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秀玲 楊 帆
(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山東濟南 250100)
國際金融危機對當代資本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
臧秀玲 楊 帆
(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山東濟南 250100)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迅速蔓延擴散,演變?yōu)橐粓霾叭虻膰乐亟洕C,它為我們提供了認識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社會主義及其兩制格局新變化的全新視角。金融危機使資本主義遭受重創(chuàng),使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喜憂參半,對現(xiàn)實社會主義國家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使國際格局和兩制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金融危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制格局
2007年年底,美國爆發(fā)的次貸危機逐步演變?yōu)榻鹑谖C并向全世界擴散。特別是2008年9月以來,國際金融形勢急劇惡化,迅速演變成自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逐步蔓延到實體經濟,導致全球經濟發(fā)展速度減緩,2009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陷入負增長。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救市”措施。雖然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但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狀況并沒有出現(xiàn)實質性的改觀,世界經濟不景氣的狀況還在持續(xù)。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引爆希臘債務危機,由此拉開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序幕,危機在歐洲內部迅速蔓延。時至今日,歐債危機仍在進一步惡化,歐洲債務危機已經從冰島、希臘等歐元區(qū)外圍國家,擴散到意大利和西班牙,并進一步波及法德等核心國家。2011年8月6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宣布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調降到AA+,評級展望負面,打破了美國主權債務最高等級的百年神話。此舉尤如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迅速引起全球股市與大宗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劇烈動蕩。美歐債務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經濟面臨深刻的矛盾,巨大債務泡沫的破裂隨時可能導致經濟形勢惡化,出現(xiàn)大蕭條時期那樣的雙底型或多底型經濟衰退。而經濟危機又引發(fā)了全面的政治和社會系統(tǒng)性危機。從挪威的槍殺事件、倫敦的騷亂,到“占領華爾街”運動,都進一步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深層次問題,其政府的合法性和社會穩(wěn)定性面臨嚴峻挑戰(zhàn)。這次金融和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均有深遠影響,它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及其兩制格局的新視角。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使資本主義遭受重創(chuàng),西方資本主義可能陷入長期動蕩,資本主義的光環(huán)不再。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新自由主義理論、政策和體制模式的缺陷和弊端,美國經濟發(fā)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市場原教旨資本主義開始式微。此次金融危機的原因錯綜復雜,但自由放任的美式資本主義體制無疑是重要原因。美國倡導自由放任的原教旨主義導致了這場前所未有的混亂。美式資本主義承襲了傳統(tǒng)自由主義的核心要素,將“自由化”、“市場化”當做治理經濟的“金科玉律”。在美式自由市場體制下,美國利用美元的霸權地位,過度擴張信貸和消費,金融監(jiān)管體制形同虛設,任由對沖基金及其衍生品利用高杠桿率追求高額利潤,監(jiān)管缺失引發(fā)“華爾街的貪婪、投機以及無序”,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和危機的爆發(fā)。英國學者喬爾·蓋爾認為:“美國和世界現(xiàn)在正處于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的開始階段。這次危機代表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自由市場的最大失敗?!痹泩?zhí)掌美聯(lián)儲18年的格林斯潘在國會質詢中,受到了他“一生最嚴厲的審問”,不得不承認自己的“世界觀”——新自由主義出了問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大衛(wèi)·科茨認為:“導致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蹦壳暗慕鹑诤头康禺a危機只是更大危機的一個方面,應被視為“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特殊模式的體制危機,即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爆發(fā)以后,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采取了以推進國有化和實施政府干預為主的“救市”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表明了各國政府開始反思以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為特點的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曾任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的阿特曼深表憂慮地說,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盎格魯·撒克遜式資本主義正面臨極大挑戰(zhàn)。