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婷,吳 潔,趙 微(解放軍總醫(yī)院呼吸科,北京 100853)
患者,男性,70歲,主因“左肺腺癌術后1年余”,為行第4次化療及進一步檢查于2011年9月24日收入我科。入院時查體:眼瞼無浮腫,結膜正常,眼球正常,鞏膜無黃染,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為3 mm,對光反射正常,無異常分泌物。既往無眼疾病史,無藥物及食物過敏史。此前患者未應用其他藥物,無任何不適癥狀。因患者全身骨掃描檢查示:左側顳骨、左側肱骨下段、右髂骨多發(fā)骨鹽代謝增高灶,考慮多發(fā)骨轉移表現,于9月26日、27日分別給予抗骨轉移藥物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鈉靜脈治療。治療前先給予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2 mg預處理,半小時后,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鈉(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20093151)45 mg靜滴。9月28日晨,患者左眼結膜充血,伴腫脹、異物感、流淚,無瘙癢。請眼科協(xié)助診治,考慮為左眼虹膜睫狀體炎,左眼給予普拉洛芬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復方托吡卡胺眼液,每日2次,并立即停止應用帕米膦酸二鈉。9月29日患者左眼結膜充血、腫脹明顯減輕,分泌物減少。10月2日左眼結膜充血、腫脹癥狀消失。
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鈉是第二代雙膦酸鹽類藥物,適應證為惡性腫瘤并發(fā)的高鈣血癥和溶骨性癌轉移引起的骨痛。它可以選擇性的吸附骨組織來防止羥磷灰石的溶解;同時,導致破骨細胞產生形態(tài)學變化,從而直接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它也可以抑制各種中介物,如抑制酸液的產生、控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溶酶體的釋放,間接降低破骨細胞的活性,抑制骨吸收使疼痛減輕[1]。患者的骨掃描顯示肺腺癌已經發(fā)生多處骨轉移,為了預防腫瘤轉移后產生骨痛和高鈣血癥,遂應用此藥物。
根據WHO國際藥物監(jiān)測中心對可疑不良反應的因果關系的判定標準,對于“肯定”判斷的三個主要標準是:1)不良反應與給藥時間有相關性;2)再次用藥和停止用藥與不良反應的關系;3)排除由其他藥物及并發(fā)疾病引起[2]。該患者在首次使用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鈉的24 h內出現左眼結膜充血,伴腫脹、異物感、流淚,眼科會診后考慮為虹膜睫狀體炎,經對癥治療,停藥后癥狀逐漸好轉。此前,患者未同時使用其他藥物,也無任何眼部不適癥狀及可引起虹膜睫狀體炎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腸病、系統(tǒng)性血管炎、結締組織病、血管肉芽腫疾病及皮膚病等。因此,考慮該不良反應與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鈉有關。
雙膦酸鹽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輕微的低鈣血癥和發(fā)熱[3],其他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有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及輕微肝、腎功能損害[4]。也有接受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的患者曾有報道出現下頜骨壞死[5-6],特別是伴有牙科操作的患者[7]。應用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鈉后可引起眼部不適,如鞏膜炎、葡萄膜炎、結膜炎和視力模糊等[8]。一項藥物監(jiān)測研究結果顯示,帕米膦酸二鈉引起眼部不良反應的概率約為0.046%[9]。Frederick W等[10]統(tǒng)計了18例因應用此藥物發(fā)生鞏膜炎的患者,指出眼部癥狀一般在用藥6 h ~ 2 d內出現。Haverbeke G等[2]報告了2例用藥后發(fā)生后葡萄膜炎的病例,且認為炎癥的發(fā)生與用藥的劑量可能并無相關性。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鈉引起眼部不良反應的機制尚不明確,其不良反應的藥理、病理生理過程也有待進一步研究闡明。Walter C等[11]在研究帕米膦酸二鈉等二膦酸類藥物引起下頜骨壞死原因時發(fā)現,此類藥物可對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及成骨細胞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可能與眼部炎癥的發(fā)生也有一定的關系。
帕米膦酸二鈉的眼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很低,為了避免或盡可能的降低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建議在治療乳腺癌、多發(fā)性骨髓瘤及溶股性骨轉移等時,應與激素或細胞毒性藥物聯(lián)合應用[12]。當患者因注射此藥物引起眼部不適如視力下降或眼痛時,應當及時請眼科會診,給予積極的治療,并根據患者情況決定是否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