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戊戌時期的興女學思潮

2012-02-18 05:02:21任向陽
江西社會科學 2012年10期
關鍵詞:女學思潮婦女

■任向陽 李 斯

社會思潮是某些個人、集團、階層、階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圍繞社會重大問題抒發(fā),并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思想主張、觀點、意愿的總和[1](P1)。戊戌時期興女學思潮是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思想、教育史上的一種重要社會思潮,反映了當時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認識。對戊戌時期興女學思潮產(chǎn)生的背景、過程、歷史地位與作用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戊戌時期興女學思潮產(chǎn)生、發(fā)展的理路和內(nèi)在規(guī)律,而且能為當前解決婦女問題,發(fā)揮半邊天的積極主動性,為探索中國出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提供歷史借鑒。

一、戊戌興女學思潮興起的背景

正如梁啟超所說:“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狈菜寄艹沙闭?,“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2](P1-2)戊戌時期興女學思潮的興起同樣有其時代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第一,伴隨愛國主義思潮興起而誕生。眾所周知,鴉片戰(zhàn)爭后,清王朝陷入空前的社會危機之中。首先是民族危機,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不斷掀起瓜分狂潮,中國面臨著滅國亡種之禍。其次,階級矛盾愈加尖銳,廣大人民群眾對清朝腐朽統(tǒng)治日趨不滿,各種反抗不斷。因而中國內(nèi)外交困,危機四伏,“譬猶地雷四伏,藥線交通,一處火燃,四面皆應”[3]。這種危機,不僅激發(fā)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愛國主義思潮,而且成為推動近代中國各種進步社會思潮的原動力。正如梁啟超所言:“吾國四千余年之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一役?!盵4](P1)先進知識分子一面呼吁救亡圖存、振興中華,一面前赴后繼地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以致各種思潮滾滾向前。經(jīng)世致用思潮、洋務思潮、早期維新思潮、變法維新思潮一浪推一浪,接踵而至。

在此思潮之下,幾乎所有先進思想家都曾考慮過變革舊教育。如龔自珍曾倡導人民“自尊其心”,強化“以教之恥為先”[5](P51)的道德教化;魏源曾倡導西方男女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張“國內(nèi)遍設大小書院,國內(nèi)男女無不能書算者”[6](P1098);郭嵩燾更將興辦學校視為興政的本源,提出“一切新政,皆鼓舞百姓為之。其源尤在學?!盵7](P220);早期維新派則領悟到要用教育興國威、雪國恥,不僅提出“兵戰(zhàn)不如商戰(zhàn),商戰(zhàn)不如學戰(zhàn)”[8],而且認為中國之所以被列強欺辱,其原因在“愚”,因而治愚是當時的首要任務,“今夫言治國而必推本于學校”[9]。而戊戌時期的思想家在比照中西文化差異之后,較前人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而女學衰弱,“國之所存者幸矣”[9]。所以,“欲強國必由女學”[10](P96),“女學乃當今急務救本之始基”[11](P82)。于是戊戌時期,在愛國主義思潮推動下,興女學思潮被作為救國的“利器”而大加提倡。

第二,在中西文化沖突與交流中演變。正如柳亞子所言,“海通以來,歐美文明窈窕之花,將移植于中國。彌勒約翰、斯賓塞之學說,汽船滿載,掠太平洋而東,我同胞女豪杰亦發(fā)憤興起,相與驅(qū)逐以圖之”[12](P868)。在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背景下,戊戌時期先進知識分子不斷探索中國文化出路,推進興女學思潮演變。

首先,將西方學說作為興女學的理論依據(jù)。自西方列強轟開中國國門后,中西文化的碰撞激蕩著知識分子。一方面民族危機迫使先進知識分子走出空談心性的“故紙堆”,尋求救國救民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另一方面甲午戰(zhàn)敗的事實讓其意識到西學的理論內(nèi)涵及其實際效用,也促使其轉(zhuǎn)向?qū)W習西學,形成學習西方的文化思潮。他們不僅將自己認為有用的學理和思想主張介紹到中國,供國人采擇,而且用其來分析和解決中國現(xiàn)實問題。如,他們依據(jù)天賦人權(quán)理論指出,“天地之生人也,陰陽平等,無有偏毗”[1](P99),而在中國女性被“抑之、制之、愚之、閉之、囚之、系之,使不得自主,不得任公事……不得出室門”[3]。因而他們大聲疾呼“學問可以自學,言語可以自發(fā),此人人公有之權(quán)利也”[3],受教育是天賦之權(quán),不可剝奪。他們還據(jù)進化論指出,個體能動作用對社會整體進步產(chǎn)生巨大影響,“人盡其能而彼此競爭,則社會總體受益”[11](P82)。因而女子無學是中國愚、弱的根源之一,若繼續(xù)讓女子無學,等于自棄半數(shù)國民的智慧,中國自然就會愚昧落后。所以“欲強國本,必儲人才;欲植人才,必開幼學;欲端幼學,必稟母儀;欲正母儀,必由母教”[13](P80)。因而興女學關系到“保國”、“保種”、“保教”大業(yè)的勝敗。