①俞思念:《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與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之比較》,《學習論壇》2010年第4期。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認為,“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完了”。他強調重建資本主義,建立“調控型資本主義”來取代混亂不堪的世界金融體系。②《參考消息》2010年3月29日。厄瓜多爾總統(tǒng)拉斐爾·科雷亞認為:“美國的經濟模式已經病入膏肓?!庇械奈鞣綄W者預言:空前的金融危機將為“資本主義新時代揭幕”,“資本主義正在發(fā)生根本變化”,金融海嘯可能催生“新資本主義”。
第二,發(fā)端于美國卻硬著陸于歐洲的金融危機進一步暴露了歐洲經濟發(fā)展模式隱藏的深層次矛盾,福利資本主義進退維谷。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機使人們認清了美式資本主義存在的弊病,但這并不反襯歐洲資本主義模式的勝利,福利資本主義模式并不完美,同樣存在自身無法擺脫的缺陷。其中主要有兩點:一是未能解決好自由市場與國家干預的關系,無法破解“大政府”必然招致“小市場”和“低利潤”的宿命。在存在過多國家干預的情況下,市場效率的發(fā)揮必然受到約束,資本利潤率必然不高。二是未能解決好社會公正和經濟效率之間的矛盾。實行近半個世紀的西方福利制度在令人羨慕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對國家的依賴性,淡化了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意識,陷入福利國家的困境:公共開支和福利開支不斷增加,政府財政負擔加重,經濟增長停滯,就業(yè)形勢嚴峻,社會競爭力下降;老年人口和失業(yè)人口不斷增加,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保障體制不堪重負,社會保障體制難以為繼。在不消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改變財產所有權結構的情況下實行以財政赤字為資金來源的福利政策,無法走出在“效率與公平”之間來回擺動的怪圈。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fā)和工人運動的大規(guī)模集中爆發(fā),使得這種左右搖擺的空間越來越小。而發(fā)端于美國卻硬著陸于歐洲的金融危機以不可阻擋之勢,幾近摧毀歐盟的金融體系并嚴重損害其實體經濟,也進一步暴露了歐洲經濟發(fā)展模式隱藏的深層次矛盾,如金融市場不夠靈活、應對非對稱性外部沖擊的能力較為薄弱等。
第三,當下的金融危機導致歐美國家陷入戰(zhàn)后以來最嚴重的道德和信心危機,人們對現(xiàn)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合法性產生嚴重質疑,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神圣“光環(huán)”不再。德國經濟專家馬爾特·菲舍爾認為:“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動搖了對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自愈能力的信仰?!雹郏鄣拢蓠R爾特·菲舍爾:《還會發(fā)生什么?》,德國《經濟周刊》2009年7月13日。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疑問:他們是否生活在政治體制最好的國度里。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盧伊基·津蓋爾斯特別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的性質及美國政府的對策逐漸破壞了美國公眾對于“民主資本主義”公平、正義與合法性的認識。④轉引自溫憲:《“向市場傾斜”還是“向企業(yè)傾斜”?》,人民網2010年2月9日。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特·賴客也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得出結論:“35年前,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認為,我們的民主政府是為所有人謀福利的,但是幾十年后的現(xiàn)今,這種信心普遍地發(fā)生了動搖?,F(xiàn)在,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政府由極少數(shù)大利益集團操控,是他們謀求私利的工具。其他民主國家的調查也顯示出,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呈現(xiàn)類似的下滑態(tài)勢?!雹荩勖溃萘_伯特·賴客:《被淹沒的美國民主》,《環(huán)球視野》2010年7月15日。在經濟衰退情況下,歐美國家極端思潮泛濫,民眾不滿情緒上升,族群對立和沖突加劇,弱勢群體前途無望,社會安全與穩(wěn)定威脅增加。在野黨借機煽動民眾上街,向執(zhí)政黨發(fā)難,擴大自身影響。一些國家因政治危機導致政府更迭,從而進一步加重社會危機。繼2008年12月希臘爆發(fā)大規(guī)模社會騷亂后,2009年1月法國爆發(fā)了250萬人抗議政府經濟政策的全國性罷工,此后,各種抗議和罷工此起彼伏,連綿不斷。2009年1月,冰島政府成為全球第一個因為金融危機而倒臺的政府。而在美國憲法日的9月17日,在華爾街金融區(qū),示威者抗議華爾街的貪婪、指責政府為救助金融機構而使多數(shù)人陷入經濟困境,“占領華爾街運動”正式開始。目前,這場聲稱代表“99%”美國普通民眾的運動已經顯現(xiàn)燎原之勢,抗議浪潮迅速蔓延到50多個大城市和上百個小城市,打破了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沒有廣泛群眾性運動的歷史。1%被認為是華爾街的大銀行及其高管和其背后掌握金融資本的資本金及其政府里面的代理人,資本家運用金錢資助自己的政治代理人,政治代理人通過各種政策工具為金融資本家在內的資本及其占有者服務。因此,運動的口號之一便是促使金錢和政治分離,表達了對華爾街和金錢政治的不滿,反對貧富分化、反對社會不公、要求政府約束大公司行為、維護勞工和中產階級的整體利益是其重要訴求,也是其階級意識的覺醒。
