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國繪,黃智輝
(湖北省鄂東南地質大隊,湖北大冶 435100)
在對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巖體東部鐵銅鉛鋅多金屬礦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預測研究時,認識到本地區(qū)各類礦床,在時間上與三疊紀早中世沉積和燕山期巖漿熱液活動有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空間上與沉積古地理及構造巖漿活動形成的一定部位相依存。同類型礦床成礦的物質來源基本相同,成礦的環(huán)境基本近似,礦體的形態(tài)產狀,礦石的有用組分和脈石礦物組合都有類似的特點,來自同生沉積或巖漿高溫熱液的成礦物質,在礦物種類、礦物組合和礦石結構構造上均有標型特征,不同成礦階段和不同成礦作用形成的有用礦物堆積、交代、包裹、穿插關系較為明顯,反映了不同環(huán)境和條件下巖礦石的自然組合關系及內在聯(lián)系。礦床的礦石和地層圍巖、巖漿巖在物質成分和形成的時間、空間上的自然聯(lián)系,組成了一系列的成礦建造。
成礦建造是巖石和工業(yè)礦物的自然組合,反映了礦產和各種自然元素的直接聯(lián)系,代表了一定的成巖和成礦環(huán)境。成礦建造類型的劃分和分析,是礦床成因類型分析的基礎,也是指導找礦的礦床原生標志。
鐵山巖體東部各類礦床、礦點和巖石、礦石以及構造間反映出的諸種關系,說明了在成礦過程中它們的相互聯(lián)系。根據(jù)這些成因關系,可劃分幾類成礦建造。
這種成礦建造的確立是基于對礦床貫入成因鐵礦的研究之上的。在區(qū)內鐵山鐵礦比較典型。在其它幾個礦床中也有出現(xiàn)。這種成礦建造,除了礦石具有氣孔狀、杏仁狀構造等特點外,最為重要的特征是成礦母巖為具有較強同化混染作用的燕山早期中—細粒透輝石閃長巖。以富鈣(Ca2+)、鎂(Mg2+)、低鐵(Fe2+)礦物為特征,巖石化學成分高堿(K2O、Na2O),低氧化鐵(FeO),并出現(xiàn)有氣化高溫階段的含氟(F)礦物方柱石等,包體形成溫度460~790℃。礦體與圍巖的界線清楚,頂?shù)装逦g變?yōu)楦邘X石化,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其次有赤鐵礦、黃銅礦,礦石以細粒為主,中粗粒結構兼而有之。礦石中含有圍巖的巖屑捕虜體。礦體一般自上而下由厚變薄,礦石品位由高變低,全鐵品位25% ~55%,伴生組分有鈷,鈷平均品位:0.013%。
對于這種成礦建造的共性認識是:礦漿由中酸性巖漿熔離作用而成,不同的是對礦漿成礦作用強度的認識。一種意見認為礦漿成礦作用只是本區(qū)矽卡巖鐵礦成礦作用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是一個階段,不能將礦漿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獨立出來,劃分與矽卡巖礦床相并列的礦床類型;另一種意見認為成礦作用在巖漿—熱液演化的各進程中,既有必然的聯(lián)系,又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巖漿作用有關的各種成礦作用,其礦化強度不是均一的,取決于外部條件的涉入,即“內因固一,外因決定始變”。強烈的同化混染,促使中酸性巖漿中的礦漿形成和熔離,形成獨立于或優(yōu)勢于矽卡巖型鐵礦的礦床是可能的。
