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妍
(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
淺談當前高校歷史教學改革
王海妍
(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
高校歷史教學存在教改力度不大、效果不明顯、教學結構設置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下,高校歷史教改需要多方改進。教師仍需加強自身修養(yǎng),更新教學理念,倡導人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史料指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歷史意識和歷史感。此外,應重視實踐教學,將歷史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以期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高校;歷史;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fā)生了變化,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成為需求重點。為迎合市場需求,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yǎng)方式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成為改革重點。作為日益被邊緣化的歷史學科,更需加大改革力度,切實將歷史改革的實踐推向深入。高校歷史教師針對當前歷史教學模式的轉變提出諸多建議并切實進行實踐,但歷史學科始終發(fā)展步伐遲緩,其社會功用與社會地位的差距甚大。究其原因,大致是課程設置、教學手段、教改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不夠;教師自身以及傳統(tǒng)教育模式尚需進一步轉變。筆者擬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談談對當前歷史教改的體會和認識。
目前,高校教育活動中普遍采用的教學程序,源于赫爾巴特學派的五段教學法,經后人改造演變?yōu)椤凹ぐl(fā)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運用,檢查”,這是由教師直接控制教學過程,按照學生認識活動規(guī)律進行規(guī)劃。這種程序的特點就是使學生比較迅速地掌握較多的知識。經過長期實踐,人們認識到在此過程中學生處于接受知識的地位,不利于其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教師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并未對教學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或僅停留于對教學理論的抽象理解,缺乏對教學活動可操作性的認識,由此而導致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實踐與理論脫節(jié)[1]。此外,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仍以科研為主,教師便將發(fā)文章,出專著、評職稱作為主攻方向,認為只要文章發(fā)得多,學識淵博,教學成果自然水到渠成。因此,高校教學改革雖不斷推進,但由于諸多原因始終收效甚微。
同樣,歷史學專業(yè)教學也存在上述問題,此外,受培養(yǎng)目標及專業(yè)的特性影響,歷史教學還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其一,課程設置獨立,缺乏體系。關于高校歷史課程的設置,很早以來就有人提出質疑。歷史系各專業(yè)獨立性增強,在中國史之外設立世界史專業(yè),各專業(yè)又力求自成體系,學生在深入學習之后,不能從宏觀角度對歷史學科知識進行總結,具體表現(xiàn)如下:
教材缺乏創(chuàng)新,知識體系單一。鐘啟泉教授在《現(xiàn)代教學論發(fā)展》一書中較早地介紹了喬伊斯和韋爾關于教學模式的闡述,他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yè)、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2]教材的選擇是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對于歷史教學而言,學生有相對的基礎,早在高中階段接觸通史,進入大學后仍從通史入手,與高中不同的是學習通史的難度與廣度比以前拓展許多?,F(xiàn)在高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多被評為優(yōu)秀教材,頗受教師信賴,然而這些教材很少將現(xiàn)有史學成果容納其中。隨著史學縱深發(fā)展和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一些優(yōu)秀的史學家通過深入研究,提出頗具新意的觀點,但這些觀點并未及時更新選入教材。在缺乏創(chuàng)新的教材指引下,學生知識體系趨于單一,以至于教師在講授多種學術觀點或史學研究問題綜述時,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同時,大多數(shù)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體系多被分成政治、經濟、文化等若干部分,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也多以這幾個部分進行講解,沒有從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中走出來,講課內容也趨于單一陳舊。教師普遍的理念是重視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講授,對文化和社會風俗之類的內容多略而不談,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定的誤解,認為政治經濟為重點,而文化方面內容可有可無。殊不知文化乃人類文明的淵藪,蘊含豐富的人文理念,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體驗、人文意識,且對學生文化意識和人格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將教學體會和學術前沿爭鳴結合起來,改變傳統(tǒng)的歷史知識的重復介紹,自己編纂教材,其宗旨是不說孰是孰非,只就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分析出它們異軍突起的原因來。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綜合多種版本的教材,結合學術前沿成果,以及學術研究的心得,將最豐富、最充實的內容展示給學生,不僅傳授知識,更要鼓勵他們動腦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
此外,教學結構仍需調整。多數(shù)高校在大一、大二開設專業(yè)基礎課,以通史為主,又設中國史學史等課程,大三、大四多設基礎必修和選修課程,包括史學概論、西方史學史之類,史學概論以講授史學方法為主,西方史學史多講授西方的史學流派等。專業(yè)選修課程多在大四開設。由于歷史專業(yè)就業(yè)的壓力,一些學生在大三下半學期就開始準備考研,此時所開的課程多處于被冷落的境地。然而那些旨在拓寬知識面的學科,諸如人類學、文物修復等選修課多在大三至大四開設。為了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趨于完善,應結合實際設置多樣化課程,大一即可大量開設選修課、指導課、討論課,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聯(lián)系,促進跨學科的交流和研究;向學生傳授不同領域的各種特色的思維方式,進行跨學科的理論教學,豐富他們的視野,達到多角度、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感和研究歷史的基本素養(yǎng)的目的。
教學考核模式單一。長久以來,考試方式多以閉卷考試來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這就造成學生套用高中學習歷史的方式,死記硬背,照搬教材。在這種考試之下,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講,臨考之前,通過背誦從其他同學復印的筆記以及整理的資料,就可以達到及格的目的。僵化的題目設置、固定的題目答案等,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將其引入背教材、背筆記的極端。考試制度并不能完全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這種方式壓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這一方面要求我們教師靈活出題,更重要的是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近年來,也有一些課程采取了開卷考試或者大論文的形式,這種考試模式的轉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生利用老師出的題目上網搜索,復制粘貼,由此而成一篇論文。因此,教師需要認真探討考核模式,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法。
