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光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的一個夜晚,江西撫州城內(nèi)香楠峰下,一所名為“玉茗堂”的園林式寓所內(nèi)燈火通明。不大的戲臺上,光影流韻,笙簫齊鳴,《牡丹亭》正在上演。
臺下,年近五旬的湯顯祖正中端坐,體態(tài)瘦削,面容清雅。但見臺上演至《勸農(nóng)》一場:早春二月,太守杜寶親自到南安縣清樂鄉(xiāng)勸農(nóng),見到挑糞施肥的農(nóng)夫、騎牛耍鞭的牧童、持簍采桑的農(nóng)婦,都要為之一一賞酒插花。面對這好山好水,杜太守不由得感嘆:“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云處處生?!痹捯粑绰?,周邊旋即響起父老鄉(xiāng)親齊整的和對:“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nóng)歌三兩聲?!?/p>
往事如煙,觸景生情。眼前勸農(nóng)的杜太守,不就是自己真切的剪影嗎?“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不也是自己孜孜以求的社會夢想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湯顯祖,禁不住再次回想起前半生的種種際遇,幾十年坎坷的仕途生涯一幕幕地在眼前鋪陳開來……
嘉
靖二十九年(1550年),湯顯祖出生在江西撫州一個書香門第。他少年聰慧, 12歲即會作詩,不到30歲已名播天下。
26歲那年,懷揣著理想抱負的湯顯祖從撫州出發(fā),踏上了前往南京國子監(jiān)游學(xué)的道路。此時的他意氣風(fēng)發(fā)、神采飛揚,蟾宮折桂之門仿佛已為之洞開。
然而湯顯祖沒有想到,科舉制度此時已經(jīng)腐朽不堪,考試成了上層統(tǒng)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工具,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萬歷五年、八年的兩次會試,權(quán)勢熏天的首輔張居正為了遍招海內(nèi)名士,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先后兩次派人拉攏湯顯祖,聲言只要肯同他合作,就讓他高中狀元。
可是,湯顯祖沒有低下高傲的頭。“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他把自己的名聲看得比處女的貞潔還要重要,在名利面前,他寧愿斬斷浮華,也要潔身自好。結(jié)果可想而知,在張居正當權(quán)的歲月里,湯顯祖兩次會試,兩次落第。直到張居正死后,他才考中進士。然而,倔犟的他從未后悔過。
之后,幸運之神再次向湯顯祖招手。新任內(nèi)閣權(quán)臣申時行、張四維又來招他入幕,承諾讓他參選原無資格入選的庶吉士。湯顯祖最終還是拂卻了他們的“美意”,只去南京做了個六七品的閑官。平步青云之路,再次與他擦肩而過。但也正是湯顯祖那決然的一甩衣袖,讓世人永遠記住了他那凜然的正氣和高潔的操守。
雖然遠離政治中心,但湯顯祖從未放下那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此時的明王朝,世風(fēng)日下,官場腐敗,民不聊生。湯顯祖目睹官場積弊,痛心疾首,更勇于無情抨擊,人稱之為“狂奴”。
萬歷十七年,太湖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朝廷前后發(fā)銀50萬兩賑濟,并授權(quán)賑災(zāi)使臣楊文舉處理災(zāi)區(qū)的失職官員,可楊文舉卻借機營私舞弊,收受賄賂,出賣官職。就是這樣一個貪官,首輔申時行居然委以重任,對其加官進祿,而一些忠于職守、敢于揭發(fā)糾舉權(quán)貴的御史卻遭貶謫。湯顯祖再也看不下去了,胸中郁積的不滿如火山般噴發(fā)出來,一氣揮就《論輔臣科臣疏》,上奏朝廷,直指申時行等人的誤國行徑,要求徹查楊文舉等一干貪官奸臣。
奏章猶如一顆重磅炸彈,震動了整個朝廷。被抨擊的官員,有的賭氣不來上朝,有的以辭職相要挾。而皇上竟不分青紅皂白,指斥湯顯祖“假借國事,攻擊元輔”,把他貶到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縣做了個編外典史。一紙奏折,就這樣改變了湯顯祖的命運。
萬