鐵山雜巖體形成時復雜的巖漿演化和較強的同化混染作用,是促成中酸性巖漿熔離的重要因素。野外地質調查資料,愈來愈證明了這種同化混染作用對礦床形成的影響。透輝石巖相的圈定,是迄今為止在鐵山主巖體中發(fā)現(xiàn)的最偏基性的巖相;巖漿巖中普遍發(fā)育的鐵鎂質礦物析離體,是中酸性巖漿巖熔離作用的有力佐證。
成巖演化系列與成礦系列的相互關系,前人做過許多的研究。用巖漿演化來論述成礦的專屬性,應注意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巖漿演化,特別是成巖的異常演化系列的“成礦專屬性”,除了巖漿內因外,與成巖的地質環(huán)境及外在的因素有十分重要的關系,這就是同樣的巖漿演化、同樣的成分巖漿,在某地成礦、在某地不成礦或形不成工業(yè)礦體的原因[1]。
鐵山巖體中—中酸性巖漿巖的成礦,不僅與巖石的成分(如堿度)有一定的關系,而且對成礦環(huán)境的外因條件有較強的選擇性。根據(jù)巖漿在一定環(huán)境下的成礦作用與成礦方式的不同,鐵山巖體東部地區(qū)與中酸性巖漿熱液作用有關的成礦建造,有幾個亞類型:
(1)鈉硅質異常巖漿巖熱液充填型磁鐵礦—赤鐵礦建造 巖石主要為閃長巖、石英閃長巖類,Na2O+K2O在8%以上,其中Na2O在5% ~7.5%。成礦以熱液充填為主,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地層圍巖多為三疊系下統(tǒng)大冶群第三段、第五段及三疊系中統(tǒng)陸水河組含酸不溶物較高的碳酸鹽巖石,圍巖蝕變以鈉長石化、硅化、透輝石化較典型。
(2)鈉硅質異常巖漿巖熱液交代型磁鐵礦—黃銅礦建造 成礦母巖與(1)相同,K2O略有升高,為3.5%,成礦作用以熱液滲濾交代作用為主,礦體主要產于巖漿巖與地層圍巖的接觸帶。地層圍巖主要為大冶群第四、六段灰?guī)r,圍巖蝕變多為矽卡巖化,分帶較清楚,礦石以鐵為主,銅次之。
(3)鉀硅質異常巖漿巖熱液交代型黃銅礦—磁鐵礦(黃鐵礦)建造 由于鐵山巖體巖漿巖演化的一種局部異常,巖石中Na2O+K2O比8%略高一些,Na2O<5%、K2O >3.5%,Na2O/K2O 一般≤1.5。成礦作用以交代作用為主,圍巖蝕變以鉀長石化、透輝石化、金云母化較普遍。礦體圍巖為大冶群上部質純灰?guī)r者,礦石一般為黃銅礦—磁鐵礦組合,圍巖為陸水河組含泥質白云巖時,礦石為黃銅礦—黃鐵礦組合。
(4)斑巖型斑銅礦—輝銅礦建造 這種成礦建造成礦母巖為斑狀石英正長閃長巖、斑狀花崗閃長巖、花崗閃長斑巖小巖體,巖石中多出現(xiàn)鉀化、硅化、高嶺石化。主要礦石礦物為斑銅礦、輝銅礦,其次有輝鉬礦、黃銅礦、自然金,呈星點狀、細脈浸染狀賦存在斑巖中,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這種成礦建造在鐵山巖體東部僅為一些小礦體或礦化體,尚未發(fā)現(xiàn)工業(yè)規(guī)模較大的礦床,但卻是一個極有找礦前景的成礦建造。
含礦巖石多為破碎的粉砂巖、灰?guī)r及閃長玢巖,巖石呈角礫狀、碎裂狀,多產于接觸破碎帶、背斜軸部斷裂破碎帶和層間滑動破碎帶,礦化一般不均勻,含Au0.1 ~2.8 g/t,金的富集與構造因素有關,圍巖蝕變?yōu)楣杌?/p>
母巖為三疊系下統(tǒng)大冶群第四段、五段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白云巖,中統(tǒng)陸水河組含泥質白云巖。由化學及生物化學作用在高能環(huán)境下同生沉積,加上后期的構造熱液疊加改造作用形成。礦石礦物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局部伴生有金、銀貴金屬。礦石為細粒結構、膠狀結構,偶見方鉛礦、閃鋅礦呈貝殼狀、放射狀、球粒狀、鮞狀結構。礦石構造為角礫狀、團塊狀、細脈浸染狀構造,層紋狀構造,致密塊狀構造,礦體中常伴生有脈狀、團塊狀方解石、重晶石、天青石、螢石等。