其次,立足西方文化侵略的事實,力圖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中西融合”的思想武器?;谖鞣礁鲊谥袊罅εd辦女學,其目的并非為提高國人的文化素質(zhì)、解除人民痛苦,而是為傳播“福音”,為西方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服務的事實,出于民族自尊心和反對西方文化入侵的現(xiàn)實需要,維新人士力圖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思想武器,實現(xiàn)中西文化的融合。一方面,他們采用“托古改制”的思維模式,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西方興女學思想的理論根據(jù)。如,他們附會傳統(tǒng)文化中“有教無類”、“化民成俗”等觀念指出,“女之有學,此我祖宗之家法也”,“謹案女學一事,古先哲王興道致治莫不以此為要圖”。[14](P182)“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勸學,匪有歧矣。”[15](P51)所以,興女學古已有之,現(xiàn)在復興,并非奇事。另一方面他們確立融合中西為改造中國服務的思路,指出興女學是事關“保教”、“保國”,甚至“保種”的大事,可“復三代之遺規(guī),采泰西之美制,儀先圣之明訓,急保種之遠謀”,“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15](P51)因而在“中體西用”中西文化融合基礎上,希望通過興女學讓女子既充當賢內(nèi)助,又充當利家、利種的工具,培養(yǎng)新式“賢妻良母”。

總之,在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過程中,在學習西方的社會思潮中,先進知識分子力圖從現(xiàn)實和思想文化角度來尋求救國救民的出路,解決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向何處去這一重大問題。事實上,也正是在西方女學制度、女權(quán)理論、民主制度等廣泛傳播下,中國近代興女學思潮逐漸興起。

第三,在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和思想啟蒙運動中發(fā)展。盡管中國近代興女學思潮勃然興起、演變和發(fā)展,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是重要因素,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中國的內(nèi)部條件。近代中國處于由封建社會沉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同時又是由沉淪走向覺醒、民族民主運動蓬勃興起的時代,由封閉、專制、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向開放、民主、近代工業(yè)社會轉(zhuǎn)型的時代,這種社會轉(zhuǎn)型是興女學思潮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伴隨著近代中國社會的轉(zhuǎn)型,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由傳統(tǒng)小農(nóng)經(jīng)濟逐漸轉(zhuǎn)向工商業(yè)經(jīng)濟。而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變化,又引起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的變化。中國不僅有工人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資產(chǎn)階級中又有買辦資產(chǎn)階級、民族資產(chǎn)階級之分。作為較大規(guī)模觀念形態(tài)運動的社會思潮,是特定社會各種矛盾在思想領域的反映。中國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的變化,也就決定中國革命性質(zhì)的變化,決定中國社會思潮的導向。盡管中國具有初步近代意識知識分子的出現(xiàn),可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但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xiàn),則是戊戌時期才開始。盡管近代知識分子有對國家民族強烈的責任感,但在變法維新之前尚未形成一個獨立階級,還不可能成為近代社會轉(zhuǎn)型強有力的階級后盾;因而戊戌時期,中國社會思潮的政治指導者主要是近代思想文化的啟蒙思想家。在中國的社會轉(zhuǎn)型中,他們不僅起著先鋒和橋梁作用,而且是當時的政治與思想的指導者;他們掀起思想文化啟蒙運動的高潮,發(fā)出救亡呼聲,變法維新的吶喊,不僅是思想文化啟蒙運動的追隨者或傳播者,而且是其倡導者。為此,他們不僅創(chuàng)辦宣傳機構(gòu)介紹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學說的譯著,出版大量宣傳革命的書籍;而且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批新式學校、特別是女子學校,對促進中國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造就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群體,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起著積極作用。興女學思潮的興起,就是在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和思想啟蒙運動興起的社會背景之下產(chǎn)生的,它高揚了中華民族的積極精神,確立了積極探求救亡圖存,改造中國,振興中華,走近代化的新路。

