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騫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100872)
馬克思主義哲學: 繼承與創(chuàng)新( 筆談) 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成為什么?
羅 騫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100872)
編者按:“哲學觀念變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和“時代、問題與哲學的理論自覺”等問題是當前國內(nèi)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受到普遍關注的問題。為集中交流學者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成果,2011年10月,青年哲學論壇、《哲學研究》編輯部、《哲學動態(tài)》編輯部與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聯(lián)合舉辦了“第八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論壇”,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與創(chuàng)新”為題進行了專題研討。本期刊發(fā)的幾篇文章作為這次會議的部分研討成果,出自參會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哲學研究者之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青年學者視閾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當代視野與發(fā)展態(tài)勢,希望能對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創(chuàng)新;德國觀念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西方哲學
一
要談論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成為什么,前提性的問題是,今天馬克思主義如何看待哲學,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視閾中可以是什么。這個問題追問的是哲學的變革,不是講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的內(nèi)部提出了什么樣的哲學觀點和哲學原則,而是講它如何看待哲學本身,在今天的時代處境中,它應該如何理解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成為哲學,必須重新厘定自己對于哲學的理解。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中,這個前提性的問題并不是不言而喻的。
在馬克思主義闡釋中,直至今天,仍然存在著兩個基本爭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還是哲學?如果馬克思主義是哲學,或者說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哲學的部分,那么它是一種什么樣的哲學?不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而不是哲學,還是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科學性的哲學,雖然對于哲學的理解不同,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性質(zhì)的判定也不同,但都以科學性為基本立場,以是否形成正確的認識為尺度。一種觀點側重于反對哲學的思辨抽象,強調(diào)認識的實證性、經(jīng)驗性;一種觀點則不重在反對抽象,而重在其觀點是否科學、是否正確上,這種觀點甚至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一切科學領域的認識成果最一般的抽象,因此是科學的科學,二者是抽象形式和具體內(nèi)容的關系。我們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加例證的闡釋范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這兩種闡釋,一種以科學性為立場排斥哲學,一種以科學性為原則解釋哲學。然而需要追問的是:認識是否是思維的唯一任務?認識的目的是否只在于形成正確的知識?正確的知識是否只是科學意義上的真理,尤其是它是否只是符合論意義上的實證真理?應該說,答案都是否定的。也就是說,科學性不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唯一指向,也不是人類生存實踐的唯一基礎。以科學性規(guī)定哲學同以科學性批判哲學一樣,從根本上錯失了哲學的本質(zhì)。這樣一種對哲學的理解,實際上是對于科學性的非反思性崇拜,導致了對于哲學多樣性和差異性的漠視,對于精神世界豐富性和復雜性的遲鈍。它不僅不能正確地揭示人類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和功能,尤其不能正確地揭示生存作為實踐超越的自由特征和本質(zhì)。其結果是向現(xiàn)代科學單向地讓渡了對于存在世界的本質(zhì)性思考,以一種物性的特征來把握超越的生存世界。
今天,必須重新思考哲學,思考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視野中哲學可以成為什么。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是要改變哲學觀念上的科學主義定向,將哲學的本質(zhì)任務從發(fā)現(xiàn)認識的真理轉(zhuǎn)向探索生存的智慧。這個“生存”不只是個體的生活,而且包括人作為類的歷史實踐。哲學從愛智慧走上了愛真理的道路,而真理又被理解為一種指向?qū)ο蟮姆险撘饬x上的知識。近代以來,這樣一種探索知識的任務已經(jīng)由科學接管了。在這樣的語境中,哲學要不終結,還能干什么?難道只能是對思想史的整理和回顧嗎?