由沉積作用,在三疊系中統(tǒng)陸水河組和中上統(tǒng)蒲圻群下部形成的結核狀赤鐵礦、黃鐵礦,經后期熱液疊加改造作用形成的一種成礦建造,常與鈉硅質異常巖漿巖熱液充填型磁鐵礦—赤鐵礦建造共生,構成工業(yè)礦體。這種成礦建造層位性較強,所形成的礦體均產于原層位上或燕山早期中細粒閃長巖與原層位巖層相侵的接觸帶上。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和赤鐵礦,伴生有黃鐵礦、黃銅礦。礦體形態(tài)呈似層狀、長透鏡狀,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
鐵東地區(qū)成礦建造,無外乎與兩大地質體有關:即燕山期巖漿巖和三疊系沉積巖。不同成礦建造倚重于不同的母巖體。這兩大地質體形成的地球化學場,以及巖石中成礦元素的遷移富集過程,也就是該區(qū)成礦建造的成礦地球化學場。
鐵東地區(qū)三疊系地層沉積巖中的成礦元素的分配具有以下兩點特征:
(1)三疊系下統(tǒng)大冶群碳酸鹽相沉積建造巖石中,成礦元素的平均值都高于同類巖石中的克拉克值,與整個鄂東南地區(qū)三疊系地層巖石中的成礦元素比較分析(表1),其成礦元素的含量也是較高的,特別是鉛鋅含量,為整個鄂東南區(qū)最高的地球化學背景區(qū),具十分明顯的富集特征。
(2)區(qū)內三疊系中—上統(tǒng)蒲圻群碎屑巖沉積建造巖石中鐵的同生含量平均值為4.03%,是全區(qū)地層巖石中鐵含量最高的,遠遠高于三疊系下統(tǒng)大冶群鐵的含量(0.1% ~0.26%)。在蒲圻群中,局部富含赤鐵礦、褐鐵礦結核,鐵的同生含量高11% ~17%,表明該層位巖石中鐵有局部富集的趨勢。
表1 鐵東地區(qū)及鄂東南三疊系下統(tǒng)大冶群碳酸鹽巖中部分元素含量對比表(單位:10-6)Table 1 Content comparison of some elements in carbonate rock of Daye Group of Lower Triassic strata
沉積巖的沉積地球化學相,代表了一定時期的沉積成礦地球化學場,它是由沉積介質的物理—化學特性的不同所反映的不同的地球化學環(huán)境[2,3]。從鐵東地區(qū)三疊系地層巖石中成礦元素的分布及巖石的沉積特征分析,至少可劃分以下幾個地球化學相。
(1)強還原相 三疊紀早世 T1dy4時,獅子立山—風梨山一帶障壁島后潮坪環(huán)境,富含硫化氫,沉積物富含有機質和黃鐵礦、閃鋅礦等硫化物,方鉛礦較少,巖石中Pb/Zn值<1。
(2)還原相 三疊紀早世T1dy5時,獅子立山—風梨山一帶季節(jié)性瀉湖環(huán)境,含硫化氫,沉積物中含有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硫化物,方鉛礦增多,閃鋅礦減少,巖石中Pb/Zn值增大,礦石中Pb/Zn值較大,一般 >或 =1。
(3)弱還原相 三疊紀早世T1dy4、T1dy5時,黃荊山障壁島后邊灘環(huán)境,由于水動力狀態(tài)變化較大,沉積物中常有暴露和半暴露地表,其還原性相對獅子立山、風梨山一帶較弱,一般不含有機質,沉積物中的硫化物以方鉛礦為主,閃鋅礦、黃鐵礦少見,并有菱鋅礦、白鉛礦生成,巖石中Pb/Zn值更大,礦石中Pb/Zn值一般都>1。
