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穩(wěn) 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檢察院
動物福利: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沖突:推進動物保護需要公益訴訟
◆王穩(wěn) 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檢察院
編者按:在我國,對動物福利的關注,表面上歸因于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本質上卻是環(huán)境倫理學中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影響的結果。與動物一樣,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對大自然的無情索取必然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已經表明了人類中心主義盲目自大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超越對特定物種的保護,尊重和保護動物整體福利,不僅是在保護動物本身,也在在保護人類自身,保護整個地球家園。
案件鏈接
◆2月1日,中國證監(jiān)會公布了一批排隊上市的名單,從黑熊養(yǎng)殖、熊膽系列產品的研發(fā)、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活熊取膽”企業(yè)歸真堂也位列其中,遂引發(fā)網友和亞洲動物基金的聲討。
◆2月16日,針對歸真堂擬上市受阻一事,中國中藥協(xié)會會長房書亭表示,“取膽汁過程就像開自來水管一樣簡單,自然、無痛,完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我感覺沒什么異樣!甚至還很舒服。”此番表述,更是引起社會公眾的質疑,各種各樣的抗議不斷進行。
◆“兩會”期間,“活熊取膽”又成為“兩會”委員熱議的話題,反對與贊成的聲音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較量。
近來,利用活熊取膽的福建歸真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歸真堂)申請上市一事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部分公民和動物保護組織等反對者認為活熊取膽過于殘忍,挑戰(zhàn)了公眾的道德底線,堅決反對其上市。這一事件涉及到動物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沖突問題,可以從動物權利、企業(yè)社會責任等多個角度來分析。但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闡釋,動物保護都需要有合適的法律途徑。即使歸真堂“活熊取膽”的行為被社會公眾普遍認為屬于虐待動物,黑熊也不可能自己利用法律手段“為權利而斗爭”,這就需要綜合運用行政執(zhí)法等公法途徑、民事訴訟等私法途徑和集團公益訴訟等社會法途徑來保護動物。由于現(xiàn)行的公法途徑和私法途徑均存在一些不足,推進動物保護特別需要建立集團公益訴訟這一社會法途徑。
行政執(zhí)法和行政訴訟等公法途徑和民事訴訟這一私法途徑對于動物保護是必要的,但也都存在不足之處。
就公法途經而言,目前我國行政執(zhí)法機關存在大量的行政不作為現(xiàn)象,而“民告官”的行政訴訟則存在三大障礙——立案難、判決難、執(zhí)行難。行政執(zhí)法機關的行政執(zhí)法行為呈現(xiàn)出“選擇性執(zhí)法”和“運動式執(zhí)法”兩大特點。所謂“選擇性執(zhí)法”,是指執(zhí)法主體對不同的管轄對象,根據(jù)自己的判斷甚至好惡刻意采取區(qū)別對待的一種執(zhí)法方式。所謂“運動式執(zhí)法”,是指行政機關集中優(yōu)勢人力物力,在限定的時期內對違法現(xiàn)象進行執(zhí)法,以取得突破性成果,但過后往往疏于執(zhí)法致使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反彈。在歸真堂事件中,主管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的林業(yè)行政主管部門就成為“失語者”。
就私法途徑而言,由于缺乏公益訴訟制度,通過民事訴訟來保護動物在起訴立案這一關就會被拒之門外,何況公民個人一般難以承受民事訴訟所消耗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guī)定原告必須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動物自身不可能成為原告,其他的公民和組織又被認定為與本案沒有直接利害關系,因此通過民事訴訟這一私法途徑保護動物同樣面臨著起訴難、審理難、判決難、勝訴難、執(zhí)行難等一系列難題。退一步說,即使法院立案審理,缺乏法律知識的公民個人相對于歸真堂這樣的企業(yè)來說處于人力、物力、財力的弱勢地位,而民事訴訟途徑又恰恰是一種極其消耗時間、精力和財力的爭議解決方式,判決后仍然面臨著執(zhí)行難問題,可以說這一缺乏效率的保護途徑對于作為個體的公民是極為不利的。
目前我國法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社會法是公法和私法混合法,社會法中既有公法關系,也有私法關系,但是,這種觀點表明社會法的獨立沒有明確的法律技術上的支持,也就是說,沒有獨特的法律主體、權利義務、法律責任以及實施機制等一系列基本范疇,社會法的獨立性也就沒有法律技術上的支持,在法律的具體適用也就仍需拆分為公法和私法,相應地,法律關系也就拆分為公法關系和私法關系,這樣的社會法只是在價值理念上有獨立性,沒有獲得真正的獨立,因此也就無法與公法、私法真正分立。
有學者如趙紅梅教授認為社會法在法律技術上的獨立性是成立的,社會法是獨立于公法與私法外的第三法域,而非公法與私法的混合(綜合)法領域。在私法與社會法中,“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人與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法律關系主體之權利、義務與責任及訴訟程序均有本質性區(qū)別;據(jù)此,形成兩個相互獨立的法域,需要確立兩套不同的基本理論范式,以具體指導人們的法律實踐。筆者基本贊同該觀點,下面就用該觀點進行分析。
