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以色列特派記者 徐 盼
坐落在巴勒斯坦伯利恒市郊的艾達難民營是由聯(lián)合國修建的難民居住地,建立于上世紀50年代,目前約有5000人居住。近日,《環(huán)球時報》記者來到這里,難民營中建筑物外墻上隨處可見“政治漫畫”,那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涂鴉讓記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fù),而漫畫中一把象征著打開家園之門的鑰匙也讓人體會到巴勒斯坦人強烈的回歸之情。
墻上畫著“石頭戰(zhàn)爭”
艾達難民營街道高大的墻上畫著很多巨幅畫像,居民樓的外墻上則是各種較小的、帶有故事性的涂鴉,所有這些漫畫都無一例外地表現(xiàn)了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侵占其土地的憤怒以及難民們回歸家園的強烈渴望。
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在艾達難民營的主干道上,高達幾米的逼真畫像讓人不禁頓感震撼:以戰(zhàn)火燃燒的家園為背景,兩名背著機關(guān)槍的以色列士兵架著一名眼睛蒙著白布的巴勒斯坦人,意味著這名巴勒斯坦人將被處決。旁邊的標語寫道:“我們已經(jīng)不能再活下去,只能等待死亡?!?/p>
同一面墻上的另一端,是兩名巴勒斯坦青少年作出向以色列軍隊投擲石塊姿勢的畫面?!巴妒笔前屠账固谷朔纯挂陨熊婈牭牡湫托蜗笾弧?987年12月,在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巴勒斯坦人反以浪潮,這場起義以向以色列軍人扔石頭的運動而著稱。隨后的這些年中,用投石索向以軍坦克投擲石塊的少年形象,成為巴勒斯坦人向世界訴說自己以弱小身軀抗爭以色列鎮(zhèn)壓的最深入人心的符號。巴勒斯坦反抗以色列的運動甚至被冠名以“石頭戰(zhàn)爭”。曾經(jīng)有學(xué)者說過,使用石塊不是戰(zhàn)爭的手段,而是心情的傳達?!鞍屠账固谷擞眠@樣的語言呼喊公正,呼喊最古典和最底限的良心。投石的語言超越了障壁喚起良知和同情,也為非武裝的民眾反抗做出痛苦而警醒的定義”。
被捕者畫像當英雄紀念
讓人揪心的還有另一幅畫面,一位母親頭頂水罐,帶著三個孩子行走在大地之上。這是艾達難民營青少年中心的畫作,象征著婦女和兒童對未來的希望。但他們頭頂?shù)奶枀s與一般兒童畫筆下的不一樣,照在難民營的這輪太陽,四周被隔離鐵絲所包圍。事實上,沙龍時期,以方修建了將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分割開的“安全隔離墻”,據(jù)稱目的是為了減少巴勒斯坦自殺式襲擊者。此墻全長約360公里,由水泥板墻或鐵絲網(wǎng)構(gòu)成,巴勒斯坦居民如果要進入以色列,必須通過設(shè)在隔離墻關(guān)卡的嚴格審查。上面描述的畫作就是巴勒斯坦人對隔離墻強烈不滿的表達。
在艾達難民營中一面幾米長的墻上,畫著十幾個人的頭像。據(jù)在此地居住的難民介紹,畫像上的人是被以色列逮捕的巴勒斯坦人,“他們?yōu)閵Z回巴勒斯坦的土地做出了斗爭”。不過,當記者問他們是否使用暴力時,難民營的人并未直接回答,只強調(diào)以色列人先使用暴力,“不管怎么樣,那些被扔到以色列監(jiān)獄里的巴勒斯坦人是我們的英雄”。
巨型鑰匙打開家園大門
在難民營里,讓人感到震撼的還有一座大門。這座只有門框的大門上架著一把巨大的鑰匙(如圖①)。鑰匙是巴勒斯坦重要符號之一,它頻繁出現(xiàn)在各類宣傳中,象征著巴勒斯坦人對被以色列侵占土地的所有權(quán),以及希望借此表達渴望重新打開家園之門的心聲。每次的巴勒斯坦人要求回歸權(quán)的集會上,人們都會拿著大大小小的鑰匙模型,或木質(zhì)或鐵質(zhì),還有很多人把鑰匙畫在紙牌上做成標語,代表巴勒斯坦難民重新回家時使用的鑰匙以及回歸的正當權(quán)利。
在巴勒斯坦,不少老人在彌留之際都會把自己舊居的鑰匙留給子孫,并一再訴說自己渴望魂歸故土的最后心愿。在一棟居民樓的墻上畫著這樣一幅與鑰匙相關(guān)的涂鴉:男孩和女孩背對背坐著,男孩臉部被摘下,腦袋里伸出一只含著鑰匙的和平鴿,旁邊的小房子上畫著大大的鑰匙洞(如圖②)。附近的居民說,這代表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園的使命將一代代傳下去,“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不會忘記父輩的夢想,他們把鑰匙傳遞給我們,我們會用它打開家園的大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