(4)氧化相 三疊紀中—晚世蒲圻期,處于氧化條件,沉積物中鐵的氫氧化物和氧化物較高,有“紅土相”特征,沉積的金屬礦物有赤鐵礦、褐鐵礦,呈結核狀、團塊狀出現(xiàn)。
鐵東地區(qū)巖漿巖中成礦元素含量(表2)普遍較高,具有提供部分成礦物質的條件,特別是燕山早期巖漿巖中鐵銅含量,多高于同類巖石的克拉克值。
鐵的含量在燕山早期巖漿巖中平均為4%以上,局部地段高達15%,特別是在同化混染作用較強的巖石中,含量更高。在透輝石閃長巖中,有大量的副礦物磁鐵礦晶出,每噸巖石中含量都在上萬克以上,最高達68 005 g/t。這說明巖漿巖中鐵的含量是很高的,鐵礦形成的地球化學場有利。
表2 鐵東地區(qū)巖漿巖中成礦元素統(tǒng)計表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n magmatic rock
銅的含量,巖漿巖中一般較高,最高達200×10-6,在礦床分布范圍內的巖漿巖中,銅的含量偏高,越往礦體或接觸帶越高。一般銅的高背景區(qū),也是礦床分布區(qū)。說明巖漿巖中,銅有局部富集的特點,成礦地球化學場特征較明顯。
從鐵東地區(qū)化探綜合成果圖中可以看出,該區(qū)有六個成礦元素高背景帶。這些高背景帶,也是重要的成礦帶,它們與一定的巖漿構造成礦帶吻合。異常分布帶、異常中心常常就是礦體或礦床分布點。高背景帶成礦元素的分布西部銅為主,東部鉛鋅為主,由西往東依次為銅—銅鐵—硫—鐵—鉛鋅。從上述高背景帶的分布和礦化分帶中,可以總結出鐵東地區(qū)巖漿建造成礦地球化學場的幾個基本特點。
(1)成礦元素的富集趨勢往往是由巖漿巖體的中心趨向接觸帶或隱伏構造帶。
(2)區(qū)內含礦巖體的礦化富集都在巖體的邊緣,而巖體由內向外,CaO+MgO和 Na2O+K2O含量逐漸增加,F(xiàn)eO+Fe2O3含量逐漸減少,這說明巖漿巖中礦質遷移與巖體邊緣的同化混染作用,鉀、鈉化作用有關。
(3)礦化的遷移有時間性和方向性。在由南往北的一定距離內,巖漿巖期次由早變晚,礦化由強變弱;在東西方向上,礦化分帶隨著巖漿巖期次的演化,依次表現(xiàn)為銅—銅鐵—硫—鐵—鉛鋅。
通過對鐵山巖體東部礦床成礦建造的分析,不難看出該地區(qū)礦床成因有巖漿熱液作用、同沉積作用、構造作用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特點,它們本身既能形成一定的礦化范圍,又有相互聯(lián)系形成多類型成礦建造組合的工業(yè)礦體。其成因類型主要有兩類七型(見表3)。
表3 鐵山巖體東部鐵銅鉛鋅多金屬礦床成因分類簡表Table 3 Simple table of polymetallic deposit of eastern Tieshan rock mass
層控類礦床:層控因素突出,礦床依一定的層位產出,受一定的巖性和層位控制,主要與同沉積作用和沉積巖有關,又具有熱液疊加改造成礦作用的特征,成礦物質一部分肯定來自受控層位,礦床(體)的產出,主要受層位控制,而與巖漿巖體的空間形態(tài)無密切關系。這類礦床包括層狀礦床和層控礦床,主要成礦建造有沉積改造碳酸鹽巖型方鉛礦—閃鋅礦建造、沉積疊加改造型赤鐵礦—磁鐵礦建造。層控類礦床的兩種形式:一是沉積熱液疊加型,主要產于巖體與圍巖接觸帶附近的圍巖中,具多種熱液蝕變;二是沉積改造型,產于遠離巖漿巖體的地層褶皺構造翼部及層間滑動破碎帶中,圍巖蝕變種類較單一。層控類礦床熱液疊加改造的時間都較晚,多在燕山晚期或稍后。
