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晶 王 冰 屈 虹 王世儀 李 芳
大連醫(yī)科大學免疫學教研室,大連 116044
七年制醫(y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的探討
魏 晶 王 冰 屈 虹 王世儀 李 芳
大連醫(yī)科大學免疫學教研室,大連 116044
針對免疫學雙語教學,七年制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改變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針對我校免疫學雙語教學實際情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形成適合我校學生的雙語教學模式?,F(xiàn)就我們采用的方法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雙語教學;醫(y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
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不斷突破,免疫學以其獨特優(yōu)勢推動了醫(yī)學和生物學中各領域的發(fā)展。目前,免疫學已經(jīng)成為醫(yī)學和生物學領域的前沿學科,越來越多的人已經(jīng)意識到多種難治性疾病與免疫具有相關性,醫(yī)學生也日益重視對該學科的學習。
本校免疫學教研室為響應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為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zhàn),本科教育要創(chuàng)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或專業(yè)課教學”的號召,本教研室在我校率先進行醫(y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模式的實踐,從師資培養(yǎng)、教材選擇、教學方式選擇等方面做了大量認真細致的研究探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于2008年被評為遼寧省雙語教學示范課程,現(xiàn)將教學中取得成果及存在問題進行總結。
雙語教學實施的關鍵是師資,這就要求從事雙語教學活動的教師必須同時具備較高的專業(yè)學術水平和較強的外語表達能力。最適合進行醫(y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的人員是在國內取得專業(yè)碩士及以上學歷,并在英語國家高校留學或從事醫(yī)學免疫專業(yè)研究的人員,即“海歸派”教師[1]。本教研室在雙語教學任課教師的選擇上遵循了這一原則保證了教學過程中信息交流的正確性和流暢性,這是開展醫(yī)學免疫雙語教學的前提條件。但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數(shù)量有限,很難滿足當前教學的需求。因此,為了保證雙語教學質量,我們積極培養(yǎng)后備力量,嚴格要求年輕教師除了專業(yè)知識外,還要熟練掌握本專業(yè)外語詞匯和外語口語,組織雙語教學授課教師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免疫學雙語教學學習班,以達到交流共進的目的。
教材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雙語教學原則上應選用國外的原版教材,但考慮到原版教材成本過高以及難度是否合適等因素,本教研室選用高曉明主編的《醫(yī)學免疫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作為學生教材,教研室的英文參考教材主要有《Immunology》(IVAN ROIIT著,第6版),《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UL K. ABBAS等著,第5版)以及《現(xiàn)代生物學精要速覽:免疫學》(LYDYARD PM等著,2000年英文影印版)。要求教師依據(jù)教學大綱對原版教材進行合理取舍,將總結歸納的資料發(fā)給學生,以供其課上對照、課下參考。
雙語教學的目標是在獲取學科知識的前提下,使學生掌握專業(yè)外語詞匯并建立英語思維模式[2]。為此,本教研室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探索雙語教學課堂模式。
各院校采用的雙語課堂授課模式主要包括中文教材、中文課件板書、英文講解;中文教材、英文課件板書,中文或英文講解;英文教材、英文課件、英文板書,用英文或中文講解;中文教材、中文加英文課件板書、中文講解。通過調查證實,最后一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3]。本教研室在總結其他學科雙語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免疫學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最初幾次課主要采用中文教材、中文加英文課件板書、中文為主的講解方式授課,之后逐步過渡到課件以英文為主,以中英文結合方式進行講解,學生反映效果較好。
在免疫教學活動中,課上“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雙語教學活動中,我校教師多年來堅持開展“教”與“學”相長會,聽取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反饋和意見,注重課后調研,達到了加強師生交流的目的[4]。我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預習,爭取做到課前基本掌握本節(jié)課的生詞,對教學內容有所把握。
嚴格依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命題,采用了全英文命題模式,允許學生使用中文回答,鼓勵學生使用英文答卷,對于英文答題的學生給予適當?shù)募臃终?。這種考核方式不僅檢查了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掌握水平,更能體現(xiàn)雙語教學的目的,擴大了學生醫(yī)學外語的詞匯量,對于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5.1 避免走入雙語教學的誤區(qū)
“雙語教學”大體分三種形式:第一,浸入型雙語教學,即學校使用一種不是學生平時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第二,保持型雙語教學,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母語,逐漸過渡到使用第二語言進行部分學科教學;第三,過渡型雙語教學,學生入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逐步轉變?yōu)橹皇褂玫诙Z言進行教學。針對我校學生特點,我室的雙語教學選擇了“保持型雙語教學”。在選擇雙語教學形式時,一定要把握雙語教學是以外語為教學語言而不是教學生學外語這一基本原則。
在教學模式選擇上,不能盲從,要根據(jù)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把傳授知識和提高外語水平有機結合。不能不分主次,為了追求雙語教學而不顧教學效果與學生反饋。
5.2 學生自身素質以及學習態(tài)度直接影響雙語教學效果
本教研室開展雙語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個別七年制學生英語水平較差,如果課前沒有做預習,很難跟上老師講解速度,而免疫學知識之間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特點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了惡性循環(huán),沒理解的內容在新知識里用到的時候,又使得新知識無法理解。最終使學生由于雙語的使用而對這一學科失去興趣。這雖是個別現(xiàn)象,但卻不利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也正在研討階段,即雙語教學體系和傳統(tǒng)教學體系同時進行,讓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自主選擇[5],這也是我們未來雙語教學改革的工作重點。
5.3 雙語教學師資不足
教師是提高教學效果最基本的因素,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但很多雙語教師反映隨著招生量的擴大,40人的小班授課改為200多人大班授課,出現(xiàn)了部分學生較難適應、授課知識量下降以及學時明顯不足的情況[6]。這一問題能否順利解決,直接影響到雙語教學效果。
將免疫學理論和技術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提高學生專業(yè)外語水平是免疫學雙語教學的責任。在人們普遍探索新形勢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有利條件下[7],本教研室根據(jù)雙語教學的目標,結合本校醫(yī)學生基礎知識扎實、素質較高等特點,在教材選擇、雙語教師的培養(yǎng),教學模式完善等方面,進行了嘗試和探索,在實踐中積累了經(jīng)驗,但仍存在問題,需要雙語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摸索適合現(xiàn)代免疫學雙語教學的新方法,并形成科學完善的雙語教學體系,達到培養(yǎng)高素質醫(yī)學人才的目的。
[1]劉暢.淺談高校雙語師資的培訓 [J]. 科教文匯, 2008(3):61.
[2]叢敏,尤紅,馬紅等. 《臨床免疫學》雙語教學研討[J]. 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 2009;23(3)277-280.
[3]吳梅,李玲. 《組織學》雙語教學的進一步探索[J].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 2006,42(6):180-183.
[4]孫靜,胡曉松,劉馨蓮等.病理學雙語教學探析[J].醫(yī)學教育探索, 2009;8(7):783-785.
[5]崔國輝,袁漢堯,周克元.關于醫(yī)學院校雙語教學的思考[J]. 醫(yī)學信息, 2010;23(8):2810-2811.
[6]李一,于春雷,楊巍.“醫(y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免疫學雜志, 2007;23(2):172-173.
[7]白云,鄒強,王晴,等. 醫(yī)學免疫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 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 2005;(2):86-87.
魏晶(1979-),大連醫(yī)科大學免疫學教研室,博士在讀,講師,
李芳(1958-),大連醫(yī)科大學免疫學教研室,教授。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