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紅 梅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宿遷 223800)
社會性是語言的顯性特征之一。社會的綜合因素造成語言形式的不同,人們稱之為語言變體。語言變體是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變體是語言結構對社會結構的順應,是語言社會功能的細化。Richard Hudson (1988)給語言變體下了如下定義:“語言變體是指社會分布相似的一套語項,也就是指由具備相同的社會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種語言形式?!闭Z言變體(Language Variety),又稱語言或言語變異。
“語言變體”是一個內(nèi)涵很寬泛的概念,大至一種語言的各種方言,小至一種方言中某一項語音、詞匯或句法特征,只要有一定的社會分布的范圍,就是一種語言變體。
語言變體受到復雜的社會因素制約。交際語言是使用著的言語,是語言的動態(tài)使用過程。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語言的主體、客體隨時都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一般研究認為,講話人的社會階級和講話風格是語言變體的重要基礎,而講話人的性別對語言變體也產(chǎn)生重要影響。語言變體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人們關注得少,后來的諸多研究者由此從不同的角度把語言變體分為各種類型。俄羅斯社會語言學家什維謝爾認為語言和言語的社會變體有兩種:層次變體與環(huán)境變體。層次變體與社會結構有直接的聯(lián)系,反映不同的社會階層和集團在語言和言語上的差異。環(huán)境變體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和變化,具有社會標志的語言手段的使用也會發(fā)生變化或不同。根據(jù)使用者來劃分的變體叫方言,根據(jù)語言使用來劃分的變體叫語體或語域。研究者從實踐的橫向角度把因地域不同造成的語言變體稱為地域變體;有的學者從時間縱向角度分析社會是發(fā)展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推進,新的意思需要新詞匯來表達,他們把新舊表達稱之為語言變體。因社會因素如職業(yè)、性別、年齡、文化、心理、宗教、階層、教育背景等不同造成的語言變體稱為社會變體。也有人按這種分類標準把語言分為高級變體和低級變體。語言存在于具體社會文化語境中,語境是影響語言變體的重要因素之一。語境是個概述詞,可以指場合、談話主題、交談者的身份等。不論是地域因素、社會因素,還是語境因素造成的不同語言變體歸根結底把語言分為了正式用語與非正式用語。
上述的語言變體類型在直覺和直觀上都很容易理解和識別。留心觀察會發(fā)現(xiàn)在同一個語篇中,即同一個語境下,作者在上下文的討論中表達同一個意思卻會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包括詞匯變體、句型變化等,達到傳達自己意思,說服讀者的目的,這是一種語法變體。戴煒棟(2005)在《二語語法理論綜述》中綜述了Leech語法變體的有關理論,認為英語在表達某一特定對象時往往有多種結構可供選擇,這些結構具有不同的風格或變體,是同一意思變體表達形式,形成因素包括體裁、修辭、禮貌原則、用語風格等。由于詞匯、句式的變化致使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識別不出這是語法變體,從而造成閱讀、聽力、口語、寫作困難障礙,影響學習效果。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法變體意識和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一般語言的基本特征。語言除了具有自身的結構特征,還具有明顯的社會特征。所以諸多從語言結構或形式上的研究無法解決和解釋實際應用中的很多問題。功能學派應用而生,英國學者韓禮德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語言學是關于言語或話語的描述。只有通過對語言使用的研究,語言的全部功能和構成意義的所有組成部分才能集中到一起。”他認為小孩的微觀語言功能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向宏觀功能轉變,逐漸形成思維功能、人際功能和篇章功能。其中的篇章功能之語言課用于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書面或口頭話語,而且這些話語是符合情景的,是得體的。用于創(chuàng)造的語言符合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其實就是語言的語法變體形式。在此之后,J. Lyons, 在總結語言的三大功能為描述、表述和社會功能;D. Hymes 認為一個人不僅要懂得語言規(guī)則,還要知道“在什么場合和什么時間用什么方式講什么話和不講什么話”,這才是有交際能力。M. Canal & M. Swain 更詳細地把語言能力歸納為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社會語言能力指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懂得或使用不同語體和使用不同的言語來達到不同的目的的能力。篇章能力是指能在一定的上下文或語篇中,理解句子之間的關系和句子意義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是語法變體能力。根據(jù)語言交際的本質(zhì)和其社會屬性,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變體意識和能力。
