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梅
(青海省囊謙縣草原工作站,青海 囊謙 815200)
1.1 高原鼢鼠的特殊性 高原鼢鼠屬倉鼠科鼢鼠亞科,鼢鼠屬,是棲息于青藏高原,危害草場和農田的地下嚙齒動物。它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危害最為嚴重的嚙齒類之一,常年在草地下生活,啃食牧草根莖和農作物種子、果實。它們在草地上挖掘洞穴推土造丘,導致土丘流瀉,形成土斑,覆蓋植被和莊稼,從而嚴重破壞植被,影響牧草及農作物的生長。由于其取食和挖掘活動,每年青藏高原的鼢鼠危害面積達數(shù)百萬公頃,經濟損失慘重。
1.2 高原鼢鼠的活動性 高原鼢鼠的挖掘活動在春秋較為頻繁,尤其在初春最為強烈。因為高原鼢鼠經過了漫長的冬季,體能消耗大,急需補充大量營養(yǎng)物質,以維持其生存和即將進行的交配、生殖、哺育等繁殖活動。所以,待地表土壤稍微解凍,它就立即進行頻繁的挖掘及取食活動,大量攝取植物根系,嚴重影響牧草成活率,對牧草造成嚴重危害甚至死亡,并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1.3 高原鼢鼠的危害程度 高原鼢鼠是囊謙縣天然草場常發(fā)的鼠害之一,發(fā)生面積達121.13萬畝(1畝=667m2,下同),嚴重時危害面積達210.24萬畝,每只鼢鼠平均每年推至地面的土壤可達1000kg,這些小土堆,逐漸連成片后就是寸草不生的“黑土灘”,給全縣草地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威脅。
1.4 其他因素 由于長期過度放牧和不合理的人為因素,導致草地植被群落向退化演替方向發(fā)展,促使高原鼢鼠數(shù)量迅速增長、災害周期加快,從而更加劇了草地退化的進程,直接影響草原畜牧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5 定量試驗目的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必須尋求高效、低毒和對天敵安全的殺鼠劑,以及使用鼠類喜食的誘餌進行防治,才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為此,我們應用“溴敵隆和大隆母液”兩種藥物開展了滅鼠試驗,以探討防治高原鼢鼠的最佳藥物組合。
2.1 地點 在囊謙縣香達鎮(zhèn)草場高原鼢鼠活動的高峰期進行。
2.2 面積 香達鎮(zhèn)共有土地面積1365m2。高原鼢鼠嚴重危害時的面積可達到310m2;中度危害時,面積可達到420m2;輕度危害時,面積可達到265m2。
2.3 自然條件 囊謙縣香達鎮(zhèn)海拔3100~4200m,平均坡度10°,抽樣試驗面積500畝,為高原鼢鼠嚴重危害的天然草場,主要植物有優(yōu)良牧草70余種,藥用植物400余種。本地點高原鼢鼠的密度達到了禁牧封育后的最高值,中度以上危害達到了65%以上。
2.4 采樣 野外采樣時,要根據(jù)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則,然后采用沈陽某藥業(yè)公司生產的0.5%溴敵隆母液和0.5%大隆母液為殺鼠藥物;餌料為燕麥,普通型引誘劑為蔥、糖和青油,專用引誘劑為邱氏誘鼠劑。
2.5 藥物配制 利用燕麥為餌料,與原藥分別按1∶70的比例在大容器中充分混合,再覆蓋塑料布悶12 h就配制成A1號和B1號毒餌,藥物的濃度為0.014%。在A1號毒餌中摻加邱氏誘鼠劑(1∶25的比例)就配制成A2號毒餌;在A1號毒餌中摻加誘餌糖(比例為 350g/50kg)、青油(比例為 300g/50kg),使用時再加入蔥末(2kg/50kg),就配成A3號毒餌。B2號是在B1號毒餌中摻加邱氏專用誘鼠劑配制而成;B3號是在B1號毒餌中加糖、青油和蔥末配制而成,配制比例同A2、A3號毒餌。
