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守強
(山東省萊西市河頭店鎮(zhèn)成人教育中心校 266621)
在養(yǎng)雞生產(chǎn)中,免疫失敗或由于免疫造成經(jīng)濟損失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較多,其中接種操作不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筆者介紹幾種雞群免疫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失誤現(xiàn)象及對策。
點眼或滴鼻時,接種操作對雞是一種輕微的刺激,多數(shù)雞只接種完放開后會有甩頭動作,此時疫苗很容易被甩出。因此,應當注意,從一側(cè)鼻孔滴入疫苗,另一側(cè)鼻孔則用手指按住,等疫苗完全吸入后再把雞放開。點眼時先用食指和中指夾住雞的頭部,然后用大拇指將雞的眼瞼撥開,滴入疫苗,再用大拇指將雞眼簾閉合使疫苗吸收后再放開雞只。
有時準備的疫苗數(shù)量足夠,但由于操作不當導致最后疫苗稀釋液不夠用或過剩,這樣會導致疫苗費用增大或影響免疫效果。(1)點眼或滴鼻時,稀釋疫苗前對所用的滴管測驗,確定每毫升的滴數(shù),計算出準確的稀釋液用量后再稀釋疫苗。手拿滴管與地面成垂直角度,因為滴管角度不同,其滴出的每滴疫苗稀釋液的量也有差別。另外應注意,如果雞群較大,需用多只滴管,必須挑選出大小口徑均勻一致的滴管,這樣才能保證滴量相差不大。(2)注射免疫前,應用清水將注射器沖刷干凈安裝好,并試用一下,要保證注射管道密封良好,防止管內(nèi)進入氣體,使疫苗注射量不足。(3)飲水免疫時,前3d要觀察記錄好每天的飲水量,取其均值的30%~40%作為飲苗用水量。另外還應注意飲苗前停水時間要適當,一般停2~4h(夏天停水時間短,冬天長)。
多因腿肌注射后損傷雞的坐骨神經(jīng)或消毒不嚴引起注射部位感染所致。在養(yǎng)雞實際生產(chǎn)中,一般不提倡采用腿部肌肉注射,而常采取頸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因為腿部肌肉容納疫苗的體積小,疫苗不宜吸收,而且其注射部位不宜掌握,常常使雞的坐骨神經(jīng)受傷,而以后影響雞只活動和生產(chǎn)性能的發(fā)揮。
一般是皮下或肌肉注射時,未將疫苗注入皮下或肌肉中而注到皮外所致,表現(xiàn)為注射部位羽毛濕潤,類似出汗。在這種情況下,應補注一次。同時應注意,皮下注射完疫苗后,應用手將針口擠一下,以避免疫苗外流。
雞只注射疫苗后“突然死亡”,多因胸部注射時,由于針頭過長或注射過深,刺入心臟或肝臟所致。為此,胸部肌肉注射疫苗時應注意,應選用7~9號針頭。針頭與注射部位呈30°~40°角,在胸部上1/3處,朝雞背部徐徐刺入胸肌,深度以刺進肌肉而不到胸骨。
硬脖一般是由于頸部皮下注射時將油苗注入頸部肌肉內(nèi)損傷神經(jīng)和血管所致,可導致雞只采食量下降,閉眼縮頸,排黃綠色稀糞,逐漸消瘦死亡。腫頭一般是由于接種部位太靠近頭部所致,同樣可影響雞只生長和健康。頸部皮下注射正確的注射方法是:一人保定雞只,另一人持注射器用拇指和食指把雞頸部(靠近翅膀處,而不要靠近頭部)皮膚捏起使皮膚與肌肉分離后,針頭向著背部方向以與注射部位小于30°的角將稀釋液注射到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皮下。注意,不宜用力過猛而將疫苗注入頸部肌肉內(nèi)。
多因注射或刺種時損傷接種部位的血管所致。在實際生產(chǎn)中,多見于由于首次進行雞痘接種而不明確接種部位發(fā)生。正確的接種方法是,用接種針蘸取稀釋好的疫苗,刺種于雞翅內(nèi)側(cè)一塊無血管、無毛、近三角形的翼膜內(nèi),而不宜刺種到別的血管豐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