在我看來,馬克思主義恰恰復活了哲學的存在論傳統(tǒng),雖然在現(xiàn)代科學理性的氛圍中感染了科學主義的因素,它本質(zhì)上思考的是人類存在,是人類如何存在著并且如何去存在。這樣一種思考,當然要有科學的認識作為前提,但正確地直觀現(xiàn)實不再是它的根本目的和根本指向,它探索的是人作為類的自由和解放,是更好的人類存在方式和存在意義,是善的生存。而且,這樣一種作為類的整體視角使它超越了個體,顯著地優(yōu)越于存在主義哲學。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走向了“世界歷史時代”之后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它將人類生存處境和未來走向作為理論和實踐的根本關注。不管其個別原理和命題如何成為問題,只要這種精神還在,這種關乎人類存在的歷史責任感還在,它就與存在歷史的命運息息相關,是我們思考存在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簡單地說,哲學在馬克思主義這里應該而且能夠被理解為一種“存在真理”,或者說存在智慧,不僅是一種關于存在的理論,而且因此是一種關于存在的實踐,而不是關于對象的實證知識和純粹的理論直觀。在這樣的思想視閾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才可能成為批判的、實踐的,從而革命的,因為它有一個“屬人”的超越維度,而不是將存在的世界降低到實在性的層面進行把握。
二
知識不被唯一地看成實證的真理,或者真理不被唯一地看成正確的知識,才有哲學。哲學是存在的真理,本質(zhì)上說,它是人作為“能在”的學和問,關乎如何存在和去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將這種關乎生存的學問從個體性導向了社會歷史的層面上去了,它為存在論哲學的復興奠定了世俗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社會性、歷史性成為理解存在的本質(zhì)規(guī)定。也就是說,那種外在于歷史的抽象性、先驗性和必然性范式被徹底終結,生存實踐中的具體性、超越性和可能性成為基本意識。在這樣一種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后形而上學思想視閾本質(zhì)性的開啟者之一。在這一視閾中,不僅形而上學本身,而且隱性地以形而上學方式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各種傾向,必須被克服。在這里,我們簡單地談談涉及傳統(tǒng)哲學領域中的三個基本方面。
首先是本體論問題。本體論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核心,它是抽象地追問世界的本源和存在的第一性。這種非對象性的本體思維是極端抽象的產(chǎn)物,在對象性的思維中追問非對象性的存在,導致邏輯上的根本悖論。在這個意義上,物質(zhì)本體論和精神本體論是同源的。馬克思哲學本質(zhì)上不在這樣的問題之中。馬克思通過實踐看待物質(zhì)與精神在存在論上的現(xiàn)實關聯(lián),看待生產(chǎn)實踐之中自然物質(zhì)以什么樣的社會形式和歷史形式顯現(xiàn),因此,人類在什么樣的方式和程度上改變自然和改變?nèi)祟惖拇嬖诒旧怼_@當然不是說在人類實踐之外物質(zhì)不存在,而是說那樣的存在是非歷史的、非社會的,因此不是感性的、現(xiàn)實的存在。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主張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命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揚棄了物質(zhì)本體論和精神本體論的存在真理。物質(zhì)的客觀實在性、第一性等等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zhì)原則。這樣一種由近代唯物主義確立的理論立場,恰好是歷史唯物主義用唯心主義的能動性原則本質(zhì)性地揚棄的基本對象,就像它從相反的方向上揚棄唯心主義一樣。在歷史唯物主義這里,本質(zhì)的問題不再是世界在第一性上是什么,也不是世界在現(xiàn)實性上是什么,而是在人的超越實踐中,世界可以成為什么,應該成為什么,因此將成為什么。在人的生存實踐中,人不僅改變自然而且改變?nèi)吮旧?,打破存在本身的?guī)定,使存在進入了不斷超越的可能性領域。歷史唯物主義正是深刻地洞穿了這一存在的真理而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能夠并且始終要求與存在歷史的變遷同步。
與這種存在觀念本質(zhì)相關的另一個基本問題是辯證法概念。我認同,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視閾中,辯證法是一種實踐的辯證法、歷史辯證法,套用薩特的話,辯證法是人的活動的邏輯。在本體論的思維范式之中,存在是一種實踐之外的自在存在,因此,聯(lián)系和發(fā)展講的是事物自身的自在自動及其規(guī)律性。不管這個事物是指“觀念”還是“物質(zhì)”,作為認識的主觀辯證法指向的是運動內(nèi)在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是不受干擾的自在過程,它強調(diào)的是客觀必然性。對于人類存在來說,對于關注這一本質(zhì)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來說,問題的要害在于,事物如何在實踐中通過實踐存在,因此事物自在的規(guī)定性如何被生存超越的目的性中介。存在過程變成實踐中人與對象的相互作用,這是歷史中的生成。按照馬克思的說法,環(huán)境的改變與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理解為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在這樣一個視閾中理解辯證過程,辯證法的內(nèi)涵就會發(fā)生基本變化。
人與世界的關系首先是一種生存實踐關系,認識在實踐中有其根據(jù)并且指向生存的實踐。這并不是說,實踐在認識論的框架中成為認識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哪怕是本質(zhì)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恰恰相反,認識是而且僅只是生存實踐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正確地以觀念的方式把握存在只是生存中一個內(nèi)在的構成要素。因此,認識的本質(zhì)只能在生存的實踐中得到揭示。離開生存實踐中的對象性關系,在一種先驗主義的意義上追問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追問內(nèi)在的主體意識如何可能抓住外在的存在對象,是導致不可知論、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等等一系列認識論困境的根本原因。馬克思簡潔地指出,社會生活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凡是將認識導向神秘主義去的神秘的東西,都可以在實踐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找到合理的解答。在馬克思的思想視野中,傳統(tǒng)認識論的提問框架就這樣被本質(zhì)性地解構了,對馬克思哲學的闡釋也不能仍然停留于這樣的框架之中。