巖控類礦床:主導控制因素是中性—中酸性中淺成侵入巖,成礦物質出于同一巖漿源,具共同的巖漿演化和成礦地質背景,產出的地質部位具有相同性,甚至是同一巖體不同部位相伴出現(xiàn)的一組礦床或一系列礦體群。以巖漿晚期和巖漿期后含礦氣液的物理化學性質及成礦作用方式來劃分,這一成礦系列的礦床有:礦漿貫入型、接觸交代型、接觸交代—高中溫熱液充填型、斑巖型。在空間上,礦漿貫入型和斑巖型產于巖體內部裂隙中,一般無明顯的圍巖蝕變;接觸交代型產于接觸帶;其它各型均位于接觸帶及附近的斷裂和裂隙內,有明顯的圍巖蝕變交代現(xiàn)象。在時間關系上,礦漿貫入型和接觸交代型要稍早一些。
成礦建造的概念在前蘇聯(lián)地質界應用比較廣泛,它和沉積建造、巖漿建造一樣,屬地質建造的一類,與沉積建造、巖漿建造不同的是:成礦建造把礦石形成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各種巖石天然組合和構造環(huán)境看成了一個天然的共生體,即礦石是在一定的自然、地質環(huán)境下形成,并是地殼發(fā)展一定階段的各種地質體的特殊的自然組合[4]。因此成礦建造的劃分及研究,對于指導成礦預測,尋找不同礦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富磁鐵礦,這是鐵東地區(qū)找鐵的主要對象。這類礦床多為中酸性巖漿熔離礦漿貫入型磁鐵礦—赤鐵礦建造和鈉硅質異常巖漿熱液充填交代型磁鐵礦—赤鐵礦建造復合構成的富磁鐵礦礦床,儲量多在中型以上。鐵山—鐵子垴構造巖漿成礦帶,是尋找這類礦床的主攻方向。這條帶上除鐵山大型鐵礦床外,還有鐵子垴等一系列小型鐵礦床和礦化點。礦石品位高,埋藏淺,受接觸帶構造控制。這一帶磁異常相當多,以低緩磁異常成串成帶出現(xiàn),異常形態(tài)規(guī)則與接觸構造帶吻合。通過對資料的分析,這些異常多是磁鐵礦和礦化所引起,值得進一步系統(tǒng)分析研究。如這一帶上的詹本陸、管山、鐵子垴等地是有成礦條件的,應加強勘查工作。如果將礦漿作為巖漿分異的一個“巖相”來考慮,在鐵山—鐵子垴這一條成礦帶上,構造條件一致,巖漿巖條件一樣,地層圍巖條件多處地段一致,在其西段有礦漿貫入于鐵山接觸帶,形成多位一體的大型礦床,那么在它的東段,這種巖漿的“分熔物”也有可能出現(xiàn)在適合的構造部位,和其它內生成礦作用一起,形成大而富的磁鐵礦礦床。筆者認為,在同樣的構造環(huán)境中,礦漿的熔離貫入應當有其相對的“共結點”,其不可能厚此薄彼。
傳統(tǒng)觀點認為中酸性巖漿不可能出現(xiàn)礦漿熔離作用,或者是不可能形成獨立的、較大的礦床,但具有強烈同化混染作用的巖漿的演化,是極有可能發(fā)生這種熔離作用的。在這一帶找礦要對磁異常重新認識,重新解釋和評價,要把低緩磁異常的研究和深部構造及接觸帶產狀的研究結合起來①胡惠明,內生金屬礦床隱伏礦預測理論與方法,1987。。
鉀硅質異常巖漿巖熱液交代型黃銅礦—磁鐵礦(黃鐵礦)建造,是鐵東地區(qū)銅礦床、銅硫礦床的主要成礦建造,也是主要找礦對象之一。銅坑—巷子口、謝華伍—虞家灣構造巖漿成礦帶是尋找這類礦床的有利地段。
銅坑—巷子口成礦帶成礦條件好,礦床、礦點較為集中。像大洪山、巷子口這些地段,面積僅2 km2,集中有中、小型礦床7處,有數(shù)十個銅鐵和銅硫礦體,在這里尋找到盲礦體可能性極大。此地段工作程度高,資料豐富,開展大比例尺的成礦條件對比,預測盲礦體,有充分的條件和科學的依據(jù)。這是因為在地球化學屬性上,這么一個礦體群密集出現(xiàn)的地段,各塊段是相似的,地球化學場是相同的,成礦條件的對比的可比性是可靠的,礦床成因、成礦機制之成礦期次、成礦物質的運移和富集是近似或一致的,因此對比預測的準確性也較高②薛迪康,鄂東南銅金礦床成礦模式與找礦模型,1997。。