傳統(tǒng)課堂只注重語言本身,學習正確的語法規(guī)則而忽略了語言的社會功能。因為英語學習者接觸的大多數(shù)都是課本上的標準英語,即為正式用語,造成對英語的認識單一、僵化,認為凡是教材上的詞匯、表達方式均可在任何一種情況下使用,缺乏語言的變體意識。不僅往往用同一個聲音說話,而且很多情況下不能做到清楚地辨別語言變體的差異,意識不到語體差異的語用功能及語體差異在促成交際成功、交代社會背景、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作用。在缺乏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情況下,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培養(yǎng)英語變體差異的意識,無疑將大大提高英語學習者的閱讀能力、寫作素養(yǎng)及交際能力。
筆者2010年10月就英語寫作障礙對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做了一項調(diào)查,參與調(diào)查的是英語系2008級四班學生共41人。他們列舉的問題包羅萬象,分析原因大致有:拼寫錯誤,語法不清,誤用詞匯,文章結構混亂,缺乏過渡詞句等,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用詞重復,句型單一,語言缺乏變化。
很多文獻中語言被定義為:人際交往和互動的一種途徑;是完成任務的手段,即為實現(xiàn)某種目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語言是個整體。人類的語言是個很復雜的系統(tǒng),語言的學習與使用取決于生物、認知、心理和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所以筆者認為學習語言沒有標準句式,語言應隨場景、情境和需要而實時變化。表達不能只局限于一種,應多樣化。
英語語言變體有其存在的客觀性,所以學習語言變體應該成為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變體意識和能力。語言變體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語言變體既可以指稱宏觀層面上的語言(language)、方言(dialect)或語體(style),也可指稱微觀層面上的單個語音、語法或詞匯項目。本文僅從微觀角度談談教學實踐中語言變體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首先在理論上給予學生指導,宏觀上在不同文體不同語境中存在語言變體;微觀上在同一文體同一語境下也會存在語法變體。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語言變體意識并對語言變體的作用有清醒的認識,并熟知學生未來主要面對的語言變體特征。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客觀要求來選擇有針對性的語言輸入。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都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在輸入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教學材料和內(nèi)容進行語用分析。首先分析語言所要表現(xiàn)的語義,然后分析其語境,最后分析其語用功能,語用意圖和作者態(tài)度。一起學習歸納一個語篇中的語法變體現(xiàn)象,包括詞匯變體和句式變體,作者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學生會在老師的有意注意的過程中,意識到語法變體的存在并逐漸養(yǎng)成語法變體的識別能力,提高學生對不同變體的實際適應能力。
同一語言形式在不同場合會有不同語義和語用功能,同一語用功能在不同場合可用不同語言形式來體現(xiàn),同樣,同一語言形式在不同場合的正式程度也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場合必然要求使用與其正式程度對應的語言形式。傳統(tǒng)社會語言學把語言變體看作是言語者的靜態(tài)特征,現(xiàn)代社會語言學則認為,作為言語行為實施者和社會施為者的言語者并非被動接受語言變體,相反,他們主動利用語言變體資源去建構自身社會角色和功能。這在語篇中也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教師在教學步驟中不僅要識別語言變體而且還要把作者使用語言變體的意圖體會出來。美國學者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設認為:給學習者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有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語言。聽和讀是把外部語言轉化為內(nèi)部語言的重要過程。教師帶領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有意關注語言變體,并分類總結,體會作者的意圖和感情,引起學生對語言變體的注意,逐漸把作者的變體方式儲存進自己的知識庫中。輸入要循序漸進,要保證語言輸入的應用性、實踐性和交際性。采取學得與習得相結合,外顯與內(nèi)隱并用的教學方法。
人們學習語言不僅是為了認識它 而且要使用它。老師應該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提供機會和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能力包括語言能力,所以在課堂中模擬社會真實,學習語言時要堅持輸入與輸出并用。斯溫納分析了語言輸出的三個作用:第一,促進學習者對語言形式的關注;第二,為學習者提供進行檢驗自己提出假設的機會;第三,為學習者提供有意識反思的機會。這對外語教學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認識世界,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zhì)的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老師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鼓勵學生輸出練習。這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學習過程就是一種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錯誤糾正中不斷取得進步。在找出課文的語言變體后,老師及時地給學生輸出練習的機會,讓學生用學到的語言變體去完成交際或寫作,在學生試說試寫過程中老師不時地給予幫助,提醒他們換詞,換句型。經(jīng)過這樣的從說到寫的練習,學生的換詞表達意識就會被強化,從而有利于吸收,內(nèi)化。這是一種學習儲存過程。鼓勵學生調(diào)動以前的記憶儲存,并把新的放進去。長此以往,學生的變體意識就會逐漸形成。