這次金融和經濟危機粉碎了某些人認為資本主義永遠不朽的神話。金融危機表明,資本自我調控的空間越來越狹窄,已發(fā)展到進退維谷的地步。弗朗索瓦·沙奈、保爾·庫格曼等新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當代全球化發(fā)展的結果是建立了金融資本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世界積累制度。其本質特征是金融資本惡性膨脹,其統(tǒng)治世界和國際盤剝的增強,依靠這種金融霸權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金元帝國美國無償?shù)卣加腥澜缣貏e是發(fā)展中國家的資源和財富。這進一步證明了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腐朽和寄生的本性未變。資本主義企圖采取私有化、放松管制和國際調節(jié)等種種辦法來克服經濟危機,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并未消除,反而隨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fā)而愈加嚴重。①參見吳茜:《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xiàn)形式與歷史命運》,《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6期。這次金融危機同資本主義世界歷次危機一樣,是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滅亡趨勢的階段性反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僅沒有被克服,反而以新的更尖銳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更深的層次加劇并在更廣闊的世界范圍內展開。
當然,國際金融危機不是標志資本主義徹底滅亡的最終的根本性變化,而是一種強化新的歷史趨勢的“預示”意義上的方向性變化。資本主義制度作為歷史上存在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形態(tài),當然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經過這樣的危機不會一下子倒下去,這次金融危機盡管給美國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美國的霸主地位。美國依然是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和左右其他國家的安全、地區(qū)和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美國依然在高技術、高利潤制造業(yè)中保持優(yōu)勢,這使其在全球產業(yè)鏈條中長期處于上游主導地位。美元仍將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結算貨幣之一,美國在很大程度上仍能主導著全球的資本流動和信貸發(fā)放。美國的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依舊出眾,以美國模式為核心的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應當承認,資本主義矛盾的每一次激化都孕育著經濟和社會的變革,都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即通過變革,漸進消解矛盾,使資本主義躍入新的發(fā)展階段。資本主義危機同時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變革的契機,除非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變革已經無法進行,資本主義是不會在矛盾中歸于滅亡的。此次金融危機不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的第一次危機,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危機。如果僅憑這次危機就斷言資本主義即將滅亡,那只能是我們的一廂情愿。但金融危機很可能預示著一個資本主義新階段的到來。至于這個新階段會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新特點,需要我們繼續(xù)觀察、研究。
國際金融危機的發(fā)生再次證明了馬克思資本主義理論的有效性,無疑為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左翼提供了生存和發(fā)展的良機。
第一,金融危機給馬克思主義的復興和左翼力量的大發(fā)展提供了契機。經濟危機再度引發(fā)了全世界對馬克思的興趣,其著作越來越受歡迎?!顿Y本論》在全球的銷量一路飆升。西方一些政治領導精英覺得,“某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那么壞”。法國總統(tǒng)尼古拉·薩科齊還讓人給他拍攝了一張翻閱馬克思著作《資本論》的照片。羅馬教皇也贊揚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有“絕佳的分析技巧”。②轉引自秦宣:《全球金融危機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中國發(fā)展道路》,《理論前沿》2008年第22期。馬克思主義復興的原因何在?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學院歷史及國際關系教授哈羅德·詹姆斯看來,“‘馬克思主義’的復蘇或許是目前這場危機的一個必然結果”,“表明人們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已經從根本上破產”。