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捷
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石家莊 050081
九龍凹1號隧道所在地位于盧氏縣城關鎮(zhèn)北關村。采用小凈距隧道(測設線間距:進口10.48m、出口14.93m),左線起訖樁號為:ZK76+720~ZK76+980,長260m;右線起訖樁號為:YK76+675~YK76+960,長285m,為Ⅴ級圍巖。隧道最大埋深約47m,洞軸線走向方位角約28°。Ⅴ級圍巖土質淺埋采用三臺階分布開挖和CD法開挖方案施工,全環(huán)采用工20b型鋼,間距0.5m。
該隧道地面標高673m~733m之間,相對高差約60m。隧道所在山體斜坡坡向大致為120°,斜坡部位小型沖溝發(fā)育,多為直線形沖溝,沖溝狹窄,切割深度大多10m左右,溝壁陡峭,多為黃土沖溝。隧道右洞口YK76+680~YK76+705段地質陡峭,坡度為60°~70°,巖性為老黃土稍濕,硬塑,土質較緊密,下伏泥質砂巖,巖體極破碎~較破碎,覆蓋層約26m,淺埋偏壓。
本隧道采用復合式襯砌按照新奧法進行設計,以內側采用加長錨桿、掛φ8鋼筋網(wǎng)(間距20×20cm雙層),工20b鋼拱架,噴26cm厚C20混凝土為初期支護,50cm厚鋼筋混凝土為二次支護,共同組成永久性承載結構。洞口成洞條件一般,圍巖穩(wěn)定性差,采用小開挖的進洞方案,減少洞口邊仰坡的開挖,保證土體的穩(wěn)定性,洞口段回填面以下臨時開挖邊、仰坡采用錨噴防護[1]。
本隧道于2011年3月11日右洞從YK76+680開挖管棚開始施工,洞口圍巖不穩(wěn)定邊坡塌方,造成長管棚外漏,隧道洞間擋土墻及時砌筑并反壓回填,擋土墻與洞口間用C20混凝土回填。隧道右洞右側為6級邊坡防護,坡陡右洞開挖造成山體滑坡,存在嚴重施工安全隱患。
隧道圍巖主要為老黃土和泥質粉砂巖,其中泥質粉砂巖屬極弱巖,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圍巖穩(wěn)定性一般。
隧道全線圍巖為Ⅴ級小凈距隧道,洞口及淺埋段工程地質條件差。邊坡穩(wěn)定性差,洞口開挖易造成山體滑坡。
隧道地表有沖溝地表水流量大,雨季對洞口和邊坡有沖刷破壞作用。
對右洞進口偏壓段右側山體進行卸載,減少山體對隧道的偏壓問題。對左側已施工的擋墻進行反壓回填。見圖1。
開挖時注意隧道開挖輪廓線上部保證至少5米后覆蓋層。
右洞左側塌方處預留洞身初期支護的斷面尺寸后采用C20混凝土回填,頂部采用碎石土分層回填,回填后在進行超前管棚注漿工作。
第一級、二級邊坡坡率為1:0.75,第一級平臺寬度為3+10.2m,第二級為2m。邊坡高度原則上為8m。在第一級斜坡平臺上施工1.0*1.0mM7.5#漿砌片石石垛。
在第一級平臺上設置3排φ108鋼管樁,1.0*1.0m間距,梅花布置。鉆孔采用風動干鉆。管節(jié)安裝和注漿參考掌管棚施工。
邊坡開挖成坡后,立即對坡面進行封閉,首先初噴3cm~5cm混凝土,保證坡面已經(jīng)封閉,再進行鉆孔、打錨桿掛網(wǎng)等工作。開挖一級防護一級。
洞口周邊設置截水溝防止周邊地表水滲入影響隧道結構。
圖1 九龍凹1號隧道右洞口斷面圖
清除地表植被和腐殖土,在山體表面開挖臺階,砌筑片石混凝土擋墻,擋墻與山體間采用水泥穩(wěn)定碎石土分層回填并夯實,采用打孔塑料管對回填土體進行注漿對洞口仰坡防護完畢后,施作洞口管棚進行暗洞開挖[2-4]。開挖過程嚴禁放大炮,采用機械配合人工直接開挖,確保山體穩(wěn)定。
為保證安全,短進尺及支護,弧形開挖暴露面內側采用加長錨桿,各項參數(shù)指標:噴射C20混凝土厚度26cm,φ8鋼筋網(wǎng)(間距20×20cm雙層),D25注漿錨桿,每根長5m,縱環(huán)向間距50(縱)×120(環(huán)),梅花形布置。
YK76+680~685采用編織袋裝土碼砌拱腳位置,以穩(wěn)定土體,防止失穩(wěn)。
為控制變形,防止隧道內輪廓侵入凈空,盡量縮短臺階長度,減少圍巖暴露時間,以最短時間完成YK76+680~YK76+705仰拱施工,使結構封閉成環(huán)。
采用增加鎖腳錨桿,增大拱腳,鋼架底部采用槽鋼縱向連接,控制每一步開挖、支護過程中的變形。
做好洞內防排水施工,加強施工管理,確保洞內排水通暢,并妥善處理好陷穴、裂縫。
隧道拱頂下沉量測情況:每1m~20m設置觀測點,1次/天~2次/天,量測數(shù)據(jù)顯示拱頂累計下沉值24.81mm,拱頂下沉主要發(fā)生在各分部開挖、支護過程,仰拱閉合后短時間內趨于穩(wěn)定。
周邊收斂情況:在YK76+680~YK76+705布置了一個收斂斷面,每個斷面設置5條測線,拱頂,最大跨度、拱腳處。測量數(shù)據(jù)顯示最大收斂值20.12mm,收斂主要發(fā)生在各分部開挖、支護過程,仰拱閉合后短時間內趨于穩(wěn)定。
通過淺埋偏壓隧道處治施工方案,改變了隧道結構不均勻受力,通過對邊坡的防護改善了隧道的安全可靠性;從沉降觀測分析,有效控制變形的手段主要是控制各分步開挖、支護過程中的變形,應根據(jù)不同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情況,采用對洞口偏壓段山體卸載,防止邊坡滑動塌方,增加鎖腳錨桿、增大大拱腳、鋼架底部采用槽鋼縱向連接等措施控制變形[5]。采取截流、疏排措施,減少地表流水對洞口的沖刷破壞作用。
[1]李志星,張宇華,石效民.淺埋偏壓隧道開挖技術[J].施工技術,2011,40(3).
[2]張健明,楊軍,韓江偉.淺埋偏壓隧道進洞技術研究[J].公路,2011(6).
[3]王小林,何成滔,肖鵬飛.淺埋偏壓段隧道塌方綜合處理技術[J].公路,2011(5).
[4]劉玉清.新寨隧道進口淺埋偏壓隧道施工技術[J].現(xiàn)代隧道技術,2011 48(2).
[5]王起才,展宏躍.近接淺埋偏壓黃土隧道支護結構的力學特性分析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