總之,民族危機的刺激,救亡圖存的需要,愛國主義思潮的興起;西方文化的入侵,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西方近代資產(chǎn)階級人權(quán)思想及西方女權(quán)運動的影響;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都是戊戌時期興女學思潮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與之相適應,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改造中國、走近代化道路,成為中國社會思潮的中心問題。圍繞這一中心問題,探討中國向何處去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是興女學思潮興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二、戊戌興女學思潮興起的進程

由于先進知識分子把女子百無一用的原因歸結(jié)為男女不平等,歸結(jié)為女子沒有接受教育,因而“興女學”思潮興起的最初目的,是希望通過教育手段,把女子變成有用之才。這種思潮在戊戌時期又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原因在于作為新興資產(chǎn)階級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由于廣泛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他們無論在階級屬性、知識結(jié)構(gòu)、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政治理想上,都與傳統(tǒng)知識分子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都具有更強烈的民族危機感和更開放的變法圖存意識。他們從民族、國家、政治的角度提出了“女學興國”論:興女學是“天下存亡、強弱之大源”[9],通過興女學可擺脫民族、國家危機,使人類自立、國家富強、民族興旺。因而他們要求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教育、風俗變革的同時,把興女學問題也作為保國強種的措施之一。其興女學的主張也成為推行“新學”、“新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以此來改變婦女命運、國家民族命運,并引發(fā)了廣泛而深刻的“興女學”社會思潮。為更好地理清這一思潮的發(fā)展脈絡,我們可將此過程分為萌芽、形成、高潮和衰落四個階段來考察。

第一,萌芽階段?!皩τ谂畬W的提倡以及相關的社會問題,思考最早的要算早期維新派的思想家們”[16],因而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前各思想家對女學的思考,是戊戌時期“興女學”思潮的萌芽時期。其特點是當時的思想家都沒有專門研究興女學的著作,其觀點與言論只是零散地見于各類文章之中。代表性的有陳熾的《庸書》外篇卷下的《婦學》篇,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著《女教》篇等。他們在向西方學習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上,將西方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教育狀況與中國進行初步、感性的比較,并以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天賦人權(quán)”說和進化論為理論根基,以經(jīng)學中的圣賢之言為論據(jù)和論述方法,批判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的種種惡俗,揭露其不平等的社會根源,論述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即使只是這些觀點,也標志著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意義,只不過他們尚停留在對女性的憐憫和興女學對女子本身或家庭的影響,卻未提出婦女解放的口號,也未采取任何實際措施。

第二,發(fā)展階段?!芭d女學”思潮的發(fā)展階段以1895年創(chuàng)立“不纏足會”為初始標志。其特點是思想家們已從理論論述過渡到力圖在實踐中實現(xiàn)男女平等以致實現(xiàn)救國保種。換句話說,就是將興女學置于強國保種的高度來考察,使之更富社會現(xiàn)實意義,擴大了社會影響。他們認為要通過興女學挽救國家危亡,讓女子掌握生計知識,謀求社會職業(yè),第一件事就是要從形體上予婦女以解放。因而他們不僅從理論上論證救國保種的可行性,而且將其思想付諸實踐,大力倡行不纏足,促進“興女學”思潮的形成與發(fā)展。盡管不纏足運動,是人們反封建禮教和習俗的契入點,但由于它促使婦女乃至社會各界志士仁人從民族強盛、國家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和實現(xiàn)“興女學”的目的,因而就成為興女學思潮中作為民族解放、階級解放和個性解放合而為一的政治運動。但戊戌思想家將運動的重點放在保國、保種和為國生利之上而非婦女自我意識的覺醒上,以致只從革命形勢需要出發(fā),把婦女當做工具來考慮。

