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光
我對老家的記憶和婆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婆,就是奶奶,是老家的稱呼。
我的老家在陜西省耀縣馮家橋村。由西安坐火車向北,經(jīng)咸陽、三原、富平,就到了耀縣,在耀縣縣城下車或在黃堡鎮(zhèn)下車。從縣城下車往前走15里,從黃堡鎮(zhèn)下車往回走15里。我常常在黃堡下車,因姑家在黃堡的呂家崖村,在黃堡住幾天再回橋上。馮家橋在官路畔,老家人稱公路為官路,官路西側(cè)的黃土坡上就是馮家橋。
通向老家的小路是抵達(dá)記憶的通道。有兩條小路可以進(jìn)村,一條在村北,一條在村南。村北坡上的小路經(jīng)過一個門洞。村子被一條溝隔開,由一條土梁連接,人們稱這條土梁為橋,又因全村人都姓馮,所以叫馮家橋。橋不寬,能并排走兩三人,也沒有特別的打造,就是原先的土被人的雙腳踩得瓷硬,凹凸不平。經(jīng)過村門洞,再經(jīng)過橋,就可到婆住的窯洞。南邊還有一條小路從官路通到村里,不經(jīng)過橋,路兩邊的地里長著麥子或包谷。暑假回老家,小麥已經(jīng)收割,麥茬又密又硬,包谷身材偉岸、顆粒飽滿,棉花枝高葉大、結(jié)滿棉桃。耀縣跨八百里秦川的邊,還算富裕。老家流傳著這樣的老話:“五月初八滴一點,耀州城里買大碗。”滴一點,是說只要五月初下一場雨,就會豐收;買大碗,是說耀縣出瓷器、陶器,而且很有名。
婆一個人住在土窯里,圍著一個小院。為了安全,在鄰居的圍墻上開了個口,走鄰居家的門。鄰居也姓馮,是本家,有一個男孩,和我同輩,小我一歲,叫解放。老家1948年解放,他是那年生的。他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
那時,我在西安上小學(xué)。記得一次從西安回到老家,婆的窯洞門上掛著鎖。解放的姐告訴我,婆去廟上燒香,就住在廟里。解放的姐領(lǐng)著我去找婆,走了十里地,一座孤立的小廟出現(xiàn)在官路畔。廟小得像城里人家的小院,可打掃得極干凈,一塵不染。婆和幾位老太太坐在麥秸編的草墊上,坐在背太陽的陰涼處,正說著話??匆娢遥艥M是皺紋的臉上堆起笑,拄著拐棍站起來。我們穿過田野,沿著小路回家。太陽當(dāng)頭,阡陌金黃。兩邊的莊稼地,充溢著莊稼和泥土特有的清香。路邊草叢中,紅色的山丹花、黃色的野菊花,還有不知名的各種顏色的小花,迎風(fēng)搖擺,鮮艷誘人,讓人生出對鄉(xiāng)村一種特有的情感。婆的黑頭發(fā)中閃爍著根根白發(fā),頂著烈日,拄著拐棍,邁著小腳,一顛一顛和我們一路回家。
婆信佛。我記得,婆在西安住過一段時間,曾去城隍廟燒香、磕頭。據(jù)老家的人說,婆年輕時生瘡,向佛許愿,好了,從此信佛。婆忌口,不吃葷,不吃蔥花。婆活到84歲,又有父親這樣一個紅軍兒子,人們說是她信佛的好報。
