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寧
近日,有關(guān)節(jié)前農(nóng)民工買票難、行路難的報道不少,看多了,難免給人一個印象:辛苦了一年的農(nóng)民工很不快樂。
可筆者近日在南京火車站里看到,返鄉(xiāng)的農(nóng)民弟兄姐妹也蠻快樂的,有些在圍圈打牌,有些在啃鴨子喝啤酒,他們?nèi)宄扇?,拖著行李,邊逛邊照相,笑聲朗朗。筆者的一位熟人春節(jié)前請保潔公司派幾位員工來做清潔,起先她看到4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大姐節(jié)前還忙碌辛勞,心里既有些同情,也有對自己“成功”的慶幸。可后來她就疑惑了,因為中午休息時,大姐們圍坐一圈,拿出自家的拿手菜,互相交換,吃得津津有味,聊得熱火朝天。
這兩個“窮人快樂”的例子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那個“羅素與轎夫”的著名案例。1920年,英國哲學(xué)家羅素到中國講學(xué)。一次,他到峨眉山游玩,轎夫們把他抬上去。轎夫們很辛苦,羅素起先認為轎夫會痛恨他,或者怨恨自己是抬轎的??傻搅松巾?,轎夫們席地而坐講笑話,還好奇地向羅素打聽英國的事。他們的爽朗大笑,使羅素若有所悟,得出一個著名的觀點: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是錯誤的。
其實,各種文化中都有類似的“窮人快樂”。筆者在巴西遇到一位帶著5個孩子的單親母親,她在街邊以賣烤肉為生,收入微薄,可只要桑巴舞音樂一響,她馬上就跳起桑巴,樂此不疲。這就是典型的巴西人,再窮、再累、再苦,只要跳起桑巴,就快樂而放松。
舉這些例子,筆者并不是想鼓勵人們安貧樂道,而是想提醒一下:我們要擺脫貧窮和走向共同富裕,但由于各種原因,貧富差距卻在拉大。為了解決由此造成的社會問題,政府的社會管理、各種媒體引導(dǎo)的社會輿論及社會各階層都需要尊重和擴大此類“窮人的歡樂”。
這種尊重的出發(fā)點應(yīng)該是,如果不能添樂,也不要去騷擾和譏諷。例如對城市街頭的露天舞場、牌場和歌場,讓老百姓自娛自樂就很好。這種尊重的更高層次就是各方努力為“窮人的歡樂”創(chuàng)造條件,如免費開放公園、圖書館和博物館等場所,把城市和附近的自然景區(qū)還給普通勞動者,使他們有越來越多免費享用的“體面休息”空間,化解生活中的重壓。例如南京玄武湖免費后,游客中出現(xiàn)了幾十年未去過的貧困市民。墨西哥和古巴等國都曾立法使美麗海灘不被私人、賓館或機關(guān)獨自占有,應(yīng)借鑒他國的做法用法律保障普通勞動者的這種權(quán)利。
“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是錯誤的”,筆者認為,社會并非“人一窮,笑聲也窮了,歡樂的權(quán)利也沒有了”。媒體對“窮人的歡樂”是不是也應(yīng)該多傳揚一下,讓報道更加真實而富有人情味,而不是富貴逼人,讓那些金錢堆積的“富人的歡樂”擠壓“窮人的歡樂”空間?!ㄗ髡呤墙K學(xu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