第三,高潮階段。這一階段從1897年5月中國女學堂的成立開始,以各地女學會創(chuàng)立和《女學報》的創(chuàng)刊為標志。其特點是各地相繼掀起興辦女學的高潮,部分進步女性自身的意識已經(jīng)覺醒,組織起來創(chuàng)立女學會、參與創(chuàng)辦《女學報》,并以學會和報刊為輿論陣地進行教育宣傳。換句話說,她們不但建立自己的團體并落實到“興女學”的實踐之上,而且開始從思想文化上著手宣傳,擴大了社會影響。例如,中國女學堂的創(chuàng)辦就得到了中外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幫助,起到了榜樣的作用,以致興女學之風迅速發(fā)展,在蘇州、廣東、松江及新加坡等地區(qū)都陸續(xù)興辦了女學堂。由于各界人士對興女學的認可和支持,女學堂、女學會、《女學報》等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迅速發(fā)展,說明興女學思想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zhuǎn)的歷史潮流日漸深入人心。她們還認為,如果“無專門之學,何以自營而養(yǎng)生;無普通之學,何以通力而濟眾;無男女平等之學,何以成名譽而合大群,何以充職業(yè)而任師長”[3]。婦女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就不能謀職、不能參加社會勞動以求獨立生存,就更別提真正的男女平等了。因而只有通過興女學來開啟婦女智力,知事明禮,參與社會勞動,才能謀取社會職業(yè),在經(jīng)濟上解除對男性的依附,求得獨立生存的能力基礎上增強主體意識,才能更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包括參政議政等。這標志著某些婦女的主體意識已超過同期主導婦女解放運動的男性思想家,戊戌興女學思潮興起達到頂峰。

第四,衰落階段。政治環(huán)境的風云突變是興女學思潮衰落的重要原因。戊戌時期,不論興女學思潮的提倡者、支持者還是承擔者,都與這一時期的維新思潮密不可分,所以當維新變法遭到鎮(zhèn)壓后,與之一切有關聯(lián)的事物便都會受到牽涉。參與維新變法者被殺,維新政令被廢,倡導維新思想者被追究責任,因而在這種政治高壓下,興女學思潮作為維新思潮的一部分,其衰落是必然的。

盡管戊戌興女學思潮隨維新運動失敗而衰落,不少女學,如中國女學等因之而停辦,但興女學的思想主張并沒有煙消云散。在其影響下,興女學思潮經(jīng)歷短暫蕭條后又重新興起。這表現(xiàn)為各地女學堂又相繼出現(xiàn):如吳馨認為女性是國民母親,興女學是“務本”,并于1902年10月創(chuàng)辦上海務本女塾。蔡元培、章炳麟、蔣智由等認為“革命精神所在,無論其為男為女,均應提倡,而以教育為根本”[17](P7)。因而主張要“造成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替”[18](P101),并于1901年發(fā)起愛國女學。廣州也相繼創(chuàng)辦公益女學、坤維女學、育賢女學等。以致清政府也不得不考慮興女學的問題,終于于1907年3月頒布《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正式將女性學校教育納入學制系統(tǒng)。至1907年,除甘肅、新疆、吉林沒有女學堂外,女子學堂已經(jīng)遍及全國,戊戌興女學思潮終于開花結(jié)果。

三、對戊戌興女學思潮的評價

戊戌興女學思潮,是中國近代解放婦女與婦女解放運動興起與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歷史意義。

首先,打破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文化觀念。幾千年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文化觀念極為盛行,而在興女學思潮的影響下,人們普遍認為,女子不受教育,不僅才與德都談不上,而且婦人無學于家、于國都有危害。正如有人說:“欲令天下女子,不識一字,不讀一書,然后為賢淑之正宗,此實禍天下之道也?!盵9]要改變這種狀況,務必要使女性受教育:“使其人而知有萬古,有五洲,與夫生人所以相處之道,萬國所以強弱之理,則其心也,方憂天下憫眾生之不暇,而必無余力以計較于家人婦子事也。”[9]這樣才能使女子了解古今中外的大事,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悟得修身、齊家、愛國的道理,不僅利于其開闊視野、心胸寬廣,做到“德”與“才”相得益彰,而且利于教育后代、家國安寧、修睦。所以,興女學思潮打破舊的思想文化觀念,促進了社會風氣的進化。