③[美]哈羅德·詹姆斯:《馬克思主義的復興》,載《土耳其周刊》2009年1月3日。利奧·巴尼奇則認為,其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強有力的認識工具,人們可以用它來理解當前金融危機導致的混亂局面,正如他所說:“他(指馬克思——引者注)精準地預見到引發(fā)今天全球經濟危機的一些致命因素:在由競爭的市場、商品生產和金融投機組成的世界里,他所稱的‘矛盾’是固有的?!雹伲奂樱堇麏W·巴尼奇:《十足現(xiàn)代的馬克思》,載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2009年5/6月號。美國著名政治評論員克里斯托弗·希欽斯也認為,全球金融危機證實了馬克思關于“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將陷入停頓并開始腐朽,由于瘋狂投機,底特律汽車城有可能停止生產汽車……”等預言,“如今這一切都變成了活生生的現(xiàn)實”。②[美]克里斯托弗·希欽斯:《卡爾·馬克思的復仇》,載美國《大西洋月刊》2009年4月號。因此,雖然“柏林墻倒塌和蘇聯(lián)共產主義的崩潰已經快過去20年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抨擊19世紀中葉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某些批評言論在150年之后……仍然不絕于耳”③[英]托尼·巴伯:《紅色警報》,載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5月16日。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了。西方多少讀過一點馬克思著作的人無不因為這場金融危機驗證了馬克思的許多預見和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洞察力而對馬克思表示欽佩?!都~約客》經濟專欄作家約翰·卡西迪說道:“只要資本主義存在,馬克思的著作就值得閱讀?!薄恶R克思傳》和《〈資本論〉解析》的作者英國作家F·惠恩也表示相信,“馬克思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④轉引自[美]克里斯托弗·希欽斯:《卡爾·馬克思的復仇》,載美國《大西洋月刊》2009年4月號。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則立足于勞動人民的利益,通過世界代表大會的形式多次重申了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并制定了得力而有效的斗爭措施。美共主席薩姆·韋伯認為,雖然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盡管包括美國共產黨在內的美國左翼力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并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但由于麥卡錫主義、冷戰(zhàn)思維、拒絕革新等原因,左翼力量一直處于美國政治的“邊緣地帶”,不是美國政治的一個決策者,不能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影響美國的政治進程,也無法像其他國家的許多左翼政黨那樣發(fā)揮作用,“它不是主角,它不能主導美國的政治方向”,但是,他相信,在這場金融危機面前,“過去不會重演。在新的政治圖景中,左翼力量有機會從美國政治的邊緣步入主流,從而有機會在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爭論中獲得話語權;有機會調動和影響千百萬美國人的思想行為”。⑤[美]薩姆·韋伯:《美共:在變化的世界中求進步》,陳碩穎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0年第1期。
從2008年底至今,西方各國共產黨的活動開始活躍起來,試圖擺脫蘇東劇變以來的低迷狀態(tài)。表現(xiàn)最為搶眼的是希臘共產黨和日本共產黨。希臘爆發(fā)主權債務危機后,希臘政府為獲取歐元區(qū)和IMF的救助,提出了以削減公務員工資、增稅和未來三年削減財政預算300萬歐元的財政緊縮方案,從而遭到民眾的大規(guī)模抗議。希臘共產黨不僅在議會中領導反對黨試圖否決這一法案,而且在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的動員中發(fā)揮了核心作用。其政策要點主要是維護最底層的弱勢群體的利益,故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民眾的支持。此外,希臘共產黨多年來致力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復興,自1998年以后先后八次主辦了蘇東劇變后世界范圍內唯一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組織──國際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大會。2009年11月,來自48個國家的57個共產黨和工人黨的代表參加了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十一次國際共產黨工人黨會議。這次會議延續(xù)了2008年巴西圣保羅會議對國際經濟危機的關注,將主題定為國際資本主義危機、工人和人民的斗爭、替代方案以及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階級運動的作用,通過了《新德里宣言》。這一宣言和《圣保羅宣言》集中表達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國際工人政黨和共產黨對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認識。2010年12月,第十二次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在南非茨瓦尼召開,會議一致通過了《茨瓦尼宣言》,對不斷深化的資本主義制度性危機和共產黨在今天的歷史任務進行了深刻剖析,呼吁所有社會團體與共產黨人站在一起,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而奮斗,并指出社會主義是人類未來的唯一選擇。日本共產黨在危機后表現(xiàn)最為突出。尤其是2008年2月,日共委員長志位和夫在國會公開質疑自民黨政府的就業(yè)政策的講話,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社會反響,網上點擊率超過15萬次。目前,日共黨員增長速度很快,在一年之內新黨員人數(shù)增加了10萬人,其中多數(shù)為青年黨員。
