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波,崔清潭
(解放軍第三一三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0)
院內(nèi)腸桿菌科細菌如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是醫(yī)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AmpC、ESBLs酶發(fā)生率高。碳青霉烯類藥有廣譜的抗菌活性和較好的通透性,是目前治療腸桿菌科細菌感染的最有效藥物[1-2]。然而,但隨著碳青霉烯類藥的應(yīng)用,腸桿菌科細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的耐藥菌株陸續(xù)被分離,使臨床上抗感染治療有了很大的挑戰(zhàn)[3]。我們選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的送檢標本進行檢測分析,探討院內(nèi)腸桿菌科細菌的感染并對碳青霉烯類藥物的耐藥性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病人的送檢標本600例,同一患者多次分離菌株只取1株。細菌鑒定板購自珠海黑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厄他培南(ETP)紙片(英國Oxoid公司)購自默沙東公司,含美羅培南(MER)藥物、MH瓊脂均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1.2.1 菌種分離及鑒定 將待檢的標本接種于相應(yīng)的培養(yǎng)基中,于35℃條件下培養(yǎng)1 d,然后分離純化,按照微生物檢驗操作常規(guī)進行檢驗。
1.2.2 K-B紙片擴散法 取0.5麥氏單位菌液,將菌液按照標準的K-B法涂抹于MH瓊脂上,抑菌圈邊應(yīng)細菌生長,采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的直徑。在室溫下按照 M100-S19[4]放置15 min,表面干后將貼于瓊脂平板上。35℃下16 h~18 h,厄他培南1 mm參考的精密度評價標準:耐藥為抑菌圈的直徑少于14 mm;中介為抑菌圈直徑15~18 mm;敏感為抑菌圈直徑大于19 mm。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xué)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菌株分布情況 在600例標本中共分離腸桿菌科菌株369株,分離率為61.5%。其中大腸埃希菌106株,占26.00%;肺炎克雷伯菌92株,占17.5%;奇異變形菌63株,占7.50%;陰溝腸桿菌45株,占7.50%;產(chǎn)氣腸桿菌35株,占5.83%;褪色沙雷菌株28株,占4.67%。
2.2 對厄他培南的藥敏性 腸桿菌科細菌對厄他培南的藥敏性見表1。大腸埃希菌(106株)、奇異變形菌(63株)、肺炎克雷伯菌(92株)、陰溝腸桿菌(45株)、產(chǎn)氣腸桿菌(35株)和褪色沙雷菌(28株)對KB法厄他培南抑菌圈直徑分別是7~36 mm、22~36 mm、7~36 mm、12~30 mm、7~33 mm和19~36 mm,平均抑菌圈直徑范圍分別為26 mm、27 mm、20 mm、26 mm、21 mm和31 mm,敏感率分別為97.17%、92.06%、57.61%、94.29%、95.56% 和92.86%。2.3 對美羅培南的藥敏性 腸桿菌科細菌對美羅培南的藥敏性見表2。106株大腸埃希菌、63株奇異變形菌、92株肺炎克雷伯菌、35株產(chǎn)氣腸桿菌、45株陰溝腸桿菌和28株褪色沙雷菌對美羅培南的敏感率分別為96.23%、90.48%、78.26%、88.57%、93.33%和89.29%。
表1 腸桿菌科細菌對厄他培南的藥敏性(株,%)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600例標本中共分離腸桿菌科菌株369株,分離率為61.5%。其中大腸埃希菌106株,占26.00%;肺炎克雷伯菌92株,占17.5%;奇異變形菌63株,占7.50%;陰溝腸桿菌45株,占7.50%;產(chǎn)氣腸桿菌35株,占5.83%;褪色沙雷菌株28株,占4.67%。106株大腸埃希菌、63株奇異變形菌、92株肺炎克雷伯菌、35株產(chǎn)氣腸桿菌、45株陰溝腸桿菌和28株褪色沙雷菌對厄他培南的敏感率分別為97.17%、90.48%、57.61%、94.29%、95.56%和92.86%;對美羅培南的敏感率分別 為 96.23%、96.83%、78.26%、88.57%、93.33%和89.29%。碳青霉烯類抗菌藥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廣泛抗菌譜及對β-內(nèi)酰胺酶穩(wěn)定性高,其對肺炎克雷伯菌、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有高度抗菌作用[5-7]。本文常見的腸桿菌科細菌對碳青霉烯類藥物敏感性大于57%,除肺炎克雷伯菌外,其他細菌對厄他培南耐藥性均超過92%。厄他培南是一種新型的廣譜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由美國默沙東公司最新研發(fā)),聯(lián)合青霉素結(jié)合蛋白抑制細菌細胞壁升成,阻滯細菌增長[8,9]。目前已廣泛使用自動化藥敏檢驗系統(tǒng),但藥敏板條大多無厄他培南,阻礙了產(chǎn)KPC酶菌株的及時發(fā)現(xiàn)與控制。所以,應(yīng)采用不同方法檢測腸桿菌科細菌對厄他培南的耐藥性。
表2 腸桿菌科細菌對美羅培南的藥敏性(株,%)
在臨床上,革蘭陰性腸桿菌科細菌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腸埃希菌、奇異變形菌、肺炎克雷伯菌、產(chǎn)氣腸桿菌、陰溝腸桿菌及褪色沙雷菌為感染流行細菌,應(yīng)加強阻滯該菌株的感染。
產(chǎn)KPC酶菌選擇的重點內(nèi)容為測定腸桿菌科細菌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而藥敏方法測定KPC酶介導(dǎo)的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差異較大,明顯是產(chǎn)酶菌接種效應(yīng)[10],且菌量也不同。本文腸桿菌科細菌中的產(chǎn)氣腸桿菌、奇異變形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褪色沙雷菌對厄他培南的耐藥率分別為1.89%、4.76%、34.78%、0%、4.44%、0%;美羅培南的耐藥率分別為 3.77%、4.76%、19.57%、8.57%、6.67%、10.71%。說明除肺炎克雷伯菌外,腸桿菌科細菌對厄他培南的敏感性均高于美羅培南,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若腸桿菌科細菌出現(xiàn)對厄他培南耐藥、中介,則對美羅培南耐藥。
[1]馮羨菊,張 燕,羅 予.多藥耐藥腸桿菌科細菌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基因型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xué)雜志,2010,20(12):1651.
[2]蒯守剛,邵海楓,王衛(wèi)萍,等.耐碳青酶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耐藥機制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xué)雜志,2010,20(22):3441.
[3]楊 青,杜小幸,俞云松,等.5種藥敏方法檢測產(chǎn)KPC酶腸桿菌科細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J].浙江檢驗醫(yī)學(xué),2008,6(4):3.
[4]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J].M100-S19.Pennsylvania:CLSI,2009,29(3):135.
[5]關(guān) 靜,霍艷艷,祝春艷.口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研究進展[J].科技成果縱橫,2011,(3):56.
[6]全國合理用藥監(jiān)測辦公室.2010年1月—2011年6月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臨床應(yīng)用情況[J].中國執(zhí)業(yè)藥師,2011,8(9):19.
[7]周 鵬,洪云月,孫 淵.碳青霉烯類藥物安全性與細菌耐藥性研究進展[J].醫(yī)藥導(dǎo)報,2010,29(6):750.
[8]劉小平,王 瀟,劉澤濱,等.厄他培南對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細菌的抑菌活性[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xué)雜志,2009,19(20):2766.
[9]羅 虹.厄他培南治療老年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10):1371.
[10]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xué)[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78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