爺(yè,老家發(fā)音)時家里窮,因為沒有地。那時,土地多為耀縣幾家大地主和香山寺占有。地是農(nóng)民的港灣,沒有地就得出去扛活。父親給地主放羊放牛,農(nóng)忙時下地干活?;钪兀瑬|家給吃得好,白面饃,四個小碟子,涼調(diào)蘿卜、醋淹蒜苔之類,一定有一盤醋拌辣面。長工們蹲在地上,手拿著饃,圍著四個小碟。老家是產(chǎn)糧區(qū),農(nóng)民很少吃菜。人們把當(dāng)兵叫吃糧,把當(dāng)兵的叫糧子。父親一生不愛吃菜。孩子們給他碗里夾菜,他說“行了”,過后會說:“讓我吃菜呀!”父親很小就會抽煙,抽旱煙,用的是羊拐骨,羊拐骨不用花錢買。抽煙可以坐在地頭休息一會兒,不抽煙坐著有偷懶之嫌。因為沒有土地,許多人就去當(dāng)紅軍。耀縣的照金,是陜甘紅軍最早的根據(jù)地,是橋山山脈南端的一個突出地帶,叢林密布,山巒疊嶂,溝壑縱橫。
我沒有見過爺,爺去世早。據(jù)老人說,當(dāng)年父親跟著紅軍走了,婆不吃不喝在炕上躺了兩天。爺去追父親,死在路上了。聽父親說過,曾設(shè)法打聽爺?shù)南ⅲ瑢ふ覡數(shù)氖?,可到哪里找呢?爺去世后,婆人生辛酸,一度改嫁。十多年后,父親隨解放大軍回來。父親是婆含辛茹苦拉扯大的,是婆的依靠和慰藉。婆因受虐待又回到馮家橋。父親花錢為婆卷了土墼窯,一般人家的窯洞沒有卷土墼。卷土墼不卷磚,原本是為了省錢,結(jié)果是婆的土墼窯比磚窯都貴。
父親作為軍隊干部在西北局黨校學(xué)習(xí),接婆到西安住過一段時間??墒?,婆因忌口和對城里生活的種種不習(xí)慣,又回到馮家橋,一個人住著土窯,從此再也沒有出來。婆的姓名極少有人知道,村里人稱婆為“窯里婆”。父親從黨校畢業(yè)后到甘肅工作,我一個人留在西安上學(xué),直到五年級時才回到父母身邊。我上的學(xué)校是部隊子弟學(xué)校,名叫“八一完小”,后改名叫“南郊小學(xué)”,是寄宿學(xué)校。寄宿,當(dāng)然是考慮到解放初部隊駐地分散的實際情況。學(xué)校放寒暑假,我有時在學(xué)校有時回到老家,住在婆的土窯里。
老家的窯洞有獨特的天然魅力,一年四季,不潮不燥、冬暖夏涼。窯洞正面墻上開門、開窗,還在墻的最上方正中開一個口,長方形,約兩尺高、一尺多寬。可以透風(fēng),可以見亮。每年都有“年年春天來這里”的燕子,從這個口飛進(jìn),回到窯洞隔墻上的老窩。夜幕降臨,燕子回窩,吱吱細(xì)語,昏昏欲睡;天一大亮,嘰嘰喳喳,聯(lián)翩飛翔,進(jìn)進(jìn)出出?!霸缙鸬镍B兒有蟲吃?!钡厍蛏系囊磺猩锒际沁@樣,一天過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暑假回到老家,我曾為婆斫柴。老家冬天燒炕,燒炕可以用棉花稈、包谷稈等,但用酸棗刺特別好。斫柴就是斫燒炕用的酸棗刺。我和解放及村里的幾個孩子,帶上鐮刀、繩子和小木杈,興沖沖大步快走,上到山上或下到溝里。割麥一只手拿著鐮刀,用另一只手把住麥子,斫酸棗刺得用木杈代替手。勞動發(fā)明了工具,并使人聰明。左手用木杈叉住約二三尺高的酸棗刺,右手揮動鐮刀,像割麥但比割麥用力,將酸棗刺斫下。一斫一斫放在一邊,再將幾斫堆成大堆,最后將幾大堆放在一起,踩實打捆。打捆,還得到最近處的松樹或柏樹上斫下數(shù)枝松柏枝條,墊在酸棗刺堆上,用繩子攔腰捆緊,把鐮刀刃插入柴堆,用刃根鈍處勾住繩子,松枝貼背背起來。如附近沒有松樹或柏樹,就斫些蒿草墊背。我們手握鐮把背著柴,呼哧呼哧喘著氣。累了,把柴靠放在小路旁的高處,人靠著柴站著或坐著休息一會兒。柴背回來,婆顛著小腳,用大木杈叉起,垛在靠墻的地方。冬天時,這些酸棗刺就干硬了,好燒了。我氣喘吁吁一次一次背回的小堆柴,漸漸垛得有了一人高。
