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涌衛(wèi)(寧夏大學 圖書館,銀川 750021)
2011年4月28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億人。[1]在全國13.7億人口中城鎮(zhèn)常駐人口6.66億,統(tǒng)計數據中沒有說明6.66億城鎮(zhèn)居民中是否包含這2.61億“流動人口”。如果包含在內,那么這就意味著:城鎮(zhèn)人口與外來人口比例為(6.66-2.61):2.61,即大約3:2;如果不包含,這個比例就是6.66:2.61,大約為5:2,無論是哪種結果,都說明流動人口數量是非常驚人的。但現實中的公共圖書館接待的讀者中,大多數是本地居民,若有外來人口,那本地讀者與這些外來人口之比既不會達到5:2,更不會達到3:2,這是肯定的。但當前的研究中有人給出相關調查:在城市里的外來務工人員中,有10%的人經常去圖書館,[2]這一結果如果放大到全國,那就意味著有2600萬流動人口經常去圖書館,這是不現實的。
流動人口的主要特征是流動性強,沒有本地戶籍,沒有穩(wěn)定住所,沒有穩(wěn)定職業(yè)。這個群體主要包括:農民工及其子女、外來自由職業(yè)者、外來流動經商人員及家屬等非本地固定居民等。不能簡單地將流動人口界定為農民工。按照文獻[3]對流動人口的界定:流動人口規(guī)定為因就業(yè)、生活離開其戶籍地或法律意義的住所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正式發(fā)布了《圖書館服務宣言》,在宣言中講到圖書館以公益性服務為基本原則,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閱讀權利為職責,以讀者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向所有讀者提供平等服務。在管理與服務中體現人文關懷。圖書館致力于消除社會的不公平,至少能讓外來務工人員在競爭社會中感受到與當地居民一樣具有同等的閱讀和休閑的權利。
公共圖書館理當順應時代要求,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yōu)勢,把開放性落到實處。如果能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圖書館服務的讀者群體,尤其是為農民工提供文化服務,便是對《圖書館服務宣言》理念的最好詮釋。
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下發(fā)了《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耙庖姟敝赋觯骸爸塾诒U瞎窕疚幕瘷嘁妫龠M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有必要開展免費服務,免費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般閱覽室、少年兒童閱覽室、多媒體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報告廳(培訓室、綜合活動室)、自修室等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免費開放;文獻資源借閱、檢索與咨詢、公益性講座和展覽、基層輔導、流動服務等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健全并免費提供;為保障基本職能實現的一些輔助性服務如辦證、驗證及存包等全部免費?!保?]
文化部等國家部委專門為公共圖書館制定了如此具體的“免費服務”的指導性文件,足以顯示這是大勢所趨,是社會文明建設的必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任何公民都有權平等地享受由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這一點完全符合“公共服務受益的非排他性,公共服務的提供主要是以公共權力而非利益交換為依托的,主要是由政府來承擔的”這一宗旨。公共圖書館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圖書館必然的選擇。
科學發(fā)展觀和圖書館的宗旨要求公共圖書館在建設和服務的過程中,必須以人為本,把促進社會全面發(fā)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圖書館應當隨時關注服務對象的群體構成結構是否與整個社會的群體結構相一致,即不僅僅要保證穩(wěn)定的讀者群,同時要設法吸引包括外來農民工這些缺乏文化知識、居無定所、收入微薄的社會弱勢群體及其子女成為圖書館的讀者,達到與社會同步發(fā)展的效果。
外來務工人員需求的顯性信息是:求職信息、住房信息、技能培訓信息等幾個方面。如果外來務工人員來到圖書館卻無法獲得這些信息,那么他們就會慢慢地疏遠圖書館。而另一方面是隱性信息需求:自身維權的法律知識、政府針對外來務工人員頒布的政策信息、日常生活中的生理衛(wèi)生和保健知識等。
公共圖書館的開放性是圖書館成為公共信息儲備基地的有利條件,同時也是發(fā)布和傳播信息的重要窗口。隨著圖書館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入人心,關心弱勢群體已成為圖書館人的共識,如果公共圖書館能夠更進一步加入到政府或社會團體并針對農民工或流動人口開展各種貼近實際的活動,必將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2011年吉林四平市開展的“送信息送技能送崗位”活動,[5]讓外來流動人口感到這個城市也是他的家,他們會覺得有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他們與這個城市連接在了一起,他們除了在網吧中可以上網獲取信息以外,還有一個真正關心他們的地方、讓他們感到平等與自尊的地方,那就是圖書館。針對分布在城市各個工地、社區(qū)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他們喜聞樂見的專項服務,這對傳統(tǒng)圖書館來說如果有難度,那么在當前的網絡技術環(huán)境下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現代社會的流動人口知識層次多樣化,已經不是早期農民工的半文盲狀態(tài),他們需要及時把握這個城市對外來人口的需求方向、需求數量、需求時間等實時信息,以及需要掌握過去及當前出臺的關于外來人口的各種政策,需要找到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組織和社會團體。一個城市的圖書館獲取這些信息要比個體的外來者容易得多,而且公共圖書館依靠政府的力量可以形成規(guī)?;Y源儲備。圖書館人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會讓他們有親情般的溫暖,圖書館的優(yōu)雅環(huán)境讓他們如同進入世外桃源。
