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建
(1.深圳市中金嶺南科技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122;2.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40;3.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新材料研究所,廣東 深圳 518055)
Finemet納米晶材料,由于其優(yōu)異的軟磁性能,廣泛應用于電力和電子行業(yè)。其具有高飽和磁感應強度、高磁導率、低矯頑力等性質,被稱為當今最好的軟磁材料[1~4]。
其優(yōu)異的軟磁性能,源于其特殊的納米晶結構。該結構是通過其非晶先驅體通過退火晶化得來的。為了制備Finemet非晶先驅體,熔融母合金的冷卻速率必須大于105℃/s。一般通過快淬法生成,即將熔融母合金,通過高壓噴槍噴射到冷卻輥上,生成非晶薄帶。該工藝對設備的要求很高,國內(nèi)只有少量公司可以生產(chǎn)該產(chǎn)品,大部分產(chǎn)品主要依賴進口,且價格十分昂貴。
機械合金化法,是通過高速運動的磨球,對單質或化合物粉末混合物進行反復的碰撞、磨擦、剪切等作用,促進擴散,從而在較低溫度下,得到合金粉末的一種制備技術。
研究表明,機械合金化法可以制備某些體系的非晶材料[5]。如果機械合金化法在較短時間內(nèi)可以制備Finemet非晶粉體,就可以簡化Finemet納米晶的制備工藝,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只有少量關于機械合金化制備Finemet非晶的報道。
Raja等人利用振動球磨機將具有Finemet組成(Fe73.5、Cu1、Nb3、Si13.5、B9) 的單質粉末混合物球磨60 h,沒有觀察到非晶相生成[6]。
Fechova等人也利用振動球磨機,研究了球磨對具有Finemet組成的單質粉末混合物的作用,他們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長時間的球磨,一種無序的晶間相生成[7]。
在本文中,我們利用具有較高能量的攪拌球磨機對具有Finemet組成的單質粉體混合物進行球磨,以探索機械合金化法制備Finemet非晶粉體的工藝。
將具有 Finemet成份的 Fe、Cu、Nb、Si、B 元素粉末混合物,加入球磨筒。球磨機采用的是德國Zoz公司生產(chǎn)的Simoloyer系列的CM20球磨機,球磨筒的容積為20 L。磨球為直徑Ф 4.875 mm的不銹鋼球,球料比為20:1,氣氛為Ar,填充比為20%。
為防止溫度過高而得不到非晶,我們采用的是高速–低速交替球磨的工藝,筒壁用流水冷卻。低速設為200 r/min,高速分別設定為300 r/min和500 r/min兩種速度,4 min高速+1 min低速交替球磨。球磨一定時間后暫停取樣。
對試樣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XRD)、差熱分析(DSC)、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SEM)。
X射線衍射儀由日本理學公司生產(chǎn),型號為D/max 2500PC;
掃描電鏡由日本日立公司生產(chǎn),型號為S-4800;
差示掃描量熱儀由德國耐馳公司生產(chǎn),型號為STA 449 F3。
為便于比較,我們對冷淬法制備的Finemet非晶薄帶一起進行了上述測試。
在500 r/min轉速的球磨過程中,經(jīng)過17 h的球磨,大部分粉體結成塊體,并粘結球磨筒壁上。
在300 r/min轉速的球磨過程中,球磨持續(xù)了40 h,沒有發(fā)現(xiàn)結塊現(xiàn)象。
在500 r/min轉速球磨 1 h、17 h的粉體以及Finemet非晶薄帶的XRD結果,在圖1中給出。
圖1 經(jīng)過1 h(a)、17 h(b)的500 r/min轉速球磨的粉體XRD譜線以及Finemet非晶薄帶(c)XRD譜線
可以看到,經(jīng)過1 h的球磨,所有溶質原子的特征峰都已經(jīng)消失,只剩下鐵的主特征峰和三個次級特征峰。
經(jīng)過17 h的球磨,3個次級特征峰,被一個較弱的寬化的漫散射峰所取代,并且主峰也弱化和寬化。整個XRD譜線與Finemet非晶薄帶的類似。
這說明經(jīng)過17 h的500 r/min轉速的球磨處理,有Finemet非晶粉體生成。
經(jīng)過40 h的300 r/min轉速球磨粉體的XRD譜線,與1 h的500 r/min轉速球磨粉體的類似。
這說明經(jīng)過40 h的300 r/min轉速的球磨處理,沒有Finemet非晶粉體生成。
在500 r/min轉速球磨1 h、17 h粉體的SEM照片在圖2中結出。
圖2 在500 r/min轉速下球磨1 h(a)、17 h(b)粉體的SEM照片
可以看到,經(jīng)過1h的球磨,粉體由許多冷焊薄片組成;經(jīng)過17 h的球磨,粉體由相互熔焊在一起的球磨顆粒組成。球形顆粒的直徑大約為50 nm。
在500 r/min轉速下球磨1 h、17 h的粉體的以及Finemet非晶薄帶的DSC曲線,在圖3中給出。
圖3 在500 r/min轉速下球磨1 h(a)、17 h(b)的粉體以及Finemet非晶薄帶(c)的DSC曲線
可以看到,500 r/min轉速下球磨1 h的粉體的DSC曲線上,沒有晶化放熱峰,而500 r/min轉速下,球磨17 h的粉體以及Finemet非晶薄帶的DSC曲線上,均有兩個晶化放熱峰。
這也說明了500 r/min轉速下球磨1 h沒有出現(xiàn)非晶粉體。還可以看到500 r/min轉速球磨17 h的粉體的放熱峰的強度比Finemet非晶薄帶的弱。