其次,開啟了近代婦女教育的先河。歷史地看,一者在中國最早開辦的是教會女學,其教育內(nèi)容多帶有殖民奴化色彩,教育對象多局限于教民。二者早期維新派雖然“客觀上對中國近代‘興女學’思想的產(chǎn)生發(fā)展起了前驅(qū)先路的歷史作用”[19],但其主張尚停留在使女子“為賢女,為賢婦,為賢母,三從四德……相子佐夫,不致虛靡坐食”[20](P288)的感性認識上,未擺脫封建主義女子教育觀的舊窠臼;且由于他們僅停留在零星的理論探討階段,沒有創(chuàng)立專門的輿論工具,更缺乏興女學的大膽實踐,因而社會影響甚微。而戊戌時期維新派掀起的興女學思潮,不僅建立起興女學理論宣傳陣地,如:《時務報》、《湘報》、《女學報》等有影響的刊物,為興女學大造輿論聲勢;而且還創(chuàng)設女學堂、女性團體等,擴大了社會影響。此外,此時“興女學”思潮的目的明確:為改變廣大婦女愚弱之狀況,“非遍開女學以警醒之,啟發(fā)之不可”;興女學的方案具體:要求遍立小學于鄉(xiāng),分立中學于邑,特立大學于會城,男女“務平其權(quán)”。[21]所以,戊戌時期的興女學思潮實質(zhì)性地開啟了近代婦女教育的先河,培養(yǎng)了一大批致力于近代婦女解放的精英。

再次,促進了傳統(tǒng)家庭婦女向近代職業(yè)婦女的轉(zhuǎn)型。恩格斯曾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22](P145)在“興女學”思潮及其實踐中,一些婦女在學校中學到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職業(yè)技術,開始走出家門成為社會女工,有的還從事律師、醫(yī)生、教師等職業(yè),成為掌握一定知識、技能,能靠自己勞動“自立”生存的職業(yè)女性,能為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作貢獻的社會力量,促進中國傳統(tǒng)家庭婦女向近代職業(yè)婦女轉(zhuǎn)型。

最后,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為婦女的平等權(quán)、參政準備條件。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中國向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西方的工業(yè)化生產(chǎn)模式在國內(nèi)不斷涌現(xiàn),“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自然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逐漸瓦解。一方面為謀取生存,為適應近代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廣大婦女紛紛走出家門參加勞動,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另一方面隨著戊戌時期興女學思潮的興起,女子教育的開辦,婦女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她們逐漸萌生男女同權(quán)的意識。為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男女平權(quán)、婦女參政議政的思想也逐漸發(fā)展起來。如康同薇曾在《女學利弊說》指出:“扶陽抑陰”的封建道統(tǒng),完全違背“天賦人權(quán)”的公理。劉紉蘭在《勸興女學啟》中語出驚人,“天下興亡,匹婦亦有責焉”[23];而盧翠則在《女子愛國說》中更是破天荒地公開闡明女子參政的訴求,“凡我輩亦可聯(lián)名上書,直陳所見”,并提出“設貴婦院于頤和園”[24]作為最高婦女參政機構(gòu)??梢姡煨缗d女學思潮不僅為辛亥時期、五四時期婦女爭取男女平權(quán)、女子參政議政提供思想理論基礎,也為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奠定基礎,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

總之,“興女學”思潮突破洋務派所倡導的“技術教育救國”范疇,轉(zhuǎn)向培養(yǎng)現(xiàn)代國民素質(zhì)以從根本上救亡圖存,在中國近代化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其不僅完成從賢妻良母到女國民再到與男子平等的教育理論探索,掀起興辦女學的熱潮;而且促進近代女子主體意識的覺醒,形成知識婦女群體,為五四以后女子教育向縱深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因而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恰似一股洪流,沖擊并瓦解著封建社會種種抑制男女平等的陳規(guī)陋習和傳統(tǒng)觀念,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有力地促進了女子教育思想以及愛國主義思潮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轉(zhuǎn)型。

當然,囿于當時客觀社會條件的限制,戊戌興女學思潮亦帶有明顯不成熟性,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目的上的局限性。正如梁啟超所說:“天下之本二,曰正人心,廣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養(yǎng)始;蒙養(yǎng)之本,必自母教始;蒙養(yǎng)之本,必自婦學始——故婦學是天下存亡強弱之大原也?!盵10](P96)他還指出,民富才能國強,要“使人人足以自養(yǎng)”,才能使民富。如“使一國之內(nèi),而執(zhí)業(yè)之人,驟增一倍,則其國所出土產(chǎn)作物,亦必驟增一倍”,國家就會逐漸富強起來。由此可知,戊戌時期的興女學思潮宗旨是服務于“救國保種”,是為了培養(yǎng)新的“賢妻良母”,因而其局限性表現(xiàn)為:其一,將其目的定位為賢妻良母,這就意味著通過興女學讓婦女充實自己的才識,只是為了培養(yǎng)、養(yǎng)育、教育優(yōu)秀的下一代,即把婦女無情地定位為“生育機器”。其二,將其目的定位為生利、富民、救國,就意味著只將婦女當做一種工具,而沒有把婦女當做社會發(fā)展的主體。因而當時興女學思潮的目的只是為了能更好地服務于家庭,服務于整個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社會。

