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東 趙健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可伴有心臟、血管、腦和腎臟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zhì)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壓發(fā)病的原因很多,現(xiàn)認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是高血壓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約30%高血壓病患者合并OSAS,同時45%的 OSAS患者存在高血壓,揭示兩者之間有高的共存性[1]。實際上臨床合并OSAS的高血壓常具有難治性。本研究對高血壓并中重度OSAS患者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常規(guī)藥物聯(lián)合CPAP治療,并對治療前后的24 h血壓進行對比,旨在探討CPAP輔助治療高血壓并發(fā)中重度OSAS患者,對血壓及最長呼吸暫停時間、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AHI)、最低氧飽和度(SpO2)等相關指標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期間在我院住院確診、資料完整的61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條件:(1)除外繼發(fā)高血壓患者;(2)除外有心臟、肝臟、腎臟功能不全者及哮喘、嚴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3)除外中樞性OSAS;(4)有夜間打鼾、白天嗜睡典型癥狀;(5)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AHI)>20次/h;(6)未服用或未規(guī)律服用降壓藥,或規(guī)律用藥后停藥一周以上。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常規(guī)組31例,氣道持續(xù)正壓通氣治療組30例。常規(guī)組男23例,女8例;年齡(56±12)歲。治療組男28例,女2例;年齡(60±14)歲。2組性別比、身高、年齡、體重指數(shù)、呼吸紊亂指數(shù)、最低 SpO2、最長呼吸暫停時間等,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疾病學組制定的診治指南標準[2],將口鼻氣流中止超過10 s以上定為呼吸暫停??诒菤饬魍嬖谛馗购粑顒訛樽枞院粑鼤和?OSAHS)。AHI=(呼吸暫停次數(shù)+低通氣次數(shù))÷睡眠時間(h)?;颊逜HI>5次/h可診為OSAS,20次/h<AHI<40次/h為中度OSAS,AHI≥40次/h為重度OSAS。高血壓符合1999年WHO診斷標準:收縮壓(SBP)≥140 mm 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 Hg,除外已知的繼發(fā)性高血壓,不伴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1.3 研究方法 入選61例高血壓合并中重度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病人均給予常規(guī)降壓藥物(降壓藥物選用每日一次長效降壓藥,單藥治療療效不佳時,可聯(lián)合用藥)治療,治療組在藥物降壓治療4周后,加用經(jīng)鼻氣道正壓通氣治療一周(采用美國偉康公司生產(chǎn)的全自動正壓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常規(guī)組持續(xù)給予常規(guī)降壓藥物治療5周。同步進行多導睡眠呼吸監(jiān)測儀(美國凱迪泰公司產(chǎn)的多導睡眠診斷系統(tǒng))監(jiān)測、24 h血壓監(jiān)測,觀察兩組治療前后AHI、SpO2、最長呼吸暫停時間及24 h血壓變化。
1.4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及相關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后比較 常規(guī)組給予降壓藥物治療5周后24 h平均收縮壓、舒張壓治療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平均收縮壓仍高于正常值。夜間收縮壓、舒張壓無明顯變化。最長呼吸暫停時間、AHI、SpO2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1。治療組24 h平均收縮壓、舒張壓,夜間收縮壓和舒張壓、最長呼吸暫停時間、AHI、SpO2較治療前有明顯變化(P<0.01)。見表2。治療組與常規(guī)組比較,24 h平均收縮壓、舒張壓進一步下降,24小時平均收縮壓相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夜間收縮壓和舒張壓顯著下降(P<0.01)。最長呼吸暫停時間、AHI、SpO2等指標明顯改善(P<0.01)。見表3。
2.2 OSAS合并高血壓患者平均收縮壓與AHI、最低SpO2相關性 61例患者平均收縮壓與AHI呈正相關(r=0.37,P<0.05);與最低SpO2呈負相關(r=-0.41,P<0.01)。
表1 常規(guī)組治療前后各觀測指標比較n=31,±s
表1 常規(guī)組治療前后各觀測指標比較n=31,±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前后 AHI(次/min) 最低SpO2(%)最長呼吸暫停時間(s)夜間收縮壓(mm Hg) 夜間舒張壓(mm Hg) 平均收縮壓(mm Hg) 平均舒張壓(mm Hg)治療前47±12 72±9 70±25 168±14 95±9 165±20 98±11治療后 49±12 76±9 67±17 160±9 90±7 148±14* 84±8*
表2 治療組治療前后各觀測指標比較±s,n=30
表2 治療組治療前后各觀測指標比較±s,n=30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
