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赟
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分別代表了兩大文化群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存在融合而且存在矛盾,很多情況下產(chǎn)生無法調(diào)節(jié)的文化沖突。將社會交換理論應用于高職院校師生文化沖突的探究中,從而能夠找出應對策略,構建出和諧的師生關系。
20世紀60年代社會交換論產(chǎn)生于美國,并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地傳播,是目前西方社會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換論主要關注人們之間的心理動機,不贊同僅從宏觀的社會制度和結構分析社會的方式,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倡社會學研究的根本原則是個人,人們之間的交往和社會的融合相當于一種彼此交換的過程。社會交換論主要包括四個命題,分別為:成功命題,對于一個人所做的全部行動中,如果某個行動可以帶來較好的匯報,這個人就偏向于經(jīng)常做該行動;刺激命題,當一個人在以往對某一刺激采取的行動得到了獎勵,一旦相似的刺激產(chǎn)生時,這個人就愿意采取和以往相同的行動;價值命題,當某個行動產(chǎn)生的結果對某個人非常有價值,這個人就將做出該行動;失落-滿足命題,一個人在某一階段經(jīng)常得到特定的酬勞,那樣在以后得到相同酬勞的時候?qū)@個人的價值將降低。從社會交換論的角度來看,交換的物質(zhì)不僅包括金錢、商品等物質(zhì)性資源,而且包括社會地位、經(jīng)驗、權威等非物質(zhì)性資源。在交換過程中,交換雙方只有盡可能地滿足對方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自身的滿足,這樣的交換關系才能維持更長的時間。若交換雙方有一方不能獲得希望得到的資源,就會感覺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從而終止交換關系,進而使另外一方也無法獲得預期的資源。
高職院校屬于一種特殊的組織,在其運行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交換活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社會交換是最普遍的形式。高職院校的師生關系主要是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的蘊涵于教學結構之中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由于高職院校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之間的差異產(chǎn)生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沖突、理解和融合,這個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
沖突是指處于社會交換的雙方展開的斗爭,當交換雙方有不同的目標時,交換雙方所獲得的回報沒有較大的價值,或者在獲得預期目標的過程中受到了對方的影響,交換雙方處于即彼此協(xié)作又相互對立的狀態(tài)。當交換雙方發(fā)現(xiàn)各自的行動和預期的資源不一致時,不能得到希望的回報時,就在交換雙方之間產(chǎn)生了沖突。
高職院校師生文化沖突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價值觀、地位、資源以及目標上的差別,沖突的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采取直接和公開的方式阻止對方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動態(tài)過程。在高職院校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了能夠維護各自的利益而采取的阻止對方達到目的的行動。從社會交換論的角度分析高職院校師生文化沖突,能夠全面地探究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內(nèi)涵,有利于構建和諧、民主和平等的師生關系。
高職院校教師是一個社會職業(yè),具有通過成人社會來轉變未成年人的社會價值,因此,具備社會規(guī)范所給予的權威。權威一方面能夠給教師帶來權力,另外一方面也制約了教師是國家代表的社會地位,在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維護和傳授社會所承認的普遍規(guī)范以及國家的意志。如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其表述的價值觀念體系有所疑問并且不贊同的情況下,教師通常會制止學生屏除自身的價值觀念體系,和教師的價值觀念保持一致。此外,高職院校學生不管在生理和心理層面上已經(jīng)和成人一樣成熟。高職原子大學生由于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加,不再對教師的有盲目崇拜的心理,學生已經(jīng)漸漸地產(chǎn)生了比較獨立的判斷,和高職院校教師文化交往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平等。因此和高職院校教師保障社會規(guī)范文化權威的付出是不一致的,主要表現(xiàn)在:高職學生通常情況下不愿意擁護教師的權威,總是堅持自身的價值判斷,同時經(jīng)常把堅持與眾不同和挑戰(zhàn)權威當成獨特存在的一個標志。所以,高職院校學生亞文化與高職院校教師文化在接觸中形成沖突。