其次,興女學思潮中,女性的主體意識依然不強。列寧曾指出:“工人的解放應當是工人自己的事情,同樣,女工的解放也應當是女工自己的事情?!盵25](P73)盡管男性在興女學思潮的形成中充當先鋒,但只有女性本身的主體意識覺醒,才更能體現(xiàn)出思潮的價值。然而盡管近代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革和興女學思潮的興起,為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提供了契機,但由于長期以來受封建專制的束縛和男尊女卑觀念的禁錮,女子的聰明才智受到壓抑,主體意識湮滅。因此戊戌時期,盡管男子大聲疾呼興女學、給予婦女平等的教育權(quán),盡管部分先進女性的主體意識已經(jīng)覺醒,可絕大多數(shù)婦女仍沒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以致男子將婦女定位為“被解放者”,作為其救國保種、生利的工具,而大多女性也只是本能地接受男性的“恩賜”。所以總的來看,這個時期的興女學思潮尚是男子為主導的“解放婦女”,女子主動追求“婦女解放”的主體意識依然不強。

總之,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戊戌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對興女學的認識還比較膚淺,理論上也缺乏成熟性,因而無論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無論對婦女本身的影響方面,還是對社會影響方面,都不免存在著諸多不足。但是,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jù)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xiàn)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jù)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26](P150)所以盡管戊戌時期的興女學思潮有種種欠缺和不完善之處,但相對于那個時代而言畢竟是一個偉大的進步,它在促進20世紀上半葉女學思潮與婦女解放運動的全面高漲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理應得到肯定和贊賞。

[1]吳雁南,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11):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A].飲冰室合集(專集之34)[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康有為.大同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35.

[4]梁啟超.戊戌政變記[A].飲冰室合集(專集之1):第6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魏源.海國圖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8.

[7]錢鐘書,朱維錚,等.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8]南學會問答[N].湘報(影印本50號),北京:中華書局,1965.

[9]梁啟超.論女學[N].時務報,1897-05 -02.

[10]梁啟超.變法通義[M].何光宇評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1]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12]柳亞子.黎里不纏足會緣起[A].近代中國女權(quán)運動史料[C].臺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13]張品興.梁啟超全集:第1冊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4]經(jīng)元善.中國女學堂緣起[A].虞和平.經(jīng)元善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15]李華興,吳嘉勛.倡設女學堂啟1897-11-15[A].梁啟超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6]陳笑迎.論中國近代“興女學”思潮[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6).

[17]蔡元培.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A].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4.

[1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9]陳文聯(lián).中國近代“興女學”思想的歷史考察[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20]鄭觀應.女教[A].鄭觀應集:上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1]康同薇.女學利弊說[N].知新報,1898-05-11.

[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劉紉蘭.勸興女學啟[N].女學報(4),1898 -08-20.

[24]盧翠.女子愛國說[N].女學報(5),1898-08-27.

[25]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6]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女學思潮婦女
春秋時期重民的社會思潮
無聲之聲:明末清初政統(tǒng)與儒教中的女學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美育史料·民生女學藝術會
美育學刊(2019年4期)2019-07-24 01:49:00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zhuǎn)向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當代婦女的工作
視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做“微整服務”,女學霸為顏值走向深淵
公民與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3
《婦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則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論20世紀初年的“興女學”思潮
晚清女學的視覺呈現(xiàn)——以天津畫報為中心的考察
“文革” 后期的民間批判思潮(1968~1976)
青海省| 定安县| 宜川县| 松原市| 庆阳市| 台江县| 新蔡县| 通化县| 芦山县| 凤阳县| 临潭县| 平原县| 孟村| 洪江市| 余庆县| 克拉玛依市| 革吉县| 高碑店市| 文安县| 娄烦县| 芷江| 清水县| 惠水县| 建宁县| 板桥市| 通山县| 闻喜县| 汽车| 白玉县| 枣阳市| 中阳县| 岳池县| 依兰县| 吉林市| 肇庆市| 武隆县| 繁峙县| 辽中县| 安图县| 井研县|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