首先,就法律主體而言,社會法中的人是集體之人而非私法上的個體之人。社會法中的人是以集體即“社群”(簡稱“群”,又稱“社會共同體”)的形態(tài)存在的,每一“群”人都有共同的訴求和利益?!叭骸眱瘸蓡T具有共同歸屬和利益關聯(lián),而社團則是“群”的典型代表。主張保護動物的一“群”人就具有共同的訴求,而動物保護組織則是這一“群”人的典型代表。
其次,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言,社會法關系是通過法律構建的人民與人民之間的合作、互助、關愛等社會連帶關系。與私法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式平等不同,社會法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質公正;與私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分離互斥、交換互補不同,社會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連帶依存、團結互助;與私法強調自由自治不同,社會法強調管制他治,他治的基本形態(tài)包括國家干預和社會治理,而社會治理就表現(xiàn)為一些代表集體公益的組織(最典型為社團)、其他適格的組織或個人作為法律所認可的某種集體公益的恰當代表(如美國式集體訴訟中的“集體”即為此擬制的主體)對人民關系進行“社會治理”。動物保護組織即屬于進行社會治理的集體公益組織,如成立于1824年的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xié)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簡稱RSPCA),其目的即在于用包括訴訟在內的一切法律手段防止虐待動物,促進動物福利。
第三,就權利義務而言,與私權利是個體權利不同,社會法權利是一種集體性權利,是人民與人民之間關系的集體權利。集體權利是與私人權利和國家公共權力相區(qū)別的權利,集體狀態(tài)下的權利不被特定于具體個體,也不歸屬于國家,而歸屬于集體,但個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作為集體的代表。在一個具體的社會法關系中,權利主體是一定數(shù)量的(大多是人數(shù)不確定)的多數(shù)人組成的集體。在社會法中,由于權利主體為一定數(shù)量的多數(shù)人,而這多數(shù)人構成的主體具有抽象性和不確定性,通常由一定的組織或個人作為主體代表代為行使權利。如動物保護組織或個人的維權行動是為了保護動物這一集體公益,而非為了私人利益,他們在維權行動中的身份與私法賦予他們的市民個體私權主體的身份迥然有別。
第四,就社會法義務權利的實施機制而言,社會法義務權利的實施機制主要為集體利公行為,即集團公司訴訟等集體行動。在“群”中集體行動對于實現(xiàn)和維護集體公益的重要性大于集體中個體的行動。集體行動維護了集體公益,也普遍維護了集體中個體的利益。公民個體針對處于強勢地位的企業(yè)等組織所采取的維權行動猶如“杯水車薪”、“飛蛾撲火”,很難發(fā)揮充分的作用,而通過社團組織實施的集體行動則有可能有效地對抗強勢組織的違法行為。如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xié)會2005年起訴到法院審判的案件就取得了96.7%的成功率。
第五,就法律責任而言,社會法責任是不同于公法責任(含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私法責任(即民事責任)的一種法律責任形式。社會法責任最重要的功能是預防功能,相應地其最為重要的責任形態(tài)是阻卻型責任,其次分別為填補型責任、懲罰型責任。阻卻型責任包括行為禁止令和行為履行令,可以比較有力地保護社會法集體權利或法益,如對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xié)會2005年起訴到法院審判的案件,法院發(fā)布了749個行為禁止令。填補型責任是指集體訴訟中的集體性索賠。懲罰型責任則適用于存在過分侵害的情形下,主要具有嚇阻功能。
與私人為實現(xiàn)私權利而進行的民事訴訟不同,集體為實現(xiàn)社會法權利或法益而進行的訴訟是集團公益訴訟。集團公益訴訟應當與民事訴訟分立,其實體法基礎應當為社會法而非民法,其所欲保護的實體權利為社會法權利或法益而非民事權利。
集團公益訴訟的主要訴訟形態(tài)包括集體訴訟和團體直接訴訟。
集體訴訟是指眾多的受害者(如公民個人)因被告(如企業(yè))實施的同一個違法行為(如虐待動物)而受到損害,將眾多的小額訴訟請求合并在一起,允許一個或數(shù)個原告代表所有的受害者提起訴訟的一種訴訟模式,以美國的集團訴訟(class action)最為典型。公民個人應當有權提起公益訴訟性質的集體訴訟,美國的實踐也證明,無公民參與的公益訴訟沒有真正的生命力。
團體直接訴訟是指團體基于法律的授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就組織(如企業(yè))侵害集體公益行為(如虐待動物)請求法院判令該違法者停止侵害如發(fā)布行為禁止令、甚至處以懲罰型賠償金(其性質為公益罰金)的特別訴訟制度。如2005年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xié)會的檢查員向該協(xié)會的起訴部門報告了1604起案件,其中部分案件被起訴,這就屬于團體直接訴訟。
目前我國法律還沒有規(guī)定公益訴訟制度,但2011年10月24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首次規(guī)定了該制度:“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边@里的有關機關應當明確包括檢察機關。我國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具有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定職責,應當被明確規(guī)定為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這里的社會團體應當包括各種具有公益性質、代表特定群體利益的社會團體,包括消費者團體、勞動者團體(工會)、殘疾人團體、婦女團體、環(huán)境保護公益組織、動物保護公益組織等。就像保護消費者、勞動者、殘疾人、婦女的集體利益需要公益訴訟一樣,對污染環(huán)境、虐待動物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也需要公益訴訟來予以有效遏制,從而有效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促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