作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獨特現(xiàn)象的拉美左翼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也發(fā)展勢頭不減,自2000年以來,拉美形成左翼執(zhí)政浪潮。左派執(zhí)政后,委內瑞拉提出“21世紀社會主義”,玻利維亞提出“社群社會主義”,巴西提出“勞工社會主義”,智利、烏拉圭遵循社會民主主義。其中,委內瑞拉的“21世紀社會主義”得到了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的附議和支持?!?1世紀社會主義”公開宣稱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美,是拉美激進的民眾主義左翼的旗幟。在全球金融危機發(fā)生以來,拉美左派主導的“世界社會論壇”也走出了前幾年的困難局面,于2009年舉行了規(guī)??涨暗呢悅惔髸X悅惔髸l(fā)布的《貝倫宣言》的意義在于,它不是要求一個一般地解決資本主義危機的修復性的調節(jié)機制,而是提出了一個根本的替代方案,即消除資本主義制度。它呼吁建立一個反對種族主義、反對宗法統(tǒng)治、尊重地球母親的社會主義替代制度。
第二,社會主義運動仍然處于低潮。社會主義運動目前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現(xiàn)在在資本主義世界缺乏能夠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目前很多客觀條件有利于社會主義運動的重新振興,社會主義運動在前些年受到重大挫折后現(xiàn)在面臨著發(fā)展的機遇。但是,在主觀條件方面,無論在思想理論還是在組織上,現(xiàn)在都還是欠缺的,沒有準備好?,F(xiàn)在西方社會反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是存在的,但是并沒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重新組合起來。如金融危機后,法國等地發(fā)生過大大小小多次工人抗議運動,但是由于社會主義政黨并無意進行有組織有意識的引導,這些運動只能作為孤立的事件曇花一現(xiàn)。因此,在世界社會主義是否已經走出低谷的問題上,我們認為還需要冷靜觀察。這不僅因為西方國家的共產黨和世界左翼政黨在當下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并未成為主流,甚至沒有完全擺脫生存危機。而且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們迄今為止都還沒有提出“雄心勃勃要實現(xiàn)變革的觀點”,“未能締造出超越社會—民主黨派的黨派和社會運動”。①[加]利奧·巴尼奇:《十足現(xiàn)代的馬克思》,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2009年5/6月號。盡管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在不斷變化,但尚未看到在這些國家無產階級革命條件的積累。在資本主義國家,民眾雖然清醒地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不可調和性的危害,但并不一定就會支持社會主義運動,要讓人民從事爭取社會主義的斗爭,必須階段性地開展工作,提升民眾的斗爭覺悟。②[日]不破哲三:《國際金融危機對當代資本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當代世界》2009年第5期。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反對黨,西方國家共產黨一方面需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定位,保持階級特性,另一方面需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在指導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組織形式上努力創(chuàng)新。同時,還要不斷擴大其社會基礎,在國內吸引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國際層面與生態(tài)、民權等進步社會運動結盟,以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的另一表現(xiàn)是,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并沒有出現(xiàn)人們希望的作為左翼主流的社會民主黨的復興,相反,在社會民主主義的大本營西歐卻出現(xiàn)了新一輪的右翼執(zhí)政浪潮。以2010年布朗領導的英國工黨政府黯然下臺為標志,社會民主黨主政歐洲的局面已經徹底讓位于“右派歐洲”。薩科齊、默克爾、卡梅倫等中右翼領袖主政西歐大國。除愛爾蘭、葡萄牙和丹麥等少數(shù)歐洲國家之外,各國社會民主黨已在新一輪選舉中全面落敗。尤其是2009年6月歐盟議會選舉,被視為“歐盟歷史上從未見過的一次右翼回潮”。③周穗明:《世界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當前趨勢》,《科學社會主義》2010年第4期。社會民主黨人必須系統(tǒng)地反思和總結其衰退的教訓,對社會民主黨進行結構改革,重新塑造其理論和組織基礎,才能在新形勢下贏得選民的信任,開辟未來的發(fā)展道路。