當今的建構主義強調(diào)學習情境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與真實的或類似于真實的情境聯(lián)系著的,是對一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生只有在真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會性交互作用才能積極有效地建構知識。用于語言輸出的任務和情境要真實,讓學生感覺有輸出的需要,他們才有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以不同的形式布置學生使用語言,用不同的文體設置不同的場景、場合,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用不同風格的語言恰當?shù)乇磉_意思。魯子問(2006)在研究任務型教學理論時提出了真實任務原則,包括語用真實、教學目標真實、語言使用材料真實、評價真實等,著重發(fā)展學生說寫能力,說和寫是把內(nèi)部語言轉換為外部語言的過程。
互動是知識構建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教學論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社會互動論,在 “做中學”, 學習者在有意義的交流語境中學習語言的形式。社會互動理論強調(diào)人的學習和發(fā)展發(fā)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互動之中。在語言學習中尤為強調(diào)師生、生生間的協(xié)作、交流、相互作用。每個人的建構程序和結果都是不同的。通過合作學習,同學之間可以共享學習成果,一個人一種表達,全班就有N種表達,老師引導輸出學習,把學生分成小組,合作討論。競爭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小組學生親自在文中尋找整體目標任務中所需要的詞匯和其他變體方式。
教師要督促學生的語言變體,要在足量保質(zhì)地內(nèi)化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學生學習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并將之內(nèi)化,吸收。如此循環(huán),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綜合應用浸泡式、體驗式、任務式、交際式、合作式等教學方法,切實提高語言教學效益和效率。足量保質(zhì)地輸入,更要鼓勵輸出,要多進行交際性輸出,通過實際的社會文化語用來內(nèi)化學生的所學。教師要在語法學習和語言變體學習之間尋求平衡,進而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教學計劃,并依據(jù)客觀現(xiàn)實的變化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設計。由微觀上的變體學習,逐漸過渡到宏觀上的變體。
語言的社會功能決定了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從而形成了語言的不同變體。學習語言不是對規(guī)則的簡單記憶,而是要能靈活地應用,恰當?shù)乇磉_思想,這就需要學習者具備語言變體意識和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語言變體能力,學生不僅能正確地領會別人的意圖而且能學會恰當?shù)谋磉_,形成語言變體的意識,并能把它應用到自己的口語或書面表達中,使表達更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蔡滿園.談建構主義理論與高師外語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7,(4).
[2]陳琦.認知結構理論與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8,(1).
[3]戴煒棟,陳利萍.二語語法教學理論綜述[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李琛.淺談英語社會變體意識的培養(yǎng)[J].勝利油田職工大學學報,2008,(6).
[5]侯維瑞.英語語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87.
[6]蔣紅梅.年齡視角的語言變體研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23(6).
[7]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8]魯子問.中小學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9]趙培.大學英語教學中“輸入”與“輸出”角色的重新評估[J]. 山東外語教學,2004,(5).
[10]Spiro R.J.et 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Context Special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 in Situation-specific Knowledge Assembl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