謝華伍—虞家灣構造巖漿成礦帶是尋找斑巖型斑銅礦—輝銅礦建造類型礦床的可能地段。按照中國某些典型的構造—巖漿成礦帶的分布基本規(guī)律,在謝華伍、石橋水庫斑巖體周緣應該出現(xiàn)斑巖建造銅鉬、銅金礦帶。此帶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這類礦床,但地表出露的種種地質現(xiàn)象表明,這一帶極有可能有這種類型的礦床賦存,值得引起注意。
鐵東地區(qū)鉛鋅礦主要集中在風梨山—獅子立山構造沉積成礦帶,其次在黃荊山的窯坡一帶。前者形成有一定規(guī)模的礦體,成礦建造為沉積改造碳酸鹽巖型方鉛礦—閃鋅礦建造。
在鐵東地區(qū)找大型鉛鋅礦床是有希望的。著名礦床地球化學學家涂光熾先生在研究超大型礦床時,認為有四條重要因素:
(1)多種成礦作用,特別是先有沉積成礦作用,后有巖漿熱液或其它熱液疊加成礦;
(2)封閉的聚礦盆地;
(3)同生構造發(fā)育;
(4)有熱水沉積成礦作用。
對比上述四條超大型礦的成礦因素,似乎風梨山—獅子立山一帶每每相應,無一有缺。
鐵東地區(qū)鉛鋅多金屬礦是多種成礦作用疊加的結果,沉積成礦作用、巖漿熱液成礦作用和地下熱鹵水成礦作用等,多種成礦作用為礦質富集起了重要作用。大量的地質勘查資料和包體測溫、包體成分分析資料及穩(wěn)定同位素資料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從中生代起,鐵東的東部就處于一個封閉的聚礦盆地環(huán)境。早三疊世主要沉積成礦期就處于有障壁海的潮坪、瀉湖環(huán)境,中、晚三疊世處于瀉湖、內陸湖環(huán)境,特別是蒲圻群砂頁巖的沉積覆蓋,對礦質的保存起了遮蓋作用。區(qū)內有同生斷裂,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鉛鋅礦組在鐵東地區(qū)劃分了幾條同生斷裂,如獅子立山和風梨山之間的肖家鋪斷裂等①湖北黃石—廣濟地區(qū)中、下三疊統(tǒng)鉛鋅礦控礦地質條件與礦化富集規(guī)律的研究,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1988。。
在此區(qū)進行鉛鋅礦的勘查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對控礦構造的認識。除了背斜構造外,向斜構造應注意。向斜構造往往有繼承性,多是在原沉積盆地凹陷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它既是沉積時的聚礦盆地,又是熱鹵水改造的聚礦場所。
(2)巖漿熱液疊加改造成礦作用的研究。對獅子立山巖體和燕山晚期各期次巖體的形態(tài)加以研究,尋找改造成礦的礦質賦存的有利部位。像獅子立山巖體的“蘑菇莖”接觸帶部位,應進行探索。
(3)地層巖相和沉積環(huán)保的研究,要特別注意沉積古地理環(huán)境和巖相的研究,從而確定成礦有利地段,結合其它礦化信息,予以驗證評價。
[1] 武漢地質學院巖石教研室.巖漿巖石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
[2] 劉寶珺.沉積巖石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
[3] 劉寶珺,曾允孚.巖相古地理基礎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
[4] 瓦·尼·科特利亞.成礦學及成礦預測[M].林徹,譯.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