金融危機給社會主義國家?guī)淼氖菣C遇與挑戰(zhàn)并存。一方面,金融危機使世界人民對資本主義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使世界人民意識到社會主義才是世界發(fā)展的方向,而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優(yōu)勢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重視,其自身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政府能夠迅速調集各種資源應對危機,快速及時地作出反應。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迅速推出了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包括大規(guī)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圍的產業(yè)調整、大力度的科技支撐以及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等措施。這些措施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從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而且為中國經濟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動力。雖然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同樣對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危害并產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依然是一枝獨秀,不僅實現(xiàn)了預定的穩(wěn)定發(fā)展目標,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經濟依然保持較高增速,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顯成效。這與西方國家經濟的低增長甚至是負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一步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④俞思念:《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與自由主義發(fā)展模式之比較》,《學習論壇》2010年第4期
在《歷史的終結》一書中曾斷言“美國模式優(yōu)于任何發(fā)展模式”的美國人弗朗西斯·福山2009年在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也不得不承認:“近30年來,中國經濟令人驚異的快速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中國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認為有望再保持30年的增長??陀^事實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隨著中國崛起,所謂‘歷史終結論’有待進一步推敲和完善。人類思想寶庫需為中國傳統(tǒng)留有一席之地?!雹荩勖溃莞ダ饰魉埂じI?《日本要直面中國世紀》,《中央公論》2009年9月號。人們在質疑“美國模式”優(yōu)越性的同時,對于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中國模式”則表現(xiàn)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的作者約翰·奈斯比特這位被稱為擁有“魔力水晶球”的預言家看來,“中國模式”將以難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響整個世界,①吳波、翁天兵:《奈斯比特:中國模式將會改變世界》,《廣州日報》2009年9月7日?!爸袊J健睂Πl(fā)展中國家“無法抗拒”的誘惑力更是自不待言。對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的出現(xiàn)為它們提供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倡導的發(fā)展道路,值得它們進一步思考和借鑒。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詹姆斯更加直截了當?shù)卣f: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看來,中國模式同美國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相比,太具有吸引力了。美國正面臨巨大危險,那就是發(fā)展中國家將拋棄美國模式,轉而向中國模式學習。有學者認為“中國經驗,不僅為發(fā)展中國家樹立了鮮活的榜樣、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現(xiàn)代化模式,更為它們發(fā)展與中國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中國的經驗為縮小南北差距、打破‘金元帝國’對世界格局的壟斷樹立了榜樣”。②轉引自《海外學者論“中國模式”》,《人民論壇》2008年第24期。
但另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國家也受到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如何把應對危機與社會變革結合起來是一個挑戰(zhàn)。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fā)展也遵循著經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也存在經濟危機問題,這就需要利用自身優(yōu)勢尋找應對危機的出路。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還存在不少問題,盲目樂觀是不合時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的前景有兩方面的隱憂: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發(fā)展時間還不長,作為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同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樣,同樣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影響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因素還相當多,特別是諸多社會問題還遠未解決,經濟發(fā)展方式沒有實現(xiàn)根本性的轉變。此外,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依然任重道遠,這就使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還存在著相當多的變數(shù),這也難免會讓人們對“中國模式”的評價喜憂參半。③俞思念:《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與自由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之比較》,《學習論壇》2010年第4期。
