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平,朱玉寶
(1.牡丹江市陽明區(qū)五林鎮(zhèn)政府林業(yè)站,黑龍江 牡丹江157035;2.黑龍江省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青梅實驗林場)
芍藥(Paeonia lactiflora),別名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紅藥等,是芍藥科芍藥屬的著名草本花卉。芍藥花大艷麗,品種豐富,在園林中常成片種植,花開時十分壯觀,是近代公園中或花壇上的主要花卉?;蜓刂?、路旁作帶形栽植,或在林地邊緣栽培,并配以矮生、匍匐性花卉。有時單株或二、三株栽植以欣賞其特殊品型花色。更有完全以芍藥構成專類花園稱芍藥園。芍藥又是重要的切花,或插瓶,或作花籃。如在花蕾待放時切下,放置冷窖內(nèi),可儲存數(shù)月之久。作切花用的主要為重瓣品種;單瓣的插瓶,幾天就瓣落花謝。根和葉富有鞣質(zhì),可提制栲膠,也可用作土農(nóng)藥,可以殺大豆蚜蟲和防治小麥稈銹病等。分布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根由3部分組成:根頸、塊根、須根。芽叢生在根頸上,肉質(zhì),莖由根部簇生,高約50~110cm,草本,莖基部圓柱形,上端多棱角,有的扭曲,有的直伸,向陽部分多呈紫紅暈。葉下部的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即葉的末端由3片小葉組成1束葉,兩側(cè)又各有1束葉,兩側(cè)的每一束葉通常情況下由4片小葉組成,中部的復葉,末端的3片小葉不變,兩側(cè)的小葉片數(shù)開始減少,由原先的4片逐漸減為3片、2片或1片,甚至消失,當消失時,末端只有3片小葉構成,三回羽狀復葉,上方的葉片是單葉。葉長20~24cm,小葉有橢圓形、狹卵形、被針形等,葉端長而尖,全緣微波,葉緣密生白色骨質(zhì)細齒,葉面有黃綠色、綠色和深綠色等,葉背多粉綠色,有毛或無毛。花一般獨開在莖的頂端或近頂端葉腋處,也有一些稀有品種,是2花或3花并出的。原種花白色,花徑8~11cm,花瓣5~13枚,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花絲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鈍圓,心皮3~5枚無毛或有毛,頂具喙;園藝品種花色豐富,有白、粉、紅、紫、黃、綠、黑和復色等,花徑10~30cm,花瓣可達上百枚,有的品種甚至有880枚,花型多變?;ㄆ?~6月。果實蓇葖果,呈紡錘形、橢圓形、瓶形等,光滑,或有細茸毛,有小突尖。2~8枚離生,由單心皮構成,子房1室,內(nèi)含種子5~7粒。種子黑色或黑褐色,種子大型,呈圓形、長圓形或尖圓形。
芍藥性喜地勢高,較為干燥的環(huán)境,不需經(jīng)常灌溉。芍藥因為是肉質(zhì)根,不耐水澇,積水6~10h,常導致爛根,低濕地區(qū)不宜作為我國的芍藥產(chǎn)區(qū),每次水災,對芍藥幾乎都是毀滅性的,只有在高處,未被水淹的芍藥留了下來。
芍藥傳統(tǒng)的繁殖方法是用:分株、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繁殖。
3.1 分株法
分株時間:從越冬芽充實時到土地封凍前均可進行。