高職院校的師生相對于中小學師生來說,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以及自主性,因此,容易導致兩者文化交流的不暢。從時間上來分析,高職院校教師進行的是具有較強獨立性的個體性勞動,其工作任務主要包括教學和科研活動。個體性勞動的工作特征使教師忙于自身的教學任務,工作任務又影響了教師將較多的精力付出于教學科研上,沒有過多的時間去考慮學生的文化。高職院校學生有較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通常情況下會受到校規(guī)的約定,受到教師的限制比較少,除了在課堂上和教師有接觸以外,大多數(shù)時間都不在教師的視野之內(nèi)。學生并且熟悉教師,對教師文化更是不夠了解。高職院校師生文化交流的時間不夠,對教師和學生文化群體彼此熟悉和溝通非常不利。從空間上分析,高職院校給師生創(chuàng)造了可供選擇的空間氛圍,然而對于教師文化群體以及學生文化群體而言,選擇過多將導致接觸過少。學生上課的地點不確定,教師也在不同的教師給學生上課,盡管在同一校區(qū)內(nèi)學習和活動,但是學生和教師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在課堂以外,教師和學生之間無法溝通,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也非常少,長此以往教師和學生的文化就產(chǎn)生了背離。
目前,高職院校中教師通常情況下都堅持過去的師生觀,認為自身的權力對于學生來說是高高在上的,對于希望平等的學生來說,一定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抵制教師對自身的控制和約束,但是采取“一切圍繞學生轉”的方式也是不太現(xiàn)實的,相反會更加促進高職院校師生沖突的產(chǎn)生,高職院校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觀念,掌握適應目前社會環(huán)境的師生觀念,同時形成新型的師生觀。新型師生觀并不是把學生作為中心,主要是關注高職院校師生雙方在教學結果的地位是否平等,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階段的主體,教師主要起到引導的功能,能夠公平公正地對每一位學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以追求學生的個人價值作為導向。
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從人格的角度應該彼此尊重。高職院校師生所處的地位、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的影響力具有較大的差別,但這些差別不能應該影響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的平等的地位。高職院校教師享受被尊重的特權,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應該享有被尊重的權利。所以,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應該彼此尊重彼此的人格,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公平地對等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將所有學生都看作獨立完整的人,特別應該尊重高職院校學生的自尊心,從而能夠促使學生形成一種自尊感,從而能夠形成相應的被接納感,這樣就有利于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公平的對話。學生應該尊重教師,能夠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知道教師的行為是為了希望自己能夠成材,對教師不提出特殊的需求。
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進行經(jīng)常的“對話”,能夠相互聆聽對方的心聲。高職院校師生文化沖突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經(jīng)常獨斷專行,并且壓制學生或者對個別學生偏心。教師和學生缺少對話,教師不考慮學生自身的感受,經(jīng)常會減少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刺激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如果不能及時和教師進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考慮并且尊重所有學生的建議,同時,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積極地和教師進行“面對面”和“心對心”的溝通,從而能夠有利于高職院校師生之間的和諧共處。
高職院校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具有自信心,積極地幫助學生能夠準確地認識自己,并且能夠理解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在高職院校教學環(huán)境的約束下,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種相互間的差別是不能相互比較的,教師和學生都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點,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能夠直面挫折,能夠不斷努力,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此外,教師應該充分地了解學生的特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從而能夠不斷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能夠使學生感受到交往帶來的價值,從而能夠有效地化解師生之間的文化沖突。
高職院校師生文化沖突是無法避免的,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高職院校應該關注師生文化沖突,建立以彼此信任為前提的社會交換關系,在權利和合作之間尋求一個最優(yōu)的平衡點,爭取構筑一個民主、平等的高職院校師生關系。
[1]李強.社會交換視角下的大學生人際交往模式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3).
[2]張德輝,王雷華.高職院校高職院校教師與大學生社會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3]肖永忠.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文化人類學思考[J].教育探索,2008,(12).
[4]宋倩,廖昌蔭.當代中國的人際關系特點分析[J].欽州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