全球金融危機使國際格局力量對比發(fā)生重大的歷史性變化。多極化這一后冷戰(zhàn)時代最重要的世界發(fā)展趨勢變得更加明朗,“一超多強”格局日益呈現(xiàn)多極世界格局的特征。多極世界格局的特征首先表現(xiàn)在國際力量對比的突出變化上。從全球范圍內看,發(fā)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這兩大國家群體之間的力量此消彼長,差距持續(xù)縮小。在經濟上,發(fā)達國家經濟總量縮水3.4%,西方七國占全球GDP總值的比重或降至50%以下,外匯儲備不到世界的15%。與之形成強烈對照的是,新興經濟體保持了1.7%的正增長,其中號稱“金磚四國”的中、俄、印、巴(BRICS)和“展望五國”(VISTV)這九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在全球所占比重從2008年的15.7%升至18%以上;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90%,僅“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超過56%。④高祖貴:《后危機時代國際戰(zhàn)略形勢及其發(fā)展趨勢》,《和平與發(fā)展》2010年第2期。在政治上,西方國家的主導權受到沖擊,它們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減排溫室氣體、解決朝核伊核等全球和地區(qū)問題上的話語壟斷權和影響力相對下降,對新興大國的倚重明顯加大。相比之下,新興經濟體加強合作,整體崛起態(tài)勢更加突出,擴大了在國際事務中的決策權和話語權。在發(fā)展模式上,中國等新興大國注重政府宏觀調控和穩(wěn)健高效的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西方尤其是美英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廣受質疑,加上其內部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力量上升,發(fā)達國家長期自我塑造的自由貿易和全球化進程倡導者推動者的正面形象及其道義優(yōu)勢遭到削弱。⑤高祖貴:《后危機時代國際戰(zhàn)略形勢及其發(fā)展趨勢》,《和平與發(fā)展》2010年第2期。尤其是海外“道德”形象急速下滑,合法性嚴重不足。
伊拉克戰(zhàn)爭的爆發(fā),表明美國不能在政治上控制世界。這次經濟危機的爆發(fā),表明美國也不能在經濟上控制世界。沒有中國、印度、巴西等國的參與配合,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無法整合當今世界事務。2009年4月召開的G20峰會對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加強金融監(jiān)管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討論,這種討論雖然沒有對新規(guī)則的建立作出具體的安排,但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在金融秩序重新構建中的博弈已經開始。⑥尹智博:《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紅旗文稿》2009年10月12日。新興國家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對國際話語權的訴求也將越來越強烈,以往以發(fā)達國家為核心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已經越來越不合時宜了。2009年9月的二十國集團(G20)匹茲堡峰會上,領導人聲明“授予G20為我們進行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G20”已經成為目前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危機的主角和主要機制。西方雖然在現(xiàn)有國際結構中仍具有中心地位,但國際權力正在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著轉移。
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制格局看,社會主義中國國際地位上升,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則出現(xiàn)了相對衰落。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力量結構、國際權威和全球影響上都遭到明顯削弱。在力量結構上,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失業(yè)率居高不下。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新一輪的增長乏力期,在發(fā)展態(tài)勢、增長潛力和國際貢獻等指標上都表現(xiàn)遜色:美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下降了一半左右,據(jù)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未來十年,聯(lián)邦政府財政赤字將高達約9.05萬億美元。而當前國債規(guī)模已達12萬億美元。歐洲國家在經濟上已跌出世界前三強,陷入金融危機,實力下降,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有所后移,歐洲人在大型國際機構中占據(jù)的優(yōu)勢席位將被轉給新興大國。日本難以擺脫經濟衰退,其發(fā)展戰(zhàn)略有目標無對策,也難以擺脫國內亂局。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得資本主義在金融領域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發(fā)生改變。在軍事領域雖然資本主義仍然保持著顯著優(yōu)勢,但它們通過武力手段來實現(xiàn)其意志的能力嚴重下降,美國入侵伊拉克和反恐戰(zhàn)爭的久拖不決即是有力佐證。在國際權威上,美國的單邊行為和霸道邏輯遭遇到強烈反抗;在對外事務中的兩面派做法和奉行雙重標準凸顯其極端虛偽的惡劣本質,導致其軟實力出現(xiàn)下滑;一意孤行和不切實際地推廣民主造成了眾多后發(fā)國家的治理困境和人道主義災難,其國際形象和道德權威受損嚴重。在全球影響上,雖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秩序和規(guī)則上具有壟斷性地位,但無論處理傳統(tǒng)的大國關系和國際安全,還是功能性的非傳統(tǒng)議題,其國際動員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①金燦榮,劉世強:《告別西方中心主義——對當前國際格局及其走向的反思》,《國際觀察》2010年第2期。