從這樣一種未加充分展開的原則性闡釋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可以從馬克思的思想中重構一種哲學的基本視閾的話,這個哲學不會再是物質(zhì)本體論、自然辯證法以及機械的反映論了。這些思辨哲學中獲得的基本成果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前提,但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恰好不是停留在這樣一些前提上建構教條化的思辨哲學體系,而是打破這樣的體系,讓思想向生存的實踐開放并在實踐中獲得自己的歷史性。因此,如果還可以稱之為哲學的話,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存在的哲學,是關乎人類生存、并且從人類的生存出發(fā)理解存在世界的本質(zhì)性思想。在這種存在之思中,本質(zhì)性的問題是人類如何存在和去存在。這個“人類”,既是總體,也可以在個體的意義上理解。當然,在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那里,其理論的根本指向是人作為類在生存實踐中的自由和解放。
三
思想的本質(zhì)不在于對現(xiàn)實的理論直觀,而在于對社會歷史的能動改造,在于成為生存實踐中超越實存的內(nèi)在因素。在這樣的存在論視閾中,社會歷史不再是神意規(guī)定或自在演進,按恩格斯的說法,它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類活動而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人類解放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敘事的母題。今天,作為一種存在論來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單一的母題上。
按照我的理解,隨著時代的變遷,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在自由解放的主題中補充救亡的敘事,唯有如此,才能回應當代存在歷史的呼喚。在今天的歷史語境中,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成為時代之思想,必須增加這樣一個本質(zhì)性的思想維度,并且使之成為存在領會的基本原則。這樣一種思考,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今天可以成為什么這個問題,是必須的。
在馬克思看來,現(xiàn)代解放僅只是政治解放,既不是人類生活中所有領域的解放,也不是所有的人獲得解放。早年馬克思通過對象化勞動的分析,揭示了人類在現(xiàn)代勞動中的存在異化,后來馬克思通過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批判,揭示了剝削和壓迫這樣一種生存狀況。不論早期的批判側重于“活動”,還是后來的批判側重于“關系”,都是對現(xiàn)代生存論狀況的揭示,資本被理解為現(xiàn)代存在的基本規(guī)定和基本原則。馬克思在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中提出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xiàn)人類全面自由發(fā)展這樣一個基本思想。改變現(xiàn)實的革命就在這樣的批判中獲得理論基礎。今天看來,資本主義生產(chǎn)帶來的生存異化,不是比馬克思的時代減輕了,而是在更深更廣的意義上拓展。自由解放敘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仍然是存在論思想最為本質(zhì)的指向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仍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原因所在。
今天看來,資本規(guī)定的人類存在,不只是在一般意義上陷于異化,因此,需要從這樣的異化中解放出來;更為基本的問題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已經(jīng)將人類的生存推抵了存在的底線。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展現(xiàn)出來的不再是一個完美社會,而是人類毀滅的可能性,是人作為類的死亡這一令人揪心的可能前景。因此,人類實踐的使命不再只是追求自由解放,更為基本的是維系人類存在下去的救亡,在人類超越性的實踐中必須具有守護存在的意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存在論,必須深刻領會這樣一種歷史性的存在論語境,并將它提升為原則,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切中當今時代的根本現(xiàn)實,成為時代之思,存在之思。
我將“異化”和“死亡”理解為當代人類生存的存在論境域。在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那里,基本的問題只是“活著的異化”,而沒有“生存的毀滅”,因此,自由解放成為主題;今天顯而易見的是,“毀滅”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性,成為存在論的基本領會,因此,救亡也就成為生存實踐的主題。從存在論的意義上來講,生存實踐不再只是創(chuàng)造中的超越,而且是超越中的守護。創(chuàng)造和守護內(nèi)在相關地成為人的生存在存在論上的規(guī)定,成為生存實踐的基本內(nèi)涵。
不用諱言,我是將海德格爾個體的死亡概念引申到社會歷史的層面上,并且將那里還沒有時間性的死亡放到了歷史性的存在語境之中,與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本質(zhì)地聯(lián)系起來,獲得了時間性。我將現(xiàn)代性批判、資本批判和存在論內(nèi)在相關地聯(lián)系起來思考,因此我曾經(jīng)指出,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是現(xiàn)代性批判的基礎存在論。不過,對于存在論來說,并且對于歷史唯物主義來說,這到底是一種引向深入,還是倒退,我們無法自信滿滿地給出肯定的答復。
甚至,對“今天,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成為什么”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自擬的題目,這里也還沒有給出飽滿的答復,不過是說到了三件原則性的事情:其一,在馬克思主義這里,哲學可以成為一種存在論,本質(zhì)地關乎存在的真理,關乎如何存在和去存在;其二,作為存在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人的生存實踐出發(fā)領會存在的世界,本質(zhì)的問題不再是存在的自在和自動,而是實踐中的生成;因此第三,在當代的存在境域中,生存的實踐不再單向地是創(chuàng)造,而且是存在的守護。在我的一些文本的互文性中,這些問題也許會更清晰一些。
B1
A
1007-4937(2012)02-0001-15
2012-01-17
羅騫(1974-),男,貴州龍安人,副教授,哲學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