2.6 工具器械 鐵锨、大塑料盆、電子天平、捕鼠弓箭、裝毒餌的塑料編織袋和小布袋、標志牌、木樁、手套及勺子等。
3.1 試驗設計 對試驗小區(qū)采用平衡不完全區(qū)組排列,有 6 種不同處理,即 A1、A2、A3、B1、B2、B3,每個處理重復6次。本試驗中每1個區(qū)組設置1個空白對照小區(qū)(CK),這樣每1個區(qū)組需劃分4個小區(qū),每次取3個不同處理組合,共劃分成12個區(qū)組;每個小區(qū)樣地面積為1hm2,總面積為4×12hm2=48hm2。在試驗區(qū)組周圍進行鼠害密度調查,捕捉鼢鼠和投藥防治,設置保護帶,杜絕周圍鼢鼠進入試驗區(qū),保護帶的寬度不少于20m。
為保證取得成效以及試驗的準確性,專門成立技術指導小組以及試驗專業(yè)隊,并挑選捕鼠能手一同進行試驗。
3.2 采用“開洞封洞法”計算鼢鼠密度 先把有高原鼢鼠活動痕跡的洞道全部挖開,所開洞口之間的間距和密度要保持一致,相互間兩個洞口要有一定距離,中間隔開,調查時鼢鼠所堵的洞口能一目了然,準確記錄有效洞口數(shù)。其次在1周內對全部對照小區(qū)和部分面積確定的保護帶采取反復捕殺的方法用弓箭將鼢鼠全部捕盡,準確得到每個對照小區(qū)的鼢鼠密度,鼢鼠密度(只/公頃)=標準地內鼢鼠數(shù)/標準地面積。然后根據(jù)12個對照小區(qū)中的有效洞口數(shù),準確計算出該試驗區(qū)的相對系數(shù),相對系數(shù)=標準地內實捕鼢鼠數(shù)/有效洞口數(shù)=0.3853。根據(jù)其他調查數(shù)據(jù)和相對鼢鼠密度(有效洞口數(shù)×相對系數(shù),只/公頃),推算出每個藥物試驗小區(qū)的鼢鼠密度。
3.3 藥物投放 每個小區(qū)在確定有效洞口數(shù)和鼢鼠密度后,按照不同處理分小區(qū)進行防治試驗,對鼢鼠堵住的洞口進行開洞投藥,開洞時要用木片或木棍開洞,忌用手開洞,并且要用50cm長的長把勺投藥在鼠洞內50cm處,用木片刨土封上洞口,用手壓實。每洞投餌量為25g,防治10d后進行防治效果調查。方法如下:首先將仍然有鼢鼠活動痕跡的洞道全部挖開,24h后確定有效洞口數(shù),然后用弓箭捕殺完,再確定試驗小區(qū)殘留的鼢鼠密度。
4.1 用溴敵隆配制的毒餌,施藥10d后鼢鼠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別為A1 66.04%、A2 86.57%、A3 94.11%;用大隆配制的毒餌,施藥10d后鼢鼠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別為B1 61.89%、B2 84.02%、B3 88.63%。
4.2 用溴敵隆母液和大隆母液與不同誘餌配制成的不同毒餌防治高原鼢鼠的效果:不論是0.5%溴敵隆母液還是0.5%大隆母液,利用3種餌料配成的毒餌對高原鼢鼠的防治效果均有顯著差異,但是不同藥物與相同誘餌配成的不同毒餌對防治高原鼢鼠的效果沒有明顯差異。
5.1 經試驗證明:0.5%溴敵隆母液和0.5%大隆母液對高原鼢鼠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利用燕麥與糖、青油、蔥配制成的毒餌對高原鼢鼠的引誘效果比用邱氏誘鼠劑配成的毒餌效果顯著。
5.2 用燕麥、糖、青油與原藥配成毒餌,使用時再加入蔥末的普通誘餌,其防治效果最為顯著;用燕麥、誘鼠劑配成的毒餌次之;用燕麥與原藥直接配成的毒餌,其防治效果最差。
5.3 溴敵隆藥物為第二代新型廣譜高效抗凝血劑,該藥適口性好,高原鼢鼠中毒后毒性發(fā)作緩慢,到4d以后才起到殺傷作用。因此鼢鼠不易引起警覺,容易全殲,并且成本低,可以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