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在開創(chuàng)共青團事業(yè)的早期領(lǐng)導人中,鄧中夏是“五四”運動的先驅(qū)者,被毛澤東同志稱為“知識分子與工農(nóng)運動相結(jié)合”的典范,他既是我黨早期的一位卓越領(lǐng)導人和杰出的工人運動領(lǐng)袖,又是我黨的一位重要理論家和學者。
“一個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的不是時候,不是地方。中國人很重視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個人升官發(fā)財而活,那是茍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做雖生猶死,真比鴻毛還輕,一個人能為了最多數(shù)中國民眾的利益,為了勤勞大眾的利益而死,這是雖死猶生,比泰山還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鄧中夏遺書《獄中遺言》
“一個人不怕短命而死,只怕死的不是時候,不是地方。中國人很重視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個人升官發(fā)財而活,那是茍且偷生的活,也可以叫做雖生猶死,真比鴻毛還輕,一個人能為了最多數(shù)中國民眾的利益,為了勤勞大眾的利益而死,這是雖死猶生,比泰山還重。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p>
以上這段文字,來自鄧中夏的遺書——《獄中遺言》。鄧中夏,字仲澥,湖南宜章人。
從湖南省宜章縣城出發(fā),大約20分鐘車程,就到了背山面溪的鄧家灣。1894年10月,鄧中夏出生于此,并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的童年和青年時期。
今天,這里仍有7間灰石青瓦的房屋,是湖南省政府確定的省級文物。鄧中夏一生共有5個子女,但因革命顛沛流離,或失散或夭折,至今已無后人。在這座房子里,僅保存有鄧中夏用過的書桌,表皮斑駁的手提箱等。
其實,現(xiàn)存的7間房屋,是1983年由政府按鄧氏祖宅的原貌修復的。1944年,鄧中夏之父鄧典謨,參與并組建地方抗日武裝,被日軍報復,燒毀住宅。
90多年前,正是從這里開始,鄧中夏開門迎接新思想,走向新的世界,成為一個火種的傳播者。
覺悟的門前,便是刀山劍樹
鄧中夏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官宦家庭。父親鄧典謨,字欽甫,晚號庸庵老人,清光緒二十八年舉人,先后在清政府、北洋政府及中華民國政府任職,1936年告老還鄉(xiāng)。
鄧中夏自小入私塾,讀老莊。父親期待他能做一個光宗耀祖、著書立說之人。
20歲時,鄧中夏考入湖南高等師范文史專修科。當時楊昌濟先生在此兼職教書,鄧中夏對他非常崇敬,常與同班好友蔡和森周末到楊家去,聽先生講解新知識,傳授新思想。
楊昌濟曾參與維新運動,力贊譚嗣同“以民為主”的思想,認為“非改革不足以圖存”。
在楊家,鄧中夏結(jié)識了進步青年毛澤東,并與之成為好友。他們一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論辯于橘子洲頭。
此間,鄧中夏對之前接受的家庭教育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在給父親的信中,頻繁提及“自由”和“革命”。
1917年,鄧中夏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時年其父調(diào)入京城為官,兩人一起赴京。
這個時期,鄧中夏對新世界與新思想充滿期冀。
他在一首詩中說,“覺悟的門前,便是刀山劍樹,我們是開門呢,還是不開門呢”。
入學北大當年,鄧中夏結(jié)識了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釗。鄧中夏被馬克思主義吸引,并投入到反帝愛國斗爭中。
五四先鋒,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員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一段時間后,鄧中夏轉(zhuǎn)入哲學系學習。期間,他曾發(fā)起組織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
1919年5月3日,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北京的學子們?nèi)呵榧^。
第二天,數(shù)千青年沖向親日派賣國官員曹汝霖位于趙家樓的官邸。沖在隊伍最前面的鄧中夏,向趙家樓投出了第一束火把,高喊“外爭國權(quán),內(nèi)懲國賊”。
工人、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最終匯入“五四運動”的洪流。迫于壓力,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專使最終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期間,鄧中夏任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總務干事。