流動人口在現實生活和務工的城市中,由于各種因素決定了他們的群體身份,從而制約和削減了其到公共圖書館分享現代文化成果的勇氣和自信。在以身份作為配置與獲取資源特有渠道和重要憑證的城市,流動人口普遍地缺乏或基本沒有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成為被主流社會忽略的邊緣群體,成為現代城市中的弱勢群體。在這一生活境遇中,往往從心理深處感到自己是不被所在城市接納的“外鄉(xiāng)人”,很難對城市公共設施的公益性特別是公共圖書館有正確的認識,導致了其缺乏信心和勇氣走進公共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在工作方式和體制機制方面也缺乏創(chuàng)新,客觀上構成了農民工進入圖書館接受文化服務的重重障礙和困難。首先,圖書館對自身的地位和功用宣傳不夠深入,使農民工在內的廣大流動人口不能科學認識和了解其特點和作用,造成了公眾對圖書館的功能地位的誤解和誤判。近年來,隨著各方面宣傳和多種信息的廣泛傳播,情形有所改善。其次,不少圖書館在服務方式上陳舊老套,諸多過時的條規(guī)制度,成為務工人員進入圖書館的隱性障礙。客觀地講,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經過反思和變革,在服務方式上力求緊跟時代貼近讀者,也產生了很大成效。但是,計劃經濟時代和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諸多體制機制、規(guī)章制度依然隨處可見,如辦理群體圖書借閱證需擔保、單位的證明、支付借閱證押金,一些中小城鎮(zhèn)圖書館開館或主要服務崗位開放時間與機關和社會事業(yè)單位八小時工作制同步等等,都在客觀上成為外來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進入公共圖書館的障礙和門檻。再次,一些圖書館在服務內容上,缺乏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和針對性。比如,館藏方面,缺少農民工喜聞樂見的報刊和圖書;培訓方面,很少舉辦有利于農民工勞動技能提高和文化素養(yǎng)提升的靈活多樣的業(yè)務培訓教育活動;公益性文化講座,大多追求“高精尖”,過于高雅或專業(yè)化,對農民工的吸引力非常有限。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質彰顯不力和農民工的弱勢群體身份,是圖書館難以實現對進城務工人員展開真正有效服務的瓶頸制約。[6]
圖書館一向認為:開展免費公益服務的最大障礙就是可能會造成文獻資源損耗,而這部分損耗往往是無法彌補的,特別是珍貴文獻。事實上,圖書館文獻丟失損毀是一個常態(tài)問題,而且是本地固定讀者所為。也就是說,如果固定讀者數量增加,不論是本地讀者還是流動人口讀者,必然導致損耗的增加,這與公眾的整體素質有直接關系。因此,開展免費公益服務只要能夠爭取到政府的財政補貼來彌補自然損耗就完全具有可行性。
加強流動圖書館和社區(qū)圖書館建設,為外來建設者提供靈活的、多樣化的服務。筆者建議,有條件的公共圖書館應開辟專門為外來務工者服務的“綠色通道”,為外來務工者朋友提供各種快捷、便利的服務,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各種特殊要求,簡化他們的借閱手續(xù),乃至上門服務等。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給他們平等獲取知識的機會。
大力推進社區(qū)圖書館建設對散居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外來務工者來說,是為他們提供了解決住房擁擠的最佳的學習場所。由于社區(qū)圖書館更深入基層,讀者對象更廣泛、更直接,更貼近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是“居民身邊的圖書館”,因此,其便利快捷的借閱優(yōu)勢和地域親和力更容易為廣大公眾,包括外來務工者所接受和喜愛,同時在提高外來務工者的技能素質、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水平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公共圖書館要根據外來務工者的分布、特征和信息需求等情況,建立外來務工讀者信息庫,針對性地為外來務工者提供“連鎖經營”服務。其中有效的手段就是采取“一卡通”的服務方式,讓他們不論走到哪里都可以享受到圖書館的“連鎖式服務”。
(1)開設服務專區(qū)。在公共圖書館內可以開辟一個全面介紹本市各行各業(yè)基本情況的圖書、期刊、報紙及市政有效文件等信息資源的場所,這些信息不僅外來流動人口需要,本地公民同樣需要。(2)設立分館。在外來務工者集中聚居區(qū)設立圖書分館,圖書館硬件設施由外來務工者所在單位、當地政府、社會福利機構等多方出資租建館舍、裝修環(huán)境,圖書館負責提供書刊或計算機終端設備。(3) 聯合相關培訓組織開辦技能培訓班。根據社會需求及外來人口的文化層次差別,免費開辦各種技能培訓班,除此而外,公共圖書館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為他們提供積極有效的服務。如到務工者集中的單位或社區(qū)現場免費辦證,為外來務工者提供“零門檻”服務。
總之,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fā)揚“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為他們提供溫馨的服務,讓這些城市建設的生力軍共享現代文明之光,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更要以開放的胸懷、前瞻的目光、平等的態(tài)度、有效的措施、熱情的服務,主動把被稱為“新市民”的外來務工者納入公共圖書館的讀者群中,進一步拓展圖書館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這才是公共圖書館在未來發(fā)展中的重大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