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報受其辦刊宗旨的影響,成為反映高??蒲袑W術水平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其質量往往能反映所在高校的科研能力,但同時又受到學??蒲心芰Φ闹萍s,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的普及,高校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掌握、了解最新科研信息,并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到各類期刊,甚至是國外期刊上,這無疑對高校學報的發(fā)展提出了挑戰(zhàn),使其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影響就是大量優(yōu)質稿件外流。特別是對地方性高校主辦的學報來說,稿源流失問題更為嚴重。地方高校由于地理位置不優(yōu)越,學??蒲袑嵙ο鄬^弱,學科力量總體不強,反映到學報上,往往表現(xiàn)為學報整體學術水平較低,無法與名校學報或專業(yè)類期刊相比,也因此使其成為本校老師投稿時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即好稿投向核心期刊或專業(yè)期刊,一般的稿件投向本校學報。特別是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高校,這一問題更是突出。充足的優(yōu)質稿源是辦好高質量學報的保證,也是學報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因此,優(yōu)質稿源外流引起了眾多編輯人員和業(yè)內人士的關注,大家紛紛探討相應的對策。付春玲提出優(yōu)先免費發(fā)表高水平稿件,扶持本校年輕教師投稿,實施“核心層次”文章的政策和建議。曹雅坤提出爭取學校領導支持、擴大“快迅”欄目的影響、增加外文版、縮短審稿周期等措施。吳曉莉等從創(chuàng)新辦刊理念、培養(yǎng)刊物自己的作者群、主動多方約稿、實現(xiàn)管理網絡化、提高學報知名度幾個方面提出解決稿源問題的途徑。無疑,這些舉措的實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積極的作用,挽留住一些優(yōu)質稿件。但我們也應看到,以上建議基本都是針對學報或編輯提出的,是從學報角度出發(fā)采取的一些措施。要想改變地方高校學報缺少優(yōu)質稿件的現(xiàn)狀,僅依靠學報和編輯的力量是不夠的,稿源流失有其內在制度方面的因素,本文運用經濟學中的效用原理對優(yōu)質稿源流失的制度因素進行剖析,從而為相關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特別是為地方高校學報走出辦刊困境提供一些思路。
一、制度因素分析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人們依靠制度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包括約定俗成的道德觀念、規(guī)章條例、法律法規(guī)等。本文進一步將制度的概念具體化,即國家有關部門、科研院校及其主管單位、人事部門等關于論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的獎懲措施和規(guī)定等。從這一定義出發(fā),致使優(yōu)質稿件外流的制度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策導向偏差。國家有關部門、科研院校、教育主管部門等存在政策導向偏差,過分看重國外科技期刊、核心期刊的論文發(fā)表,人為夸大和強化SCI、EI等檢索系統(tǒng)的作用,致使科研人員將論文投向國外重要檢索機構的源期刊。
2.高校對職稱評審的規(guī)定和條件。目前,許多高校規(guī)定教師在評職稱時,在不同級別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的打分是不一樣的,通常會按國際刊物、核心期刊、國家級刊物、省級刊物這樣的順序遞減,一般會把本校學報放入較低級別,如D類或E類,打分很低。
3.對科研成果獎勵制度的規(guī)定。高校及其主管部門在對科研成果進行獎勵時,大多會分為幾個等級。例如,被SCI、EI等國際六大檢索機構收錄的論文為最高檔次,獎勵數(shù)千元,被國外一些重要文摘如《數(shù)學評論》《美國化學文摘》等轉載的論文為一檔次,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或被《新華文摘》等較有影響的文摘轉載的為一檔次。這種人為的等級劃分實際上是高校向教師們發(fā)出的明確暗示,即你的科研成果只有發(fā)表在規(guī)定的較高等級的刊物上,學校才會承認它的價值,也就間接地承認了論文作者的科研能力。
4.高校對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的規(guī)定。很多高校規(guī)定的本校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公開刊物上發(fā)表2~3篇論文,其中l(wèi)~2篇必須被SCI、EI等收錄或必須是發(fā)表在國家核心期刊上。
以上這些由國家有關部門、高校主管部門以及高校人事和科研部門出臺的種種規(guī)定,無形中成為優(yōu)質稿源外流的催化劑和助力劑。地方高校學報由于好稿外流,吸收不到好稿,辦刊質量無疑會逐漸下降,進入核心期刊或著名檢索機構的刊源更無從談起,也因而更難吸收到好稿,如此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學報的發(fā)展十分不利。
二、制度因素的經濟學理論分析
由于國家有關部門、高校主管部門、高校等都是制度的決策者,其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為方便論述,后文均以高校代之。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涉及的三個利益主體就是高校、地方高校學報(簡稱“學報”)和教師。在這里,我們引入效用這一概念。
在經濟學中,效用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一組商品和服務之中獲得的幸?;驖M足的尺度。有了這種衡量尺度,就可在談論效用的增加或降低的時候有所參考,因此,在解釋一種經濟行為是否帶來好處時就有了衡量標準。通常,理性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而某一單位作為存在于社會中的一個個體,也會從自身利益出發(fā),追求效用最大化。所有人的效用之和就是社會總效用。從整個社會來說,追求的應是社會效用的最大化。
高校為本校教師提供各種軟硬件設施,并要求、鼓勵教師進行科研工作,教師在發(fā)表科研成果時,會注明自己所在的單位,實際上,這相當于一種“契約”,即其成果所有權屬于高校。本校教師在較高級別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越多,證明學校的科研水平越高,學校的學術聲望和知名度也就越高,這也是高校之所以對被SCI、EI收錄的論文青睞有加的原因之一。因此對高校來說,它所獲得的效用就是通過教師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滿足自己提高聲譽和知名度的需要。