歷二十一年三月,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上,匆匆走來幾名男子,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貶官兩年后由于政令調(diào)整而調(diào)任遂昌知縣的湯顯祖。經(jīng)過十年的宦海沉浮,湯顯祖早已看清了官場的腐敗,但這并沒有泯滅他托庇功名、大濟蒼生的政治理想。
小小的遂昌山城,滿目云海樹煙,一年四季,姹紫嫣紅,橙黃橘綠。景色雖美,卻因地處浙西南山區(qū),交通不便,導(dǎo)致地少田薄,賦寡民稀,乃至于“學(xué)舍、倉庾、城垣等作俱廢”,“殆不成縣”。湯顯祖沒有絲毫的退卻,他決心要把這座美麗卻貧瘠的小城作為實現(xiàn)政治抱負和改革吏治的試驗地。
他推行教育,捐資勵學(xué)。走馬上任的第三天,他就實地察看教育設(shè)施。然而展現(xiàn)眼前的是,唯一的縣學(xué)講堂破敗不堪,學(xué)生無誦讀之所,也沒有習(xí)射場地。重建書院和射堂成了當務(wù)之急。經(jīng)費不足,他把自己的俸銀捐了出來。五月破土動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學(xué)舍落成,他親自取名“相圃書院”,遂昌縣也由此有了歷史上第一所正式學(xué)校。昔日破敗的講堂里,又重新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他力行生產(chǎn),獎勵農(nóng)事。他常常巡視山野村頭,與采桑采茶耕作者為友,和他們親切交談,同食同飲。他努力減輕百姓的徭役,緩征賦稅,并對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礦稅進行抵制。湯顯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使得昔日的僻瘠之地很快興旺起來,“一時醇吏聲為兩浙冠”。
他崇尚人道,親民治縣。除夕夜,他讓獄中囚犯回家與親人團聚,春節(jié)后再回獄服刑;元宵節(jié),他組織囚犯到城北河橋上觀花燈,讓他們體會“繞縣笙歌”的歡慶氣象。在他的人道主義情懷的感召下,除夕回家過年和元宵橋上觀燈的囚犯,竟沒有一人趁機逃脫,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談!
他自珍“四香”,勤儉自律?!安粊y財,手香;不淫色,體香;不誑訟,口香;不嫉害,心香?!比嗡觳h令五年,他從未私吞一文公款。權(quán)貴的三親五戚來打秋風(fēng),湯顯祖用來招待他們的,常常只有一碟炒辣椒、一盤家常豆腐,外加一碗絲瓜湯。
私
放囚犯,無疑讓政敵們抓到了絕好把柄。待考核官員的時機一到,他們就紛紛跳出來暗語中傷。湯顯祖自然知道朝中有人不能容忍自己,昔日的激情,逐漸在政敵的聒噪和政局的腐敗中被一點一點剝離殆盡。萬歷二十六年,聽說朝廷將派稅使來遂昌擾民,再也不堪忍受的湯顯祖,向吏部遞了辭呈。
消息傳到遂昌,老百姓自發(fā)整裝北上,苦苦挽留這位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的好官。在揚州碼頭,湯顯祖揮淚寫下“富貴年華逝不還,吏民何用泣江關(guān)。清朝拂綬瞧行李,稚子牽船云水間”的詩句,依依惜別之情,溢于言表。
湯顯祖離開了遂昌,可遂昌人民沒有忘記他,不僅專門為其建造了生祠—遺愛祠,還在他辭官十年后推舉畫師赴臨川為他畫像,攜歸懸于生祠內(nèi)以作紀念。他勤政愛民的事跡在遂昌的百姓中口耳相傳,歷久彌新。
辭官歸里后,湯顯祖仍一如既往地保持清白廉潔之身,以致晚年生活清貧,有時只能喝粥度日,但他卻指著滿床的書自嘲:“有此不貧矣!” 他還將寓所喚做“玉茗堂”,以玉茗比德,以玉茗養(yǎng)性。格韻高絕的玉茗花,正是湯顯祖一生的真實寫照。
閑居玉茗堂,湯顯祖開始潛心創(chuàng)作《臨川四夢》。此時的他,雖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會理想。他滿懷激情地將這個理想融進了一場場的“勸農(nóng)”,寫入了一個個的“美夢”,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帶有烏托邦色彩的畫卷。
盡管湯顯祖所處的時代無法讓他的理想變成現(xiàn)實,但其思想,以及其荊棘人生中堅守的信念,依舊穿越漫長的歲月時空,呈現(xiàn)出逼人心魄的美麗。四百年過去了,湯顯祖的“夢”依然持續(xù)地溫暖著我們。
編 輯/孫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