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衛(wèi)娟(江蘇省海門市麒麟中學)
2011年6月7日上午九點,我的學生在各自的考場直面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這一次與高考的親密接觸,到底會帶給他們怎樣的感受?三年的磨槍挫劍,他們能否順利揚劍出鞘、力挫群雄?三年的矢志不移,他們能否如愿乘風破浪、水擊三千里?在他們奮筆疾書的時候,送考留守的我有點走神,似乎是在想著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沒想,只是惆悵又一群孩子長大了,他們將在我們送別的目光里漸行漸遠……
考試漫長而又短暫,當學生從試場出來,各個不同的表情似乎已經(jīng)開始預示幾家歡喜幾家愁了。2011年的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帶給我們的震撼實在太多,我知道,只有及時地反思總結(jié),才是對今后教學最為行之有效的促進。
在高三無數(shù)次的復習研討中,我們都會說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是平穩(wěn)中有變化。上至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組,下至我們一線的高三語文教師,其實都在有意無意地強調(diào)或是一廂情愿地認同2011年的高考語文仍是平穩(wěn)重于變化。學生的思維也似乎定位于語文試卷基礎(chǔ)知識的考查模式,就是“字音+成語”或“字音+病句”;文本閱讀或小說或散文,題型必定有作用類分析、表達特色類分析。
于是,根據(jù)歷年試題形式呈現(xiàn)的有規(guī)律的變化,有心人都在猜2011年的試題形式可能考“字音+病句”、散文閱讀。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的學生通過高三這一年有目的、有重點的訓練,雖不能說在高考中個個游刃有余,但必定是個個氣定神穩(wěn)。但殘酷的現(xiàn)實卻是:在那神圣莊嚴的時刻,高考試卷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學生見到的是“字形 +病句”。盡管字形考查的是成語中的錯別字,而成語的書寫肯定比成語的運用簡單,但我們還是感到出乎意料。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者用第一道試題B選項中的“勝卷在握”告訴我們:不到最后時刻,任何勝券在握的心態(tài)都是錯誤的。
接著,從古詩欣賞到小說閱讀、論述類閱讀乃至文科加試的材料題,似乎都在重點考查寫作思路分析。全體高三師生共同努力構(gòu)建的有點投機取巧的作用類答題模式、表達特色類答題模式已經(jīng)被運用得近乎爐火純青了,在2011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上卻全無用武之地。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者用這種不按規(guī)律變化的方式告訴我們:語文這門學科考的就是真正的閱讀能力。
如果說2010年文學常識考小美人魚是偶然,那么2011年考秋瑾是不是偶然?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命題組的成員在眾多場合只說考到外國文學常識是偶然,并未確定2011年絕對不考文化常識。到底怎樣去理解“偶然”的含義?我們當初基本認定考文學常識是一種偶然,而也許命題組的真實意思是文學常識考外國的是偶然,那么這也許就意味著文學常識考查是必然。偶然與必然之間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
我發(fā)現(xiàn),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是熱點,小美人魚就是從丹麥游到上海世博會、又游到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上的。而2011年以秋瑾為原型的魯迅作品《藥》是不是熱點?我想,無論是胡戈惡搞《無極》進行法治報道——《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還是食品安全問題中繼毒奶粉、毒火腿后的染色饅頭,都屬于火熱一時的“饅頭門”事件。在魯迅的《藥》中,夏瑜犧牲后的血饅頭成了華小栓治病的藥,魯迅棄醫(yī)從文就是認定文學乃是醫(yī)治愚民的一劑良藥。也許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者也認為“饅頭門”事件反映的社會病態(tài)現(xiàn)象需要一劑治療的藥。所以,在2011年的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上,當眾考生分析完地震海嘯的原因后,再為“辛亥英烈”專欄寫按語,由天災想到人禍,終于發(fā)現(xiàn)《藥》是如此重要。我感慨命題者用心良苦!即將金榜題名的莘莘學子,必須在一心苦讀圣賢書的同時關(guān)心窗外事。只有面壁十年、心憂天下的學子,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棟梁、一個民族真正的未來。
還記得2010年高中課本大“變臉”“魯迅大撤退”引發(fā)的沸沸揚揚的爭議,沒想到2011年的江蘇省高考語文會大考特考魯迅。90多年前,魯迅誓言“放孩子們到光明里去”,今天,孩子們卻因為魯迅的文章而對光明平添了幾分擔憂。我之所以對這部分的變換尤其有感觸,是因為我們在考前的復習中曾接觸過一篇文本《姓周的胡子》,當時學生的答題情況并不理想,除去解題技巧的因素,學生對魯迅了解的缺失占很大比例。所謂復習就是通過對已學知識的不斷強化,從而達到消化并內(nèi)化知識的目的。而我們這一次對魯迅的強化認識,卻是通過高考來完成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我想,在高考前,我們也曾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各種信息,甚至揣摩命題者的研究領(lǐng)域和個人喜好,進而羅列出豐子愷、林清玄、汪曾祺等文化人作為復習中的一個點,但是我們忽略了魯迅,忽略了“魯迅大撤退”這一熱點。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者似乎在向我們強調(diào)魯迅作為一個文化名人的重要價值,似乎在向我們證明一種經(jīng)典、一種精神仍是主流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人們無須擔心這種記憶因孩子學習的教材改動而被強制切除。這種內(nèi)在信息的傳遞,應該能給我們以后的高三復習帶來一些啟示。
2011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者是下定決心出自己的題目,讓學生考,讓眾人評論。所以,最后用《拒絕平庸》作為2011年的作文題,這個和往年的作文題相比有點貌似平庸的題目,不再空靈詩意,不再抒情感慨。它就像是一種宣告,似乎就是命題者對這份試卷的解釋;它就像是一種呼吁,似乎試圖在語文試卷的最后再次對年輕的學子做一番精神的引領(lǐng)。我想,這也是語文學科在工具性以外還具有人文性的一種體現(xiàn)吧。
魯迅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我想說:一個認真的教師,敢于直面真實的高考,敢于正視教學的得失。高考為學生設(shè)計,以成績的高低來決定他們的前途;高考也為教師設(shè)計,以成績的高低來衡量我們的水平。
我知道,2011年的高考已經(jīng)結(jié)束,時間的流逝會帶走所有的緊張與激動,僅使留下些許的感慨與無奈。在這淡淡的感慨與無奈中,永遠有新的高三學生繼續(xù)著同樣的故事,重復著同樣的心路歷程。寫下以上的感想,也許只是為了給自己留點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