治療前后 AHI(次/min) 最低SpO2(%)最長呼吸暫停時間(s)夜間收縮壓(mm Hg) 夜間舒張壓(mm Hg) 平均收縮壓(mm Hg) 平均舒張壓(mm Hg)治療前45±15 73±11 68±23 167±14 99±11 169±16 102±11治療后 9±5* 93±5* 20±8* 138±8* 80±9* 134±7* 82±8*
表3 2組治療后各指標比較±s
表3 2組治療后各指標比較±s
注:與常規(guī)組比較,*P <0.05,#P <0.01
組別 AHI(次/min)最低SpO2(%)最長呼吸暫停時間(s)夜間收縮壓(mm Hg) 夜間舒張壓(mm Hg) 平均收縮壓(mm Hg) 平均舒張壓(mm Hg)常規(guī)組82±8 49±12 76±9 67±17 160±9 90±7 148±14 84±8治療組 9±5# 93±5# 20±8# 138±8# 80±9# 134±7*
OSAS是一組發(fā)生于睡眠期間反復發(fā)作的呼吸變淺或停止,導致反復發(fā)作的低氧、高碳酸血癥,甚至可引起心、肺、腦等多器官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癥,是一種具有潛在風險的常見疾病。目前研究表明OSAS對高血壓病整個疾病發(fā)展過程有重要的影響,甚至被認為是高血壓病的獨立致病因素[3],在頑固性高血壓中近80%合并有OSAS。近年一些國內(nèi)外資料提示對OSAS有效的綜合治療,緩解或解除OSAS患者的間斷低氧血癥后,其血壓水平會有顯著下降[4]。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符。
OSAS導致高血壓或加重高血壓病情的機制,可能與OSAS反復間歇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及相關內(nèi)皮因子相關。因此,高血壓合并有OSAS、特別是中重度OSAS的患者,如果不能有效治療OSAS,單純藥物降血壓,效果往往不佳。Lavie等[5]的研究指出,OSAS有可能是難治性高血壓的致病因子之一。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平均收縮壓與AHI呈正相關,與最低SpO2呈負相關,這表明呼吸暫停越頻繁,夜間間歇低氧血癥越重,對OSAS患者血壓影響越大。夜間反復的低氧、高碳酸血癥通過刺激中樞和外周的化學感受器,會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強,另外反復呼吸暫??芍卵獫{兒茶酚胺水平升高,從而導致外周血管反復收縮,夜間血壓波動過于頻繁,致使壓力反射被抑制,進一步加強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6]。同時一些相關研究顯示OSAS患者的壓力感受器平衡點上調(diào)[7],也可使血中兒茶酚胺類物質(zhì)持續(xù)升高以及增強化學感受器對交感縮血管神經(jīng)的正調(diào)節(jié)作用,使得OSAS患者的血壓在白天也明顯升高。
本次課題結(jié)果提示,中重度OSAS伴高血壓患者經(jīng)nCPAP有效治療后,有利于高血壓的控制與恢復,治療組經(jīng)CPAP治療1周后,伴隨著最長呼吸暫停時間、AHI、最低SpO2的顯著改善,血壓較治療前及常規(guī)組有顯著降低。CPAP治療極大的改善患者夜間間歇低氧血癥,降低了交感神經(jīng)的過度興奮,減少血中兒茶酚胺類物質(zhì),從而導致血壓的下降,使血壓趨于穩(wěn)定,這一點在此次研究中也得到印證。
高血壓病,尤其是難治性高血壓應提高對其合并OSAS的重視,明確診斷。應用單一的常規(guī)降壓藥物治療,大部分療效差,控制血壓不理想。應用CPAP有效治療OSAS,對控制高血壓也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本研究,顯示常規(guī)藥物聯(lián)合應用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對于高血壓合并OSAS患者的血壓控制有明顯的效果。
本研究例數(shù)較少,nCPAP治療時間較短,僅為一周,因此,持續(xù)正壓通氣輔助治療合并OSAS的高血壓病人長期療效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實。另外,可設單純持續(xù)正壓通氣輔助治療組以進一步完善研究結(jié)果。
1 黃席珍.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與高血壓.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5,24:256-257.
2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疾病學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2,25:195-198.
3 Robinson G,Stradling J,Davies R.Sleep 6:Obstructive sleep apnoea/hypopnoea syndrome and hypertension.Thorax,2004,59:1089-1094.
4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疾病學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2,25:195-198.
5 Lavie P,Hoffstein V.Sleep apnea syndrome:a possible contributing factor to resistant.Sleep,2001,24:721-725.
6 Carlson JT,Hedner JA,Sellgren J,etal.Depressed baroreflex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Am J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4:1490-1496.
7 Brooks D,Homer RL,F(xiàn)loras JS,et al.Baroreflex control of heart rate in a caninemodel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9,159:1293-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