老家的孩子相約斫柴,就像城里的孩子相約去玩一樣。小伙伴們個個有結(jié)實的生命力,活力四射,一起穿過村后的大片田地。田地開闊,遠(yuǎn)近站著幾棵大柿樹,非常醒目。天地四野之中,獨見偉岸造型。不管一路上說說笑笑,打打鬧鬧,玩得多么痛快,一旦下到東拐西擰坑坑洼洼的溝里,緊握鐮刀和木杈,手心汗津津的我們,誰都會飛快地舉起鐮刀和木杈。有時為了玩,大伙會舍近求遠(yuǎn),穿過官路,越過田野,涉水過河,爬坡登山。身旁刮著絲絲暖風(fēng),頭上飄著朵朵白云。渴得要命時,遇到柿子樹,摘一個尚未成熟的柿子,咬一口,澀的。幾個人還鉆進(jìn)剛收過包谷的地里,折包谷稈,像吃甘蔗一樣,用嘴榨取包谷稈里的水分,有絲絲甜味?;氐狡诺耐粮G,等不及開水涼,抓起水瓢,舀一瓢缸里的井水咕嘟咕嘟喝個夠。
暮色蒼茫,炊煙飄拂。淡淡的月光籠罩了小院,婆端出飯,擺在小院的炕桌上。婆熬的小米粥好喝,至今每當(dāng)喝小米粥,都會想起婆熬的小米粥。說不清是什么原因,也許婆熬小米粥是用風(fēng)箱。老家做飯拉風(fēng)箱,婆的風(fēng)箱是父親在西安買的。婆一邊拉著風(fēng)箱,一邊用麥草引著火,塞進(jìn)灶中,再將耐燒的柴火續(xù)上。婆拉風(fēng)箱熬的小米粥,稠稠的、糊糊的,得用筷子撥著喝。村里人做飯后來都改用煤。耀縣產(chǎn)煤,是渭北“黑腰帶”的一部分,1958年以后有了煤礦。拉風(fēng)箱做飯,用煤要細(xì)碎,把要用的煤澆一點水,再用小煤鏟放進(jìn)由麥草等引燃的灶中。煤耐燒,對植被也是個保護(hù)。
我曾用驢為婆馱煤。這樣的活我一個人干不了,大人讓一個比我大點的孩子領(lǐng)著我去。我倆一大早出發(fā),一人騎一頭驢,到十里外的煤礦。驢背左右搭著相連的兩個筐子,時慢時快,一路小跑,沿著官路往煤場去。官路經(jīng)過河,那時還沒有橋,去時騎驢過河,馱煤回來只能牽著驢。再過河時,伙伴抱著驢的脖子兩腿翹起,我也照樣抱著驢的脖子趟過河去。
老家的這條河,流經(jīng)黃堡,流經(jīng)馮家橋,流經(jīng)耀縣縣城。河水清亮、河邊清靜,到處散發(fā)著某種香馨,純純的,是那種最原本的味道。河水不間斷地奔流著,從古到今,閱盡地面上生物的生死、榮枯。一次,跟著姑父一家過河,他們鋤谷,我玩我的。遇上發(fā)大水,等洪水退后,我們在河邊抓到一只被沖上岸的鱉。這條河和官路時而緊靠,時而遠(yuǎn)離。河水長年深過膝,但在拐彎處會積成水潭,深可過胸。我和小伙伴們曾在水潭游泳,有一次淹著,在水里拼命掙扎,過來一個大人將我撈起。馮家橋離河較遠(yuǎn),村里有井;姑家離河較近,人畜飲水就從河里挑。這條清波蕩漾的家鄉(xiāng)河,很多年了,幾乎干涸,流著一股黑水。
我為婆斫過柴,牽驢馱過煤,我還鋤過地。一次,住在姑家,清晨,姑遞給我一把鋤頭說:“跟我鋤地去?!钡乩镆延泻凸媚挲g相仿的幾個婦女,大家從地頭開始,向另一頭鋤去。除的是糜子。每人三四行,一邊說著閑話,一邊除著雜草。那時是集體干活,記工分。我鋤了兩三天地,為姑贏得了兩三天自由時間。她和我一起去橋上看婆。