而社會主義中國以其發(fā)展模式、綜合實力和東方文化背景,展示了全方位的崛起,國際地位快速躍升,“G2”進入國際話語系統(tǒng)。中國應對金融經濟危機彰顯中國發(fā)展的累積效應,在世界經濟衰退大背景下成為區(qū)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率先實現(xiàn)經濟復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可能達到50%,3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繼續(xù)獨占鰲頭。在經濟實力增長的同時,中國模式彰顯吸引力,國際話語權增大,在國際事務中的建設性作用日益突出。中國在金融危機應對上提出合作共贏、共克時艱的理念,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上提出增加發(fā)展中國家投票權的主張,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堅持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等等,都贏得比較普遍的認同、支持和贊譽,政治上的影響力、形象上的親和力、道義上的感召力都明顯提升。②高祖貴:《后危機時代國際戰(zhàn)略形勢及其發(fā)展趨勢》,《和平與發(fā)展》2010年第2期??梢?,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戰(zhàn)略地位,崛起態(tài)勢進一步明朗化?;谥袊闹藜壌髧?guī)模、巨大能量和文化特性,中國的崛起不僅將影響世界的經濟發(fā)展和戰(zhàn)略格局走向,更塑造著人類對社會發(fā)展模式和現(xiàn)代性的理解。③參見[英]馬丁·雅克:《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張莉、劉曲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導言。然而,另一方面,中國在開放狀態(tài)下的崛起,必然導致巨大的外部壓力。隨著世界的目光進一步聚焦中國,一些西方國家對華仍抱有冷戰(zhàn)思維,對中國快速崛起很不適應,對中國的擔憂也相應加重,包括:擔心中國模式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認可和借鑒,中國搞模式輸出;擔心中國外貿出口恢復,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境外資源能源采購增加,乃至整個經濟擴張加快;擔心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步伐加快而又“缺少透明度”。與此同時,對中國的期待也明顯上升,認為中國應該在幾乎所有重大的國際和地區(qū)問題上都承擔更多更大的責任,卻不愿意相應地賦予中國更多的權利,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把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zhàn)置于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加緊謀劃和調整相關戰(zhàn)略與政策,借助倚重和戒備防范兩種力度都在加大。中國面對地位被過度拔高、影響被過度渲染、作用被過度夸大、責任被過度加重的形勢,如應對不當將可能給中國帶來比較大的風險。④高祖貴:《后危機時代國際戰(zhàn)略形勢及其發(fā)展趨勢》,《和平與發(fā)展》2010年第2期。
綜上所述,此次經濟危機雖然重創(chuàng)了資本主義,但資本主義國家的絕對實力、綜合國力依然強大,其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依然保持領先地位,并利用全球化的歷史機遇,握有國際體系權力、國際議程及議題創(chuàng)制權和行動力。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和守勢,雖然中國未來十年實力上升的幅度會大大超過美國,會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雙方之間的對稱性和平等性日趨明顯,但在經濟質量、科技、教育、軍力、文化、社會發(fā)展及國際領導力諸方面仍會存在較大差距。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相互依存關系進一步深化,中美雙方將通過雙邊和多邊機制,協(xié)調好彼此的核心國家利益,在各種全球治理問題上全面合作。但是,由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利益和價值觀的不同,兩制國家時而會突出合作面、時而會增加競爭點,而競爭是和平的、有克制的,合作是務實的、追求雙贏的,競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雙方互動彼此牽制日益突出。這些都體現(xiàn)了其合作的復雜性和競爭的激烈程度。
D1
A
1003-4145[2012]02-0021-07
2012-01-15
臧秀玲,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帆,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相關‘主義’比較研究“(項目號:09&ZD002)、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當代資本主義階段性特征研究”(項目號:2009 jjD840011)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周文升wszhou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