無數(shù)個夜晚,鄧中夏在宿舍中昏黃的燈光下,一遍遍讀李大釗發(fā)表的《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鄧中夏在文上注釋:“俄國革命的成功,首要就是喚醒民眾?!?/p>
整個大學期間,鄧中夏只回了湖南老家一次,是為創(chuàng)辦一份進步刊物。在京做政府行政院書記官的鄧典謨,在鄧中夏大學畢業(yè)前才見到兒子一面,他方意識到鄧中夏“危險的”的變化。
“這可是激進分子的書,政府看見可是要殺頭的啊?!鼻扒迮e人看見兒子床頭放著的一本《共產(chǎn)黨宣言》。
鄧典謨從貼身口袋中急急掏出一張聘書,告訴鄧中夏,這是通過關(guān)系在農(nóng)商部給他討的一個舒適差事。為不傷父親的心,鄧中夏接下聘書,但次日就將聘書寄還給農(nóng)商部。
這個時期,李大釗正籌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委托鄧中夏具體組織籌建。1920年3月31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成員有鄧中夏、羅章龍、高君宇、張國燾等,會員60余人。
當年10月,繼陳獨秀在上海成立第一個共產(chǎn)主義小組后,李大釗成立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員大多來自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鄧中夏成為北京的第一批共產(chǎn)黨人。他對革命前途滿懷豪情,曾賦詩“禽獼殲除之,我行適我素”。
工運杰出領(lǐng)袖,團的早期領(lǐng)導
在北京大學內(nèi)學到馬克思主義后,鄧中夏就決定去從事工人解放運動的實踐。他首先到街上動員洋車夫集合攔路以要求增加待遇,僅有少數(shù)人響應,警察來后砸了車,洋車夫們還扯住他索賠。鄧中夏拿出所有的錢還抵不上損失費。校內(nèi)有人見面就諷刺:“工運搞得怎么樣了?”鄧中夏并不氣餒,他總結(jié)教訓后感到:拉洋車的屬于比較散漫的個體勞動者,且受幫會影響,真正搞工人運動還應到有組織的產(chǎn)業(yè)工人中去。于是,他于1920年未到北京長辛店鐵路工廠辦勞動補習學校,中共開展的現(xiàn)代職工運動恰恰從這里開始。
1920年,鄧中夏到北京長辛店鐵路工廠,向工人宣傳進步思想。這年11月,北京共產(chǎn)主義小組創(chuàng)辦《勞動音》,傳播馬列主義,鄧中夏負責編輯出版工作。幾乎同時,在李大釗的指導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鄧中夏也成為這個組織的成員。
1921年初,他創(chuàng)辦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讓工人們免費學習。這里成為中國北方工人運動的重要發(fā)源地。
在開展“平民教育”的旗號下,鄧中夏首先建立工人識字班。開始,有人認為干苦活學文化沒用,“要是發(fā)窩頭我們才來上課”。鄧中夏耐心去講解——認字才能不受愚弄欺壓,終于使大批工人下班后自動來學。他在教文化的同時,啟發(fā)工人的階級覺悟,使大家團結(jié)起來成立了工人俱樂部。鄧中夏作為這個俱樂部的代表,為工人們操辦各種福利,同時也贏得了工人的信賴。
鄧中夏四弟之子鄧邦鎮(zhèn)回憶,鄧中夏在工人中奔走演講,針砭現(xiàn)實的言論大膽而尖銳,工人們稱他為“鄧大炮”。“二伯本名仲澥,正是在長辛店更名為中夏。他解釋,名字這么復雜難識寫,怎么好融入工人群眾呢?!?/p>
由于他一口湘音,別人難懂,于是,他在北京就學北方話,在上海學上海話,到廣州學粵語。
忙于組織工人運動,作為中共“一大”代表的鄧中夏,錯過了參加會議。
中共“一大”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局也在上海組成。根據(jù)臨時中央局的要求,于同年12月,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北京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鄧中夏當選為書記。
1922年6月間,長辛店工人俱樂部向鐵路局提出開除總管、工頭,承認俱樂部有人事推薦權(quán)和增加工資等要求,遲遲得不到答復。當年8月23日,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的鄧中夏,召集工人代表開會,決定罷工。
1922年8月24日,3000多名工人手持旗幟:“不得食不如死”、“打破資本專制”,開始罷工。鄭州鐵路工人也發(fā)動罷工聲援,使京漢鐵路完全中斷。京綏、京奉、正太等線鐵路工人也紛紛聲援。
罷工堅持兩天后,鐵路局被迫與工人代表談判。此次罷工后來被認定為中國共產(chǎn)黨真正領(lǐng)導和發(fā)動的第一次取得勝利的工人運動。
長辛店工人罷工,成為全國工人組織競相模仿的樣板。鄧中夏受黨組織委派,到全國各地推廣經(jīng)驗,在全國掀起了工人運動高潮。