根據(jù)上述結果,粉體在500 r/min轉速下球磨時,其微觀結構演化過程分析如下:
變形、冷焊和斷裂,是粉體在球磨過程中發(fā)生的3種主要的物理過程[5]。
最初,粉體較軟,容易發(fā)生變形,此時粉體主要發(fā)生的是變形和冷焊,并且形狀主要是片狀的,球磨輸入的能量,主要變成粉體的應變能。由于應變應化效應,粉體的硬度逐漸增加[8]。隨著球磨時間的增加,粉體主要發(fā)生的是斷裂,粉體尺寸減小,形狀向球形轉變。
由于粉體硬度逐漸增加,其變形越來越困難,輸入的能量主要轉變成摩擦熱,粉體表面溫度逐漸增加。同時,由于尺寸的減小,粉體的熔點逐漸降低[9]。
經(jīng)過大約17 h的球磨,部分粉體的表面由于溫度達到熔點而熔化。當遇到?jīng)龅耐脖跁r,將粘在那里而形成塊體。由于粉體表面熔化–冷卻過程十分迅速,其結構便形成了非晶態(tài)。
因此,機械合金化引起的Finemet成份粉體的非晶化機制,是局域熔體的快速冷卻,該機制已由Yermakov 等提出[10]。
在其他條件下,由于球磨強度低或球磨時間短等原因,粉體表面的溫度并沒有達到熔點,因此沒有結塊和非晶相生成。由于非晶化主要發(fā)生在粉體表面,而芯部仍然是晶態(tài),所以,圖3中的晶化放熱峰的強度,比完全非晶化的Finemet非晶薄帶的要弱。由于表面非晶化的粉體形成塊體,并粘在筒壁上,后續(xù)的球磨對其作用很小。
將具有Finemet成份的元素粉體混合物,在攪拌球磨機中進行高能球磨,可以得到部分非晶粉體。非晶化機制,是局域熔體的快速冷卻。高的球磨速度,更有利于粉體的非晶化。利用機械合金化法制備高純的Finemet非晶粉體,需要防止結塊、粘壁等現(xiàn)象。
[1]Y.Yoshizawa,S.Oguma,K.Yamauchi.New Fe-based soft magnetic alloys composed of ultrafine grain structure[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88,64(10):6044-6046.
[2]Y.Yoshizawa,K.Yamauchi,T.Yamane,H.Sugihara.Common mode choke cores using the new Fe-based alloys composed of ultrafine grain structure[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88,64(10):6047-6049.
[3]J.D.Ayers,V.G.Harris,J.A.Sprague,W.T.Elam,H.N.Jones.On the formation of nanocrystals in the soft magnetic alloy Fe73.5Nb3Cu1Si13.5B9[J].Acta Materialia,1998,46(6)1861-1874.
[4]K.Hono,D.H.Ping,M.Ohnuma,H.Onodera.Cu clustering and Si partitioning in the early crystallization stage of an Fe73.5Si13.5B9Nb3Cu1 amorphous alloy[J].Acta Materialia.1999,47(3):997-1006.
[5]C.Suryanarayana.Mechanical alloying and milling[J].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2001,46(1-2):1-184.
[6]M.M.Raja,K.Chattopadhyay,B.Majumdar,A.Narayanasamy.Structure and soft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inemet alloys[J].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0,297(1-2):199-205.
[7]E.Fechova,P.Kollar,J.Fuzer,J.Kovac,P.Petrovic,V.Kavecansky.The influence of the long time milling on the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Fe-Cu-Nb-Si-B powder[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2004,107(2):155-160.
[8]George E.Dieter,Jr.,Mechanical Metallurgy[M].New York Toronto Lond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1961.
[9]K.Dick,T.Dhanasekaran,Z.Y.Zhang,D.Meisel.Size-dependent melting of silica-encapsulated gold nanoparticl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2,124(10):23122317.
[10]A.Y.Yermakov,Y.Y.Yurchikov,V.A.Barinov,Physics of Metals and Metallurgy.1981,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