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 郭延平 劉 昕 楊生華
近年來,甘肅省蠶豆象發(fā)生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蠶豆品質、產量及種植面積。目前,蠶豆象的為害已成為制約蠶豆產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國家食用豆產業(yè)技術體系已將蠶豆象綜合防控技術作為重點研究任務。臨夏綜合試驗站依據體系相關任務要求對甘肅省蠶豆象發(fā)生區(qū)開展了蠶豆象田間藥劑防治試驗,旨在篩選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劑,在甘肅省蠶豆象發(fā)生地區(qū)推廣應用。
1.1 為害特點 蠶豆象(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屬鞘翅目豆象科,寄主單一,僅為害蠶豆,是蠶豆生產中的重要害蟲。主要以幼蟲蛀食豆粒,被害豆粒易受霉菌感染,味苦不能食用,胚部受害,則不能正常發(fā)芽。成蟲產卵后,被害新鮮豆粒的種皮外部出現小黑點,為幼蟲蛀入點,豆粒收獲后,幼蟲在蠶豆籽粒中取食、化蛹、羽化,最終形成一個空洞。
1.2 生活習性 蠶豆象一年發(fā)生1 代,以成蟲在豆粒內、倉內包裝物縫隙中越冬,部分可在倉外越冬,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飛入蠶豆地塊,產卵于長25 mm 以上的蠶豆嫩莢上,每頭雌蟲產卵35~40粒,卵期7~12 d(天),幼蟲孵化后即蛀入豆莢,幼蟲期110 d(天),5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幼蟲發(fā)生盛期,7月中旬幼蟲開始老熟,8月為化蛹盛期,蛹期9~20 d(天),8月上旬至9月下旬成蟲羽化,成蟲壽命長達230 d(天),成蟲羽化后不離開豆粒,即在其內越冬,如遇驚擾可爬出豆粒飛至角落縫隙處越冬。
2.1 試驗材料和方法 以臨夏州農業(yè)科學院選育的蠶豆新品種臨蠶6 號為材料,選取低毒、低殘留,殘效期均在30 d(天)之內的5 種化學藥劑進行防治試驗:①20%氰戊·馬拉松(瓢甲敵)乳油1 000倍液(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廊坊農藥中試廠);②2.5%吡蟲啉乳油25 g·(667 m2)-1(濟南綠霸化學品有限公司);③48%毒死蜱(樂斯本)乳油1 000 倍液〔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④2.5%溴氰菌酯(敵殺死)乳油30 mL·(667 m2)-1〔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⑤6.5%氯氟·啶蟲脒可濕性粉劑30 g·(667 m2)-1(青島潤生農化有限公司)。試驗地點分別設在臨夏州農業(yè)科學院試驗農場(臨夏縣)、積石山縣和渭源縣。2011年3月中旬種植蠶豆,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 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5 m2,寬窄行種植,大行距60 cm,小行距40 cm,每小區(qū)種植8 行,每行播種30 粒。
蠶豆生長至初花期(5月上旬)時,蠶豆象進入產卵盛期,按每667 m2用藥量30 kg,用工農16 型背負式噴霧器噴霧,對蠶豆象成蟲進行防治,每隔7 d(天)施藥1 次,共施藥3 次,對照噴施等量清水。
8月中旬待80%的蠶豆籽粒成熟后,每小區(qū)采用五點法取樣,每點選取3 株,共選取15 株,混合脫粒并隨機選取200 粒,調查蠶豆被害率;籽粒保存60 d(天)后,待幼蟲老熟羽化、數量穩(wěn)定之后再次調查蠶豆被害率。蠶豆完全成熟后每小區(qū)單脫單收,統(tǒng)計小區(qū)產量和百粒質量。
2.2 5種藥劑對蠶豆象成蟲的防治效果 兩次被害率的調查結果表明,5 種藥劑的施用均較對照降低了3 個試驗區(qū)蠶豆的被害率,其中20%氰戊·馬拉松乳油1 000 倍液對蠶豆象成蟲的防控效果最為理想,3 個試驗區(qū)的平均防效高達83.5%;6.5%氯氟·啶蟲脒粉劑次之,平均防效為70.6%;再次為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蟲啉乳油,平均防效分別為65.3%和63.1%;2.5%溴氰菊酯乳油防效最差,平均防效僅為44.3%。
產量表現方面,在臨夏州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區(qū)、積石山試驗區(qū)和渭源試驗區(qū),20%氰戊·馬拉松乳油增產效果最明顯,種子百粒質量分別為169、198、172 g,均高于對照(167、197、169 g),小區(qū)產量分別為5.20、6.28、5.93 kg,較對照增產15.6%、1.6%、9.2%;其次為6.5%氯氟·啶蟲脒可濕性粉劑,3 個試驗區(qū)種子百粒質量分別為168、201、173 g,小區(qū)產量分別比對照增產0.47、0.46、0.40 kg。
在臨夏、定西地區(qū)蠶豆初花期至盛花期是蠶豆象產卵盛期,此時為田間化學防治蠶豆象成蟲的最佳時期,可選擇20%氰戊·馬拉松乳油防控,每隔7 d(天)噴施1 次,連續(xù)防治3~4 次,可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