1923年8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南京舉行。大會接受了共產(chǎn)黨所確定的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同意青年團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大會選舉7人組成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鄧中夏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大會組織臨時中央局,鄧中夏被推選為委員長,主持團中央的工作。期間,他參與創(chuàng)辦了《中國青年》雜志。
1924年中國工人運動又掀起高潮,從此,鄧中夏離開了青年團工作崗位,專心致力于上海工人運動。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fā)生后,鄧中夏、蘇兆征等受組織委托,到廣州、香港組織罷工。當年6月19日,省港大罷工開始。領(lǐng)導省港罷工期間,為了讓工人安心斗爭,組織動員各界把多少萬人的吃住都安排妥當,被人稱為“工人政府的總理”。
鄧中夏后來寫就《中國職工運動簡史》,是最早總結(jié)中國工運經(jīng)驗和規(guī)律的著作。
勝利終究是我們的
大革命失敗后,鄧中夏參加了黨的八七會議,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隨后,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中共中央軍事部代部長、中共廣東省委代書記。
鄧中夏1928年赴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并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
1930年回國后,鄧中夏被任命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據(jù)地,任湘鄂西特委書記、紅2軍團(后改為紅3軍)政委、前敵委員會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1年1月,在共產(chǎn)國際支持下,王明取得中共中央領(lǐng)導權(quán),在全黨執(zhí)行“左傾”路線。當年,鄧中夏被撤去黨內(nèi)外職務,到上海接受調(diào)查。
到上海后,鄧中夏沒有被分配任何工作,也無經(jīng)濟援助,吃飯都成了問題。他向中央寫了無數(shù)封信“只要為黨工作,做什么都成”,遭到拒絕。
為生計,鄧中夏之妻李瑛到一家日本紗廠做工,每天工作15個小時。她一月收入7元,房租3元,剩下的4元,鄧中夏還經(jīng)常用來救濟地下黨員與貧困工人。
為節(jié)省開支,鄧中夏背著妻子,將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送給他人撫養(yǎng),這是他們的最后一個孩子。之前的孩子要么夭折,要么在革命中失散。
1932年秋,鄧中夏被黨中央委派擔任全國赤色互濟總會黨團書記,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這對于曾長期公開活動的鄧中夏,十分危險。
1933年初,鄧中夏在上海擔負救援受難同志的工作。1933年5月16日,鄧中夏遭叛徒出賣,在法租界被捕。身在南京的蔣介石立即安排數(shù)名國民黨中央委員到上海,“不惜一切代價勸降”,勸降不成,則將其引渡南京而后除之。
被押到南京后,國民黨想挑撥他對共產(chǎn)黨不滿:“你是共產(chǎn)黨的老前輩,現(xiàn)在卻受莫斯科回來的那些小輩欺壓,連我們都為你感到不平!”鄧中夏輕蔑地回答:“這是我們黨內(nèi)的事,你有什么權(quán)利過問?一個患深度楊梅大瘡的人,有資格嘲笑偶爾傷風感冒的人嗎?”
剛?cè)氇z時,由于局勢緊張,獄中的同志在放風時間問他:“大家想知道你的政治態(tài)度怎樣?”鄧中夏一聽連說:“問得好!請告訴同志們,我鄧中夏就是燒成灰,也是共產(chǎn)黨人!”
大家知道鄧中夏抱定了必死的決心,獄中有同志提出倡議,要大家湊錢買大肉面給鄧中夏吃,給他改善生活。不到半天,各個號子傳來了好幾元錢。那時,牢里除了規(guī)定的牢飯外,還可以另外買大肉面吃。鄧中夏也很領(lǐng)情,毫不客氣,每次送來大肉面,他端起來就吃,隨時準備就義的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在即將告別人生的時刻,鄧中夏給黨中央留了一封信,信中深情地寫道:“同志們,我快要到雨花臺去了,你們繼續(xù)努力奮斗吧!最后勝利終究是我們的!”
1933年9月21日黎明,鄧中夏從容地穿好衣服,大聲高呼口號:“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聯(lián)合起來!”大步向刑場走去。
臨刑前,憲兵問:“你還有話嗎?”鄧中夏回答:“對你們當兵的人,我有一句話說,請你們睡到半夜三更時好好想一想,殺死了為工農(nóng)兵謀福利的人,對你們自己有什么好處!”敵人害怕鄧中夏進行革命宣傳,命令立即開槍。就這樣,在雨花臺下,鄧中夏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英勇地獻出了年僅39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