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
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又譯作新紀元音樂,也有人把它稱為冥想音樂、太空音樂或環(huán)保音樂等。它于上世紀70年代在德國開始萌芽,八十年代在樂壇逐漸崛起,九十年代以其獨立特行的音樂手段和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而風靡全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說,新世紀音樂并不單單是某種樂派或曲風的代名詞,而是時代演進中銳意改革的精神風貌在音樂界的體現(xiàn)。新世紀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包括愛爾蘭著名的女歌手恩雅、日本的喜多郎、“月光女神”——莎拉?布萊曼、雅尼、班得瑞等等。俗話說音樂無國界,隨著新世紀音樂在世界樂壇,特別是歐美、日本等地的興起和發(fā)展,中國新世紀音樂也開始萌芽與發(fā)展。
一、中國新世紀音樂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
新世紀音樂作為一種新興的音樂形式,能夠在中國這個有著悠久音樂歷史的國度生根發(fā)芽,原因是多方面的。
1.新世紀音樂的包容性使其在各個種族間通行無阻
新世紀音樂把世界音樂的共性——悅耳動聽奉為要旨,囊括各種音樂元素進行音樂加工與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就超越國度、民族的限制,消除了不同地域間文化的隔膜,可以說新世紀音樂是目前唯一能夠產(chǎn)生全球統(tǒng)一效果的音樂門類。新世紀音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后,以其強大的包容性迅速在世界各地生根發(fā)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產(chǎn)生新世紀音樂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2.新世紀音樂獨特的心理療養(yǎng)功能成為中國現(xiàn)代都市人新的音樂崇尚
中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的享受,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人的精神需求,造成了人類內心的荒涼與空虛。在激烈的社會斗爭與巨大的生存壓力下,以追求內心自由與個性發(fā)展的新世紀音樂把印度的玄學、日本的禪學、以及中國道家的無為思想灌注到音樂創(chuàng)造中,產(chǎn)生了凈化心靈、回歸本真的獨特心理療養(yǎng)功能,成為中國現(xiàn)代都市人新的音樂崇尚(譚玉玲《New Age與后現(xiàn)代主義音樂美學》,《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3.中國對民間音樂的發(fā)掘和研究為新世界音樂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文化大門敞開,也開闊了音樂界人士的創(chuàng)造視野。中國音樂人包括何訓田、劉索拉等開始關注中國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并嘗試從不同角度對民族風格創(chuàng)作的作曲技術、演奏方法、表現(xiàn)風格、創(chuàng)作觀念等作一些新的探索,力圖使古樸、神秘的民族音樂散發(fā)出現(xiàn)代氣息的活力,同時,大學中也相繼出現(xiàn)研究民俗、民間音樂的相關課程。這些都為中國新世紀音樂的產(chǎn)生和深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4.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為新世紀音樂的產(chǎn)生提供了可能
新世紀音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運用多元化的電子技術,比如電子合成器、混音技術等,與傳統(tǒng)音樂、民族音樂等素材融合,從而營造出一種別樣的音樂風貌。近年來,中國電子技術迅猛發(fā)展帶來了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革新,也為展現(xiàn)多樣化的音樂風格提供了可能。
二、中國新世紀音樂的發(fā)展現(xiàn)狀探析
很多人認為中國不存在新世紀音樂,其實不然,相比新世紀音樂發(fā)展較早的歐美、日本等地,新世紀音樂在中國起步較晚,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是中國音樂大家庭中的一員。2003年底到2004年初,新世紀音樂開始從國外傳入中國,隨后我國才有所謂“New Age”的叫法,之后國內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新世紀音樂家和音樂作品。
雖然從整體來看,中國的新世紀音樂起步很晚,發(fā)展不足,已有的國內新世紀音樂無論是從作品質量還是藝術境界上,都無法與世界樂壇上那些矚目的新世紀音樂作品相提并論。但是細細發(fā)掘,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新世紀音樂在一群音樂人的不懈努力下,近年來無論在音樂制作技術上,還是在音樂風格、音樂包裝以及音樂人素質上,都有了可喜的發(fā)展。下面筆者將以中國新世紀音樂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為例,窺探中國新世紀音樂的發(fā)展現(xiàn)狀。
1.中國新世紀音樂的拓荒者——劉星
說起中國的新世紀音樂,我們必須提一個人,有人稱他為“中國新世紀音樂的拓荒者”,不僅如此,他還被海內外樂評家稱為“水準已可與喜多郎相提并論”,他就是劉星。不過因為劉星如一個隱士般低調,所以國內熟知他的人比較少,但是提起他的作品,大家都會非常熟悉。
劉星目前是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一名藝人,他不僅精通中阮、月琴,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創(chuàng)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民樂、New Age音樂為主。他的音樂專輯主要包括:《一意孤行》、《無字天碟》、《無所事事》、《遠去的村莊》、《荷塘月色》、《湖》、《樹》、《鳳凰于飛》、《大洋洲》等。在這些專輯中,劉星將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與西方的樂器,如小提琴、黑管、電子合成器等相結合,共同演奏出獨特而美妙的旋律。同時,劉星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善于汲取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中西方樂器的合奏下,劉星的音樂可謂是中西的完美合璧,聽起來別有一番風味。劉星帶給我們的經(jīng)典,讓他成為中國新世紀音樂中當之無愧的“璀璨之星”(佐耳《聽劉星的管弦樂作品輯——〈閑云孤鶴〉》,《視聽技術》2001年第1期)。
2.胡淼峪與《智慧到彼岸》
對中國新世紀音樂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的音樂家還有胡淼峪,他也是中國New Age音樂的先行者。胡淼峪和劉星一樣,也是從學習民樂開始接觸音樂。據(jù)說這位傳奇的音樂家通曉十一種樂器,他對民樂、電子音樂以及New Age音樂都有所研究,是一位音樂的集大成者。胡淼峪的代表專輯是《智慧到彼岸》,在這張專輯中,胡淼峪將民族、宗教、現(xiàn)代音樂以及東方與西方的各種元素交融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獨具特色的音樂旋律和音樂意境,傳遞著中國特有的人文精神,能夠給聽者以深刻的反思。專輯的開篇之曲《3月9日》,運用中國的民族管樂與和聲,同時加入現(xiàn)代樂器,伴隨著清澈而神圣的經(jīng)文頌唱,音樂從聽者心底緩緩升起,讓人只能洗耳靜聽而不忍褻瀆,思緒也隨之飄向在藍天白云和神福庇下的人間圣地——西藏。聽著這樣的音樂,讓人發(fā)現(xiàn)文字是這樣的蒼白,怎么也表達不出心底的那份觸動、心中的那份神往,我們惟有靜靜地聽,靜靜地享受胡淼峪帶給我們的震撼!