城里的夜不黑,無數(shù)燈火交織成彩色的圖畫;城里的夜不靜,聲音的波濤繼白晝?nèi)噪y得沉寂。老家的夜又黑又靜,特別是在冬夜,彤云密布,漫天飛雪。躺在炕上,在煤油燈下看書,只有眼前一團(tuán)亮,窯洞的每一個角落仍被黑暗籠罩著。窯洞里外出奇的靜,即便是睜眼躺著,也像是睡著了似的。夏日,落日的余輝還在窯洞墻上流連。夜蟲初醒,唧唧爭鳴,蛐蛐更是淺吟低唱,使夜晚更顯出靜來。我早上起床,無論多晚,婆從不叫我。有時,我睡眼惺忪,看見婆坐在炕沿,身體前傾,靜靜地看著我。日上三竿,我起床,洗漱。婆拉風(fēng)箱的聲音有節(jié)奏地響著,窯門外側(cè)灶膛里的火焰跳躍著。婆把飯端到炕桌上,小米粥或包谷珍子、白面饃。婆沒有讓我吃過糜面饃或其他雜糧,婆蒸的饃特別白,婆說:“面揉千遍比雪白?!?/p>
農(nóng)村的孩子沒城里孩子見過那么多玩具,但農(nóng)村孩子的玩具足以讓我這個城里娃羨慕。有孩子拉著小碌碡,用木頭做的,十分精巧,十分利索。碌碡是軋谷物、平場地的石頭磙子。我和村里的孩子玩麻錢,每人放一枚或兩枚在枕頭般大的石頭上,拿另一枚從齊肩的高度對準(zhǔn)石頭上的麻錢吊打,打得掉到地上就算贏了。有一次,我和一個孩子玩,輸?shù)袅藘H有的幾枚。我跑回土窯,問婆要麻錢。婆邁動小腳,從僅有的平柜里取出一個藍(lán)布包袱,從包著的像是簾子類的上面剪下四五個明光锃亮的麻錢。我拿著跑出去,不到一會兒工夫,就又輸了。直至今日,這仍是我心中一個小小的痛。麻錢雖小,是婆用著的東西。
我上初中后,父親每年年底讓我回一次老家,給婆向生產(chǎn)隊交糧錢。婆年齡大了,又是小腳,不能參加勞動掙工分,吃糧得交錢買。我當(dāng)兵幾年后探親,父親讓我抽時間回老家看婆,給生產(chǎn)隊交糧錢。這次回到老家,婆躺在炕上,蒼蒼白發(fā)有點松散。姑在身邊侍候,給婆翻身、喂飯、端屎端尿。我探親時間有限,臨走時,一位串門的老人對婆說:“孫子回去換你兒子回來?!逼牌教芍?,仰面說:“你騙我哩!”婆心里想著父親。父親因為工作原因,除在西安時回過老家,再沒有回去過,都是打發(fā)我和弟妹回去看婆。文革時,學(xué)生沒有學(xué)上,父親曾讓大弟落戶老家陪著婆。父親以這種方式盡孝。大弟在老家呆了幾年,又當(dāng)兵走了。婆來日無多,父親請假看婆。婆見到許多年沒有見過的父親,又精神起來。有父親在身邊,婆不愿離去。省軍區(qū)打電話給耀縣武裝部,通知父親參加黨委會。父親走后不久,婆去世,父親又趕回為婆送葬。婆走完了農(nóng)村老太太平凡的一生。婆去世后,父親房內(nèi)的桌上多了一張婆的放大照片。照片鑲在相框內(nèi),立在桌上。這是婆一生唯一的一張照片,是解放初在西安時照的。
婆埋在村后的黃土坡上。父親離休后有了時間,安排人在婆的墳前立了塊碑。立碑時,我跟父親回到馮家橋。父親在婆的墳前長跪不起,這時的父親已年近九旬。婆墳側(cè)不遠(yuǎn)處是歲月和風(fēng)雨造就的山溝,我曾在溝里為婆斫柴;遙看坡前,是官路,我曾從路上走來。再遠(yuǎn)處已是直通延安的高速公路。
隨著年齡漸長,我時常想逃避和遠(yuǎn)離城市的喧囂和繁雜,向往兒時心靈深處的那份歡樂和寧靜?;厥自谄派磉叺娜兆?,竟然已逝去幾十年。如今,父親走了,母親還走在了父親的前面。那無憂無慮的境況,被歲月的風(fēng)雨帶走了。歲月無情,等閑白頭,但思念之情,須臾未離,老而愈篤。那小路、那河水,莊稼地、柿子樹、酸棗刺和毛驢,依然歷歷如在,彌漫于心。我看見婆拄著拐棍,顛著小腳,走出窯洞,迎面走來,滿是皺紋的臉上堆著笑。
責(zé)任編輯 子 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