其二,教學活動缺乏互動。目前,多數(shù)高校歷史教學仍以傳授式為主要的教學模式,以“講—聽—記”為主,教師滿堂灌輸知識,學生機械地記憶接受,教師也沒有達到利用傳授知識使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同時學生在被動獲取的過程中感受更多的是知識的壓力。雖然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帶來巨大的信息量,卻使師生之間缺乏積極性、創(chuàng)新性的互動,本該充滿生機活力的歷史教學顯得有些死板,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容易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教師滿懷激情在講臺上講,學生機械地做筆記。然而,教師所面對的不是等待聽講、等待灌輸?shù)念^腦,而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對學生而言,這種等待型的認知方式和學習習慣,很難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但是在這種傳授式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一定都是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關鍵是教師傳授的內容是否為具有潛在意義的歷史知識,具有趣味性,能否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lián)系,能否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從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提取最有關聯(lián)的舊知識來固定類屬新知識。其實,“真正的教育決不允許死記硬背,也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保?]
隨著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歷史教學手段漸趨多樣化,這對長久以來以板書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歷史教學來說,無疑是重大改變,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呈現(xiàn)鮮活的歷史,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實行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一些教師過多地展示圖片,忽略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被戲稱為播音員,沒有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因此,教師不能僅滿足于把備好的豐富充實的教學內容,通過醞釀好的語言、工整而系統(tǒng)的板書,以及生動逼真的多媒體手段展示給學生,而是以教學互動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合理的結合,從而達到教學雙贏的目的。
歷史學是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它本身包含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高校教師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指引學生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人文品質和價值取向,成為社會有用之才。人文素質對歷史系學生來講是必要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yǎng)的最高形式,也是文化中最深層的東西?!保?]對于高校歷史專業(yè)學生而言,歷史情操、個人修養(yǎng)及知識體系塑造至關重要。同時,歷史意識更是必不可缺的,只有對歷史發(fā)展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才能為歷史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高校教師要具備開放而科學的先進教學理念,不能簡單以學生完成課本學習和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為衡量標準,不僅注重傳授人文知識,更應重視學生個人價值、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關注更多、更為寬泛的社會學意義,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之下,使學生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人文品格、歷史情感以及更為完善的歷史意識。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高等教育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轉向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教育創(chuàng)新的核心在于個性化,通過個性化的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素來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高校歷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自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大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如果缺乏這方面的培養(yǎng),學生在歷史理論方面的素養(yǎng),乃至綜合素質均會受到限制。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是思維的高級過程,它能解釋事物本質及其內在聯(lián)系,也能在此過程中產生新穎而獨創(chuàng),且具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這種思維模式只有在相對活躍自由、民主平等的課堂討論中才能實現(xiàn)。通過歷史教學過程推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變得善于思考,能自主提出問題,并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辨方法,用歷史的眼光和歷史演進方法,將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考察,從而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實用主義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的實行對于歷史教改來說大有裨益。其模式大致分為“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問題—占有資料—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它打破以往單一化的傾向,重點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開辟了現(xiàn)代教學模式的新思路。值得指出的是,提出的問題一定要難易適中,能使學生明確這個問題的指向性,在假設過程中,要引導他們將原有的各種片面知識從各個不同角度加以改組,從中發(fā)現(xiàn)必然聯(lián)系,逐步形成比較確切的概念。比如講授秦漢史學,通過創(chuàng)設秦漢朝的時代背景,確定探討的問題“秦漢時期的史學具有什么特點,這種特點是如何形成的?”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著作,分析這一時期史學家的思想及史學著作的成書背景,幫助他們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在驗證階段,教師需要通過進一步提供具體事例,要求學生辨認,或由學生自己提出事實來說明所獲概念。又如關于明末農民戰(zhàn)爭的評價很多,如何認識和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觀點是一個難點,要求學生在閱讀史料后將獲得的認識與教材驗證,分析異同。在結論階段,由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活動,總結分析考證認識問題的過程。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還來源于教師打破陳舊的教材體系,傳授學術前沿理論及新的思想動態(tài)。例如講授《中國史學史》中的史學著作《春秋》,首先指導學生閱讀《春秋》,查閱關于此書的相關資料、研究綜述和學術動態(tài)的介紹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總結《春秋》的編纂特點及成就。如此一來,“讀—講—思”緊密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的認識和獨立思考問題的余地。其實,在此過程中,教師最大的收益就是教會學生分析、探究問題,學生通過教學互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科的獨特性決定歷史教學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歷史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重視閱讀史料,尤其是原始史料,同時自己也要搜集史料,引導學生從史料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他們搜集史料和積累史料的能力。這是歷史研究的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質。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需要進行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模式即在教學理論中,通過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在此指導下建立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框架或基本結構,表現(xiàn)教學過程策略體系的程序性。教學模式的改變對于教改來說至關重要,是教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一種革新。同樣,對于歷史教學而言亦如此。