3.中國的恩雅——朱哲琴
中國新世紀音樂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是朱哲琴。大家最早認識朱哲琴應該是源于她演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她也因此獲得“中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亞軍,但是后來因厭倦了靠唱流行 歌曲賺錢的生活,繼而轉入了一條全新的音樂之路。特別是和同為新世紀音樂家的何訓田合作以后,這對黃金組合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新世紀音樂作品。朱哲琴目前已發(fā)表《黃孩子》、《阿姐鼓》、《央金瑪》、《七日談》等音樂專輯,《阿姐鼓》曾在56個國家發(fā)行,是面向全球發(fā)行的第一張中文專輯;“《央金瑪》中的歌曲《拉薩謠》在美國MTV電視網(wǎng)向全球81個國家和地區(qū)同時首播”(武凱《朱理哲訪談錄》,《音樂天地》1998年第1期),朱哲琴的音樂作品得到了世界新世紀音樂家的認可和贊譽,在國際樂壇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恩雅”。
《阿姐鼓》、《央金瑪》都是以西藏文化為題材,極具民族特色和神秘色彩?!栋⒔愎摹冯m以西藏為題材,卻沒有去刻意地描述西藏的民俗民情,也不是以改編西藏的民謠為手段,但是在朱哲琴非常特別的嗓音與樂器伴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那種廣袤深遠、神圣虔誠并帶著神秘的音樂意境,這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位于青藏高原之上的那片凈土和那里善良、淳樸的人們。專輯的同名曲《阿姐鼓》,歌者似乎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悲傷的故事,歌聲如泣如訴,容易引發(fā)聽者的共鳴。在這張專輯中,很多歌曲的語言都是用藏語演唱,原汁原味,把西藏的民族特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聽者能更接近西藏:酥油茶、阿姐鼓、轉經(jīng)人、布達拉宮……(肖鷹《〈阿姐鼓〉與90年代文化》,《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相比《阿姐鼓》,《央金瑪》則顯得更加飄渺、輕盈與靈動。以西藏這片神秘土地為素材,朱哲琴用她獨特的嗓音為我們演繹了單純、不浮躁又超越現(xiàn)實的空靈感,這也讓她的音樂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4.哈雅樂團與《狼圖騰》
哈雅樂團是中國新世紀音樂的新生力量,這個樂團由5個蒙古大漢組成。他們使用蒙古古老的傳統(tǒng)樂器馬頭琴、呼麥,并融合吉他、鍵盤、打擊樂進行演繹與創(chuàng)作,他們以蒙古古老文化和蒙古音樂為基礎,同時又加入現(xiàn)代時尚的音樂元素,用現(xiàn)代電子樂來講述蒙古族古老的傳說,演奏出一首首幽婉而細膩的歌曲?!独菆D騰》是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一張專輯,在蒙古語的演唱中,獨特的呼麥聲和古老的馬頭琴與之相和,再加上多元化的音樂手段,讓人似乎走近了廣袤無邊的蒙古草原,在歌聲中人與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
除了上文提到的四位音樂家,中國新世紀音樂的代表人物還有我們熟悉的薩頂頂,她的專輯《萬物生》以佛教文化為基礎,在電子元素的烘托下,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是值得去品味的新世紀音樂作品。此外,還有鮑比達、鄧偉標、鄭瑋瑩、林海、女子十二坊等等。正是在這些音樂人的努力下,中國的新世紀音樂才有了今天的發(fā)展。
三、小結
新世紀音樂在中國產(chǎn)生與發(fā)展是歷史的必然,這個過程雖然很艱辛,但是卻從未停止向前。從目前國內新世紀音樂家以及他們的作品來看,中國的新世紀音樂已經(jīng)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們也希望更多的音樂人能夠加入到新世紀音樂的行列,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作品。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新世紀音樂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09C412)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