教師作為一個實在的個體,其需求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就是評職稱和漲工資的需要,其次是他人和社會對其學術能力和水平的肯定與認可,此外還有追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即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需求。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其科研成果發(fā)表在不同級別的刊物上,給他帶來的效用是不一樣的,若發(fā)表在較高級別的刊物上,首先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滿足其自尊心和虛榮心。其次,評職稱時打分會高于其他刊物(特別是本校學報)。另外,學校還會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獎金獎勵。這樣,即使面臨發(fā)表周期較長、需交納高額版面費等問題,教師還是會得到多重滿足,獲得的效用自然會很高。
地方高校學報作為其所在高校主辦的刊物,它的定位、職能、辦刊方式等均受到種種限制,致使教師投向本校學報的優(yōu)質稿件越來越少,學報發(fā)展陷入困境。
這里,忽略了一個事實:既然學報是帶有中國特色的計劃經濟下的產物,那么它就不同于其他專業(yè)性刊物或國際期刊。就其定位來說,主要以服務于本校、反映本??蒲泻徒虒W成果為主,所以它其實是高校向外展示自己學術科研成果的“窗口”,是進行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學??蒲袑W術地位的重要標志。令人遺憾的是,諸多高校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舍本逐末,不重視本校學報,致使優(yōu)秀論文外流,學報“無米下鍋”,更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本校的教科研實力。
三、效用分析
高校、學報、教師三者作為獨立的個體,是存在于社會這個整體中的,他們追求的是個體效用最大化,但作為一個整體或是一個和諧社會來說,追求的應是社會效用最大化。下面通過具體數(shù)值分析一下高校的政策導向是否實現(xiàn)了社會效用最大化(由于效用只是一個用來衡量心理滿意程度的參數(shù),因此,這里的數(shù)據(jù)都為假定值,其目的只是為了便于比較)。
假定教師將優(yōu)質稿件投到國外期刊或核心刊物,效用為2,由上述可知,高校會由此得利,假定效用也為2,但對學報來說,好稿外流,效用為0,則總效用為2+2+O=4。由于高校不鼓勵教師在本校學報上發(fā)表論文,因此如果教師將能夠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投向了本校學報,無疑他的效用會降低,設為0。同理,高校也會認為這一科研成果對自己無足輕重,效用也為O。但學報由于刊發(fā)了質量較好的文章,有可能在學術界引起反響,進而提高學報的影響力,因此其效用為2。這樣,總效用為O+0+2=2。則社會總效用為4+2=6。
如果高校改變制度,出臺新的規(guī)定,扶持本校學報,采取措施鼓勵教師向本校學報投稿,如在評職稱時將本校學報和核心期刊同等看待,打分相同,減免版面費,對優(yōu)秀論文適當給予物質或獎金獎勵等。這樣,教師將優(yōu)質稿件投向本校學報后,其效用就會有所增加。特別是在網絡日益發(fā)達和普及的今天,多數(shù)學報都加入了各類網上數(shù)據(jù)庫,可以說一篇高質量論文的影響力、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將越來越不受限于地域以及載體。因此,教師將稿件投向本校學報后,其效用即使比不上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效用,但也不會太低,假定為1(這里只是保守估計,由于發(fā)表周期短,無需交納版面費等,其效用也有可能達到2)。對于學報,由于有了政策扶持,就有可能吸收到以前投向別處的好稿,有了好的稿源,學報的發(fā)展也就有了堅實的根基,期刊就會越辦越好,并逐漸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模式。因此,其效用定為2。對于高校,通過鼓勵教師向本校學報投稿以及其他傾斜政策,使學報真正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成為反映本??蒲薪虒W成果的窗口,并通過學報學術影響力的提高,為學校形象的提升增加砝碼。而且如前所述,隨著期刊數(shù)字化和網絡化,學報的受眾范圍極大地擴展了,對高校知名度和科研的關注也不再受限于若干核心期刊。在此,仍按保守估計,將高校的效用定為l。這樣,總效用為1+2+1=4。而教師將論文投向核心期刊發(fā)表,三者的效用不變,仍為2+2+0=4。則社會總效用為4+4=8。
由上述可知,通過改變制度因素,整個社會的效用將會增加,所以高校應對本校學報采取扶持政策,鼓勵教師向本校學報投稿,這一政策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能促使利益分配得更均衡,使整個社會的福利有所增加,從而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四、結語
當然,這里并不是要通過行政手段去截留高質量的稿件,而是通過一些政策的制定為各家學報特別是地方高校學報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學報創(chuàng)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現(xiàn)在有很多人提出期刊市場化,認為中國的期刊都應該融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但高校學報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國的期刊市場也與歐美、俄羅斯甚至日本基本不具有可比性,外國的高校很少有自己的學報,而中國差不多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期刊,這注定了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是不一樣的。且中國的高校學報質量參差不齊,對于地方性學報來說,是不可能與清華、北大學報這樣的高端學報相比的,因此學報應對自身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應先利用本校有限的資源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如果學報沒有好的稿源,連最起碼的生存都會成問題,又何談參與市場競爭呢?例如,《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蒙文版)是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編發(fā)的期刊,可以說其面向的作者和讀者都是十分有限的,從市場角度來看,是不可能有經濟效益的,但從國際交流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卻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影響和意義。因此,這類學報就需要從政策上進行支持和傾斜??傊?,從制度層面上給予地方學報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學報一些支持是有積極意義的,一方面可以促使學報得到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以減弱科研工作者對目前所謂核心期刊之類的取