分株方法:芍藥作藥用栽培時,芍藥產(chǎn)區(qū)多用芍頭分株繁殖,秋天挖出母株,將粗根全部切下藥用,而將帶芽的芍頭作為繁殖材料。首先去除無芽和病腳的芍頭,將芍頭切分成塊狀,每塊帶壯芽2~3個,芍頭厚2cm,過厚主根不壯,多分叉,過薄則養(yǎng)分不足。最好隨切分,隨栽植,若不能及時栽植,不要切分,芍頭可沙藏備用。宜于8月上旬到9月下旬栽植。
分株后管理:栽植深度以芽入土2cm左右為宜,過深不利于發(fā)芽,且容易引起爛根,葉片發(fā)黃,生長也不良,過淺則不利于開花,且易受凍害,甚至根莖頭露出地面,夏季烈日暴曬,導致死亡。如果分株根叢較大(具3~5芽),第二年可能有花,但形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長良好。根叢小的(2~3芽),第二年生長不良或不開花,一般要培養(yǎng)2~5年。
3.2 播種法
芍藥的果實為蓇葖,每個蓇葖含種子1~7粒。待種子成熟,蓇葖開裂,散出種子。各地果實成熟期不一,如黑龍江省牡丹江在9月上旬、山東荷澤在8月下旬、河南洛陽在8月上中旬、江蘇揚州在8月下旬前后。種子宜采后即播。
種子采收:當蓇葖果變黃時即可采收,過早種子不成熱,過晚種皮變黑、變硬不易出苗。果實成熟有早有晚,要分批采收,果皮開裂散出種子,即可播種,切勿曝曬種子,使種皮變硬,影響出苗。如果不能及時播種,可行沙藏保濕處理,但必須于種子發(fā)根前取出播種。
播種時間:芍藥須當年采種即及時播種。
播種方法:種子處理:播種前,要將待播的種子除去癟粒和雜質(zhì),再用水選法去掉不充實的種子。芍藥種子種皮雖較牡丹薄,較易吸水萌芽,但播種前若行種子處理,則發(fā)芽更加整齊,發(fā)芽率大為提高,常達80%以上。方法是用50℃溫水浸種24h,取出后即播。整畦播種:播種育苗用地要施足底肥,深翻整平若土壤較為濕潤適于播種,可直接做畦播種;若墑情較差,應充分灌水,然后再做畦播種。畦寬約50cm,畦間距離30cm,種子按行距6cm、粒距3cm點播;若種子充足,可行撤播,粒距不小于3cm;播后用濕土覆蓋,厚度約2cm。每666.7m2用種約50kg,撒播約100kg。播種后蓋上地膜,于次年春天萌芽出土后撤去。也可行條播,條距40cm,粒距3cm,覆土5~6cm;或行穴播,穴距20~30cm,每穴放種子4~5粒,播后堆土10~20cm,以利防寒保墑。于次年春天萌芽前耙平。
4.1 介殼蟲:介殼蟲又名蚧。危害芍藥的介殼蟲有數(shù)種,如吹棉蚧、日本蠟蚧,長白盾蚧、桑白盾蚧、芍藥圓蚧、矢尖盾蚧等。介殼蟲吸食芍藥的體液,使植株生長衰弱,枝葉變黃。防治方法:①加強檢疫,嚴防引入帶蟲苗木。②保護和利用天敵。③抓住卵的盛孵期噴藥,剛孵出的蟲體表面尚未披蠟,易被殺死,可噴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劑8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劑1000~2000倍液。噴藥要均勻,全株都要噴到.在蠟殼形成后噴藥無效。④用呋喃丹液澆灌根際,植株吸收藥劑,蟲體吸食植株體液后毒殺。⑤發(fā)現(xiàn)個別枝被介殼蟲危害時,可用軟刷刷除,或剪去蟲害枝燒毀。
4.2 蚜蟲:當春天芍藥萌發(fā)后,即有蚜蟲飛來危害,吸食葉片的汁液,使被害葉卷曲變黃,幼苗長大后,蚜蟲常聚生于嫩梢、花梗、葉背等處,使花苗莖葉卷曲婆縮,以至全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 :①清除越冬雜草。②保護和利用天敵,天敵主要有異色瓢蟲、七星瓢蟲、黃斑盤瓢蟲、龜紋瓢蟲、食蚜蠅和草蛉等。③噴灑40%樂果乳劑1000~1500倍液,或80%敵敵畏1500~2000倍液,或50%滅蚜松乳劑1000~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