第一,史料閱讀與教學活動的結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顧頡剛先生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然后根據(jù)獲取的資料進一步做深入研究,并論之曰,“讀者諸君如果覺得這個體裁可用,希望大家起來這樣寫,讓一般沒福享受高等教育的國民能看我們的正史,激起他們愛護民族文化的熱忱;那些大學生呢,也可看了我們的注釋,自己去尋求史料,作深入的研究?!保?]302同時提出:“千萬不要用現(xiàn)在應用的眼光來看它,而要用十九世紀末年一個從經生改行的新學家的讀書方法來看它,看它怎樣受時勢的影響,又怎樣受環(huán)境的束縛。能夠這樣做,我們研究康有為時,就不是研究他一個人,而是研究康有為的時代了?!保?]168不僅談論史料對于歷史教學研究的重要性,同時也論及歷史教學經驗。在現(xiàn)代歷史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查閱資料,閱讀史料,以史料作為學習研究的基礎。
在指導學生閱讀史料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勤思考,勤提問,這樣才能從閱讀中發(fā)現(xiàn)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貫徹鼓勵學生多提問、多思考的思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教會學生如何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獲得運用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的能力,并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和鼓勵。葉小兵認為,人們對教學方法的探索不應只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觀察問題,而更應圍繞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來進行。學法應以探究問題為目的,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學生參與為形式,以史料運用為條件,以周密設計為準備,以教師引導為協(xié)助[6]。
部分高校為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利用教師自身的科研優(yōu)勢,因勢利導,推行了本科生導師制度,在學習方面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我們可以結合歷史教學,成立歷史興趣小組,由專業(yè)老師指導,教學生查閱文獻,搜集、閱讀史料,對當?shù)貧v史人物和事跡及風土人情進行實地調研,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動手找史料,分析史料,然后根據(jù)所得撰寫史學論文。通過這種形式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達到科研與教學理論的結合。這種重視史料的教學活動,從理論上來講,即為研究性學習,這是一種以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方式為主的學習理念、策略和方法,其目的是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大膽開放的思維方式[7]。
第二,加強實踐教學,注重社會現(xiàn)實。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源于實踐,而素質也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更新觀念,樹立大學實踐觀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各種教學實踐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學科實踐教學不僅包括社會實踐、專業(yè)考察、社會調查、田野調查、畢業(yè)論文、創(chuàng)業(yè)活動、科研立項等研究活動,還包括組織學科知識競賽,歷史劇創(chuàng)作及表演,達到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而成,構成完整的教學體系。近年來,多數(shù)高校開始注重歷史文物的考察調研,相繼開設了文物調研、歷史旅游市場調研等課程,將歷史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貫穿于四年本科教學全過程。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內化所學知識及價值理念,擴展視野,增長才干,提高能力。
實踐課程的大量設置對歷史學教學方式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改變。開設實踐課程的目的是利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社會調查,使其所學不受課本的限制,將所學應用于實踐,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比如田野調查,河南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全國第一,靈寶西坡遺址、靈井“許昌人”遺址、內黃三楊莊遺址、安陽曹操高陵等12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入選總數(shù)占全國的1/5多,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生動鮮活的教材,將專業(yè)學習與野外考察相結合,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教學環(huán)境。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重要歷史遺跡,重要歷史文物加以介紹,使學生對重要歷史事件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
綜上可知,歷史教學改革任務依然非常艱巨。我們應時常深刻總結教學經驗,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認真組織教學活動,注重將社會現(xiàn)實與歷史創(chuàng)新意識相結合。從總體上把握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及多樣化的表現(xiàn),促進教改切實推行。
[1]馬克壵.大學歷史教學淺談[J].歷史教學,2001,(1):34.
[2]鐘啟泉.現(xiàn)代教學論發(fā)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163.
[3]雒淑華.高等教育的人文缺失[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4):3.
[4]葛紅兵.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6.
[5]顧潮.顧頡剛年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6]葉小兵,等.歷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9.
[7]王云,高臻.高校歷史教學問題與出路[J].社科縱橫,2010,(11):153.
On the Current College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WANG Hai-yan
(Department of Histor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0,China)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less intensity of teaching reform,indistinct effect,irrational teaching configuration,and so on.We should make improvements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which is fettered by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We should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advocate humanism education,train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direct them to read historical data,instruct students to form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history to strengthen our quality.At last,we should reinforce practical teaching,combine history with reality so as to realize teaching benefiting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college;history;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ode
G642.0
A
1001-7836(2012)11-0046-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1.020
2012-04-08
王海妍(1977-),女,河南沈丘人,講師,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從事明清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