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超
摘要:漢代舞蹈博大兼容,題材多樣,沒有嚴格的舞蹈語言要求,這樣的氛圍,大大提高了藝術的創(chuàng)作空間,從而使?jié)h代舞蹈形成了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藝術風貌。漢代舞蹈文化,對中國古典舞蹈以手袖為容、以腰腿功為基礎、善用舞具的技巧體系進行了完善,對后世具有深遠影響。本文僅就長袖舞、巾舞、劍舞和鼓舞四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作以分析。
關鍵詞:漢代舞蹈;長袖舞;巾舞;劍舞;鼓舞
[中圖分類號]:J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109-01
漢代舞蹈博大兼容,題材多樣,無論是四夷的樂舞,還是域外的戲樂,人們都能夠兼容吸收,做到了雅俗共賞。從宮廷到民間,從專業(yè)到即興,漢代舞蹈并沒有嚴格的舞蹈語言要求,這樣的氛圍,大大提高了藝術的創(chuàng)作空間,從而使?jié)h代舞蹈形成了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藝術風貌。漢代舞蹈文化,對中國古典舞蹈以手袖為容、以腰腿功為基礎、善用舞具的技巧體系進行了完善,對后世具有深遠影響。本文僅就以下四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作以分析。
一、長袖舞
長袖舞由來已久,西周葬墓曾出土有玉舞人,戰(zhàn)國時有“長袖善舞,多錢善賈”的俗諺。長袖舞以舞長袖為特征,舞人無所持,以手袖為威儀,憑借長袖交橫飛舞的千姿百態(tài)來表達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長袖舞曾是楚國宮廷的風尚,漢人繼承楚人藝術,長袖舞更為盛行。漢代文物中保存的長袖舞形姿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長袖獨舞,其有剛健和輕柔兩種不同風格,或舒緩優(yōu)雅、緩步起舞,或長袖當空、動勢有力,如鄭州新通橋出土的空心磚長袖獨舞圖,舞者舉足左跨,長袖后飄,與舞者左袖上方高飛的紫燕相呼應,象征舞者高超舞藝。二是雙人對舞,其形式多樣,既有女子長袖對舞,也有男子長袍博袖,還有男女長袖對舞,如江蘇沛縣畫像石之對舞圖,此外還有舞人與雜技藝人的對舞形式,對比強烈,風趣幽默。三是群舞,其有服飾和舞姿整齊劃一的長袖群舞,但更多是群舞與雜技百戲混雜表演,河南南陽等地的漢畫像保留了大量這類群舞形象。
二、巾舞
執(zhí)巾而舞是漢代重要的舞蹈形式,“巾舞”是漢代重要的雜舞之一,古有定名,又稱“公莫舞”,約有三種形式。一是雙手執(zhí)長巾而舞,巾長可達兩丈有余,長巾下往往置有類似木棍的手柄,以便舞動更為自由有力,如山東安丘韓家王封村出土的漢畫像石之舞蹈圖中,舞人揮動長巾踏鼓而舞,長巾飄曳如虹,約兩丈有余。二是單手執(zhí)長巾而舞,另一手往往執(zhí)其它道具,如南陽漢畫像之高髻舞人圖,右手揮長巾,左手下挽衣帶,左衣袖上有四條瓔珞環(huán)佩短帶,跨足跳鼓,衣帶飄飛。三是雙手執(zhí)短巾舞蹈,這是巾舞最為常見的形式,如山東滕州漢畫像石之舞蹈圖,一戴冠舞者立建鼓上,一腿旁伸,手執(zhí)短巾揚于身體兩側旋轉,其舞姿與揮臂頓足擊建鼓者呼應,聲情并茂,節(jié)奏緊湊,是漢代巾舞畫像中的代表作。
三、劍舞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沛公至鴻門見項王,項王留沛公與飲,席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為“劍舞“之經典。漢代大興角抵、雜技之風,因此武舞興盛,手執(zhí)兵器的漢代武舞首推“劍舞”。劍乃利器,劍舞剛柔相濟,揮灑自如,既有獨舞,也有對舞。從留存的漢代畫像磚中還可得知,劍舞表演形式多樣,有個人單劍獨舞,也有也有個人雙劍并舞。南陽漢畫像石之劍舞圖中,將軍獨舞劍,若抒情勵志,有祖狄拔劍起舞,身后有兩個高髻女子鼓瑟伴奏。作為武舞,劍舞也有突出武技特色的類型,如雙劍對擊表演和劍戟盾牌對練山東和四川出土的漢畫像磚石上,有許多此類形象,畫面緊張熱烈,充分展示著高超的劍藝。在漢代宴飲過程中,主客交流劍藝成為一種風尚,文獻對此多有記載,這種風尚一直延伸至漢魏。此外,武舞除“劍舞”外,還有“戟舞”、“干舞”、“戚舞”、“刀舞”和“棍舞”等。
四、鼓舞
鼓舞是漢代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樂舞類型,其中“建鼓舞”和“盤鼓舞”具有最豐富的舞蹈語匯和鮮明的漢代舞蹈特征?!敖ü奈琛敝墙袢烁鶕h代畫像歸納出來的舞蹈形式。根據漢代畫像資料,建鼓是以木柱貫穿鼓的腰部將鼓豎立起來,柱下一般置有縱橫十字形足,柱上施華蓋,有時華蓋上也站有藝人表演,建鼓舞的表演者于建鼓兩旁邊擊鼓邊舞蹈,外圍往往有雜技和其他舞人同時表演。山東嘉祥出土漢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兩個男子執(zhí)雙桴擊建鼓而舞,動作豪邁舒展,兩側是倒立和弄丸的藝人,上有三樂人伴奏。
“盤鼓舞”以炫技最為著名,舞者往往長袖細腰,婉轉騰挪于置在地上的盤或鼓。盤鼓舞往往以七為數,又稱七盤舞,需要在相對開闊的地方進行表演,其節(jié)奏鏗鏘震動,舞步流暢婉轉,踏鼓擊節(jié)的足部動作尤為豐富。山東沂南出土的畫像石中,七個盤分兩排前四后三置于地上,左側有一桂冠、長袖舞者雙手執(zhí)長巾而舞,足旁置踏鼓,舞者對面有一組十七人樂隊伴奏。融合優(yōu)美舞姿和巧妙技藝的盤鼓舞多與雜技百戲同時演出,有很好的兼容性,如四川彭縣出土的畫像磚中,盤鼓舞與雜技“弄丸”和“五案”同臺演出。
除以上四種舞蹈形式外,卓越的藝人和優(yōu)秀的節(jié)目更是表演藝術繁榮昌盛和對后世形成深遠影響的要素。漢代樂舞藝人數目龐大,有許多舞藝超群之人,最著名的當屬漢高祖劉邦寵姬戚夫人和漢成帝劉驁的皇后趙飛燕,她們的舞蹈也代表了漢代舞蹈藝術的高端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