保值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同步套期保值的效率更好[5]。鄒立虎(2010)在同樣的思想上,用利率期貨和外匯期貨同步管理利率風險和外匯風險,得出同樣的結論,同步套期保值的效果要好,并且認為MGARCH-BEKK模型比GARCH模型更能降低風險提高收益[6]。
案例分析:假設在2011年8月2日,國內某外貿企業(yè)C已知其在2011年11月2日將有一筆100萬美元的貨款收入需要結匯為人民幣,并且預計將在3個月后向銀行貸款人民幣2000萬元,貸款期為3個月。就如何規(guī)避市場風險,有四種方法可以選擇:第一種,不進行任何套期保值,任由市場波動;第二種,只規(guī)避利率風險,任由匯率變動;第三種,只規(guī)避匯率風險,任由利率風險變動;第四種,同步規(guī)避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
2011年8月2日,銀行報出的3個月遠期美元現(xiàn)匯買入價為641.81,36個月的遠期利率為5.4%。2011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現(xiàn)匯買入價為634.25, 3個月期貸款利率為5.7%。
為了便于比較,假設企業(yè)收入為3個月后收到的美元貨款換算為人民幣以及貸款到期應當支付的貸款利息成本,兩者之差?,F(xiàn)將四種方法表示如下:
通過該案例可以看出,外貿企業(yè)在同時面臨匯率風險與利率風險時,若不采取任何規(guī)避風險措施,在匯率與利率向不利方向變動時,所遭遇的損失是最大的;而采取同步管理匯率風險與利率風險優(yōu)于只規(guī)避匯率風險或利率風險。
五、結 論
自1996年利率市場化啟動以來,我國逐漸放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外幣存貸款利率、有步驟地放開貸款利率,利率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利率波動明顯加劇,借款企業(yè)若不能準確預測利率的變化,一旦利率上升,企業(yè)利息支付將會增大。匯率雙向波動放開,加大了匯率變化的不確定性,匯率風險加大。利率與匯率相互影響越來越明顯,該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國內外學者大多數(shù)將利率與匯率分開研究,很少將其綜合研究。本文通過案例分析得出綜合管理效率要優(yōu)于獨立管理效率,當然市場變化多端,只是通過案例分析還遠遠不夠。本文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對如何更加有效地運用衍生金融工具,選擇合適的套期保值策略規(guī)避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BasurtoG, A Ghosh.The InterestRate-exchange Rate Nexus in Currency Crises[Z].IMF StaffPapers, Special Issue, 2000,(47):99-120.
[2]Furmans J,J E Stiglitz. Economic Crises: Evidence and Insights from EastAsia(with Comments and Discussion)[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8,(2): 1-135.
[3]So R W. Price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between InterestRate and Exchange Value of the US Dollar[J]. Global Finance Journa l, 2001,(12): 95-107.
[4]郭樹華,王華,王俐嫻. 中美利率與匯率聯(lián)動關系的實證研究: 2005-2008[J].國際金融研究,2009,(2).
[5]Kyung-Chun Mun,George Emir Morgan.Bank foreign exchange and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simultaneous versus separate hedg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3,vol.12, pp.277-297.
[6]鄒立虎.基于期貨套期保值的商業(yè)銀行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同步管理研究[D].廣東商學院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