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青木 穆積山 楊明 李珍 王剛 ●本報記者 王文 郭芳 ●甄翔
中美兩位重量級學者王緝思和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日前共同發(fā)表的一份報告在兩國學界和媒體引起關注。這份題為《中美戰(zhàn)略互疑:解析與應對》的報告警告說,盡管中美兩國的接觸在迅速擴展,但兩國長期的“戰(zhàn)略性”不信任感在日益加重。由于報告稱涉及的觀點體現(xiàn)了兩國政府領導層的看法,一直對中國政府觀點不怎么了解的西方媒體,恨不得拿放大鏡審視這份對中美未來數(shù)十年關系不甚“樂觀”的“直白表述”?!懊绹簟狈Q,這個報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個“開拓性努力”,兩位作者都站在對方立場進行了“換位思考”。俄羅斯媒體表示,報告表明,中美像兩條大船“已經(jīng)走上碰撞的道路”。王緝思4日對《環(huán)球時報》說,一些美國媒體認為我們在唱衰中美關系,事實上,我們希望把中美關系搞好,希望彼此知道對方的想法,而不是隨意地曲解。
戰(zhàn)略互疑報告寫得“很直白”
美國學者李侃如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2日發(fā)表《中美戰(zhàn)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報告,由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和北大國際戰(zhàn)略研究中心聯(lián)合出版。兩位作者在報告中各自敘述了本國政府的觀點,并集中分析了一方對另一方的長遠意圖產生疑慮的因素,但互相沒有對對方的文字做任何修改。報告擔憂地稱,中美戰(zhàn)略互疑正在增長,可能造成嚴重危害,而雙方對此理解甚少,因此應該將它作為一個直面應對的主要問題。
不少媒體都從兩位作者的“局內人身份”上解讀這個報告。法新社稱,王緝思被廣泛視為中國頂級的美國問題專家,與中國外交系統(tǒng)官員關系密切;李侃如目前是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主任,曾任前克林頓政府時期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局資深主任。美國《旗幟周刊》稱,王緝思是中共、解放軍和外交系統(tǒng)的“內部消息人士”,他所表達的觀點實際反映出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真實看法。《紐約時報》文章稱,這次是少有的有中國學者直指中美關系中的硬傷發(fā)表報告。文章稱,王緝思是“美國通”,也是國防大學客座教授,但其報告“并未受到中國流行的民族主義輿論論調影響”,而是顯得“冷靜客觀”。
4日,王緝思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采訪時表示,該報告中引述的一些官方觀點比官方在外交上的表述直白得多,這很正常?!拔矣X得,學者不妨把觀點說得更明確一些,這正是民間起到了官方起不到的作用,盡管目前還不知道這種作用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美國對中國的確也有不同的聲音,如果只用一種聲音說話,很容易搞不清楚對方的其他想法?!彼趫蟾嬷兴枋龅挠^點,“好像都是中國人平常說的一些公開言論的總結,引起美國人的關注,可能正說明美國人對中國觀點不了解”。
王緝思表示,他與李侃如前后花了一年多時間完成此報告,“沒有什么人指使我們這么做”。兩人都覺得中美關系此前在走下坡路,需要提醒兩國決策層注意到這種消極的趨勢。在報告中的美方觀點上,李侃如采訪了許多美國官員。報告出來前也“沒有請任何人把關”。王緝思認為,中美兩國都會有人不太贊同他與李侃如的觀點。他還說,現(xiàn)在一些美國主流媒體對該報告的評論,有不少歪曲的成分。比如,《紐約時報》評論說,王緝思認為,中國越來越把中美關系視為“零和游戲”。事實上,報告里從沒這么說過,而是李侃如采訪的部分美國官員是這么理解中國看法的。
李侃如3日接受法新社采訪時表示,這項研究并不是說要挖出什么幕后隱藏的觀點,而是努力去“坦誠地理解”雙方的真正想法。他針對王緝思上述觀點說,如果中國決策者就是這么想的,那么美國真的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關鍵的是接受中國的崛起,建立起雙方有建設性的關系。
《柏林日報》4日以“中國深深不信任美國”為題稱,中國一個有影響力的政治學家現(xiàn)在描述中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有多大,這是一個可怕的分析。美國《旗幟周刊》在題為“擔心中國崛起沒什么好羞恥的”的文章中說,對中國領導人來說,我們不再那么了不起了。這對過去20年來關注時事發(fā)展的有心人而言不奇怪,但美國政治圈子卻在很長時間里完全無視中國情況??偛吭诒本┑难芯繖C構“中國政策”主管戴維·凱利3日對“美國之音”說,兩位學者對兩國關系同時作出解釋有助于展示美中關系中最基本的不對稱性質。他認為,這份報告由兩國重要學者共同撰寫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信號。
中美就像兩艘大船“走上了碰撞的道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4日對《環(huán)球時報》說,很長時間以來,如何定位中美關系都沒有答案,直到最近兩年才變得明確起來,尤其是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提出“信任赤字”之后。
而不信任正是《中美戰(zhàn)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報告的分析重點,雖然報告稱中美決策層都無主觀故意這么做。兩位作者認為,中美之間不斷增長的戰(zhàn)略互疑有三個主要來源:不同的政治傳統(tǒng)、價值觀和文化;對彼此的決策過程以及政府和其他實體間關系的理解和認識不夠;對中美實力差距日益縮小的認識。戰(zhàn)略互疑在北京的感受程度要比華盛頓更深,這可能是出于中國對“百年屈辱史”的記憶,以及對同美國相比中國在實力地位上處于弱勢的認知。
李侃如在報告中稱,美國情報官員看到,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北京在思考與美國有關的問題上,更多的是從零和角度出發(fā),而中國在美的間諜活動不斷增加。從經(jīng)濟上看,美國擔心中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將有損美國經(jīng)濟復蘇的機會。源自中國的網(wǎng)絡活動竊取了美國商業(yè)秘密和技術;中國的一黨執(zhí)政制度也從不同角度引發(fā)了不信任。美國人認為,民主的政治制度之間理所當然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而集權的政治制度本質上不太穩(wěn)定。集權制度本質上不夠透明,這使其他人更難以判斷他們是否具有誠意以及其真實的意圖是什么。美國人認為中國存在侵犯人權的行為,這使美國更難采取行動設法建立更深層的互信。美國對中國實施的可能直接損害美國經(jīng)濟成本的政策尤為敏感。最近的事態(tài)發(fā)展增加了美國的猜疑。美國軍方認為,解放軍看來在優(yōu)先發(fā)展特別針對美國作戰(zhàn)平臺的武器系統(tǒng),擔心中國軍方在軍事計劃和理論方面缺乏透明度。來自中國境內的對美國政府、軍事和私營部門進行的網(wǎng)絡攻擊,范圍廣泛且持續(xù)不斷,這讓主管網(wǎng)絡安全的美國官員頗為震驚。
王緝思在報告中也分析了中國對美戰(zhàn)略不信任的因素。他說,中國對美國的戰(zhàn)略疑慮深深植根于歷史。反映近年來國際體系中結構性變化的四種中方觀點,則導致了這種疑慮的加深:中國地位上升,自2008年以來已經(jīng)躋身世界一流大國;盡管美國仍具有雄厚的實力,但正在走下坡路;印度、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等新興國家正在越來越多地挑戰(zhàn)西方主導地位,并且也在加強彼此間以及與中國的合作;中國的發(fā)展模式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除西方民主及其市場經(jīng)濟模式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此外,中方認為,美國促進民主的計劃被中國理解為是圖謀破壞共產黨的領導;盡管海峽兩岸關系有了大幅改善,但美國仍然向臺灣出售武器并在中國沿海進行抵近偵察活動。
“俄羅斯之聲”文章分析稱,中美就像兩艘大船,現(xiàn)在走上了碰撞的道路。這種情況去年底或今年實際已經(jīng)開始了。文章稱,美國內部存在許多不同的意見,不過現(xiàn)在對華“怨恨”的一派占了上風。美國政界對華的態(tài)度從雙邊關系早期典型的既愛又恨變成了簡單的怨恨。
中美誰都傷不起
實際上,中美的較量這幾天似乎在加劇。法國《回聲報》文章稱,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3日敦促美聯(lián)儲采取負責任的態(tài)度,明確其貨幣政策,不應只考慮美國經(jīng)濟。而4日美國200名陸戰(zhàn)隊隊員進駐澳大利亞達爾文基地,這被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是遏制和包圍中國的舉動。
日本TBS電視臺評論說,排除奧巴馬總統(tǒng)為了競選而適當迎合國內輿論的因素外,中美間近年來的確像是兩個時而爭吵時而和睦的世界大股東。而每個國家有權選擇自己的道路,世界并不是由美國來裁決。其實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未來都是未知數(shù)。對于未來的中美關系,日本時事通信社這樣形容道:他們應該像老虎和獅子,一個在森林,一個在草原,互不侵犯是獲得平靜的好方法。
金燦榮認為,未來10年中美關系將會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比任何時候都困難。兩國甚至需要經(jīng)歷一場大危機,不過怎么保證不在這場危機中走過頭又是個問題。但中美本質上都是實用主義,都傷不起,必然達成妥協(xié)。所以對中美關系未來的看法